高雄市立美術館商標

Menu
推廣組

深耕而多元的高美館教育與推廣

高美館地處南方,開館以來即強化與社區、學校、民眾參與視覺藝術活動的各項可能,肩負社會美術教育的重責。近年來,更對於特殊族群與特殊需求者推出多樣的導覽措施,配搭美術資源教室工坊的推陳出新,擴大不同族群參與的可能。校園巡迴展覽方案,已成為我們於縣市合併後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教育政策。大廳音樂會跨域的結合,跨領域的典藏教育規劃,也於20年的館慶中陸續推出。2005年1月31日開館營運國內首座公營的「兒童美術館」,以藝術為本質,教育為依歸的考量,如今邁入10周年,10年的時間我們建構了屬於台灣兒童美術館經營的模式,也成為博物館界學習的典範。

有情‧有感‧有美:20年慶

20周年館慶慶祝當日,從白天到黑夜、從室內到戶外,高美館準備了「生態導覽列車」、「鎮館之寶導覽列車」、「貼心話高美」、「藝術樂活美食地圖」等豐富精彩活動,參與者還加贈由50年高雄在地老字號「榮泉彈珠汽水」獨家贊助的紀念汽水,高雄市市長陳菊女士更蒞臨當天「高美館20」館慶典禮,帶來為高美館的祝福。晚間舉辦的「典藏奇遇記:藝享天開詩與樂-大廳音樂會」則是以高美館20周年典藏大展《典藏奇遇記:藝享天開詩與樂》精選作品為主題、現場首演邀請作曲家全新創作的曲目;並搭配黃明川導演拍攝的精彩短片,在優美旋律流動之間,再次呼應了美術館以典藏為核心的精神,為今年慶生活動劃下完美的句點。

身心障礙者關懷系列

身為南台灣最大的公立美術館,高美館的各項措施均成為指標性的作為。在面對身心障礙者的社會參與、文化平權議題上,高美館維持一貫關懷弱勢族群的態度,歡迎導盲犬入館、手語導覽活動等均已行之有年。2014年響應國際身心障礙日「有愛無礙,幸福同在」系列活動,規劃由身障者職業重建協會所組成的「降臨之光陶笛組曲盲人樂團」演出精彩曲目,由導覽員搭配手譯員深入淺出的解說荷蘭版畫大師艾雪的作品,最後更邀請身障朋友體驗「神奇三角錐」摺紙工坊。各項專屬活動,讓身心障礙朋友也能在高美館感受到歸屬感。

多元文化與族群關懷

「新住民」對於台灣社會來說已經從特殊議題改變為「社會體質問題」,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是不容忽視的內部課題。高美館對於跨族群的觀眾,亦從持續的關懷轉為不變的服務,以貼心的服務試圖吸引更多美術館跨族群的服務對象。如配合2014高雄市人口政策宣導月「建構和諧多元社會」系列活動、國際移民日「聽導覽 賞藝術」活動等,以越語口譯搭配音樂欣賞、展覽導覽解說、工坊活動進行全方位的精彩活動。

秉持服務熱忱的高美館志工團隊

本館志工制度開始於1994年6月開館前,因應開館之業務龐大與服務空間寬廣,編制員額不足,由四、五個熱心的志工媽媽口耳相傳,相招來幫忙,至今每年有近二、三百人報考。志工組織的運用,每年皆為高雄市政府節省可觀的人事經費,目前本館共有983位志工,相當於12.3位服務員,一年約可節省569萬7,124元的薪資。2014年更是本館豐收的一年,不僅展覽、出版品獲得許多的獎項,本館志工團隊亦獲得文化部第21屆績優文化志工團隊獎的獎勵,並獲獎勵金5萬元整,此獎項也是對於所有長年支持高美館的志工伙伴最大的鼓勵。

多元藝術體驗課程:美術資源教室

美術資源教室開辦有以版畫、雕塑為主的常態課程,與配合展覽的特色工坊雙軸線,提供民眾藝術實作學習體驗的機會。2014年特色工坊開辦配合新春節慶的「馬上迎春過好年—2014年春節版印DIY活動」,以孔版、木刻版等版種提供民眾印製斗方、紅包袋、立體彈珠馬等,短短2小時活動湧入千人參與。「新孔版體驗工坊」以新媒材實驗,邀請版畫大師廖修平老師指導年輕藝術家體驗。搭配特展《錯覺藝術大師—艾雪的魔幻世界畫展》,特別辦理「魔幻艾雪錯視藝術工坊—小物棉提袋」以及「魔幻立方體」兩款工坊活動,以艾雪版畫作品〈天與水(二)〉絹印提袋,讓民眾體驗艾雪經典作品在黑與白之間幻化成鳥與魚。利用摺紙技巧與邏輯思考,透過立方體成型過程體驗艾雪創作軌跡。本年度常態課程共有221團6,877人次,特色工坊開辦4款,共61場次3,901人次,全年度總參與人數為10,778人。

跨域結合與場域活化:美術館的大廳音樂會

自2012年起開始舉辦的大廳音樂會,不僅活化較為嚴肅的美術館場域,更嘗試多種演出模式的可能,讓原本的大廳空間成為另一種藝術形式的呈現,帶給蒞臨民眾多元化的感官體驗,亦已累積一定的民眾固定參與。在本館獨有的挑高大理石廳堂中,特殊的環境與樂音環繞形成的特別氛圍,成為高美館獨具一格的音樂會特色。目前定期於每季配合重大節慶活動(如中秋節、聖誕節等)辦理,並配合展覽內容邀請知名或特色音樂團體演出,一般於下午舉行,或配合活動性質於夜間舉辦,讓民眾體驗不一樣的美術館音樂會!2014年共辦理5場,參與人數累計共2,459人次。

台灣當代藝術指標之一:高雄獎

「高雄獎」為國內代表當代藝術的指標之一。在現今,當代藝術命題不斷推陳出新,藝術家始終不放棄尋找與這世代連結的藝術性,一年一度的「高雄獎」也隨著藝術家的成長與時俱進,為順應時代,持續修正藝術類項定義,透過公平與專業的評審機制,遴選出具代表這世代的作品。《2014高雄獎》展出的獲獎作品,件件精彩,而藝術家經由「高雄獎」的肯定,也對藝壇重新注入新的藝術課題。
在評審及觀察委員們的嚴格辯證與反覆討論下,2014年榮獲高雄獎的5位得獎者是彭泰仁、范思琪、許聖泓、邱國峻與羅天妤,從傳統媒材至新興媒材類的創作思維中,脫穎而出。本屆高雄獎得主皆可看到年輕藝術家對藝術的真誠,回歸媒材與面對自己本身創作的思緒,呈現出普遍性的關懷與當代藝術的可能性。
「高雄獎」已獲得藝文界的支持與民眾的肯定,為數不少的2014高雄獎得獎者,延續「高雄獎」的榮耀,在其專業領域繼續支持創作,成為藝術界有力的生力軍,讓「高雄獎」成為全國藝術界重要的當代藝術指標,並加深高雄在文化上的厚度與影響力。

活化能見度:高媒體發布

對外關係上,本館強化媒體關係,並藉助藝企合作的力量,強力傳播藝術的能量。為有效提高民眾參與本館展覽與教育相關活動參與率,本館善用新聞媒體訊息傳播之便利與流通性,設有新聞發言人、聯絡人與佐理人制度,不定時發布新聞訊息、舉辦記者會。新聞訊息亦刊登於高雄市國際活動資訊交流平台、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擴大本館活動能見度。2014年度累計發布共99件新聞資料、記者會共辦理20場次。

大家的公共藝術 校園巡迴

進入21世紀,脫離單一基地(整個高雄城市均是推廣教育活動場域)、時間(教育展覽延伸到校園)的公共藝術是令人雀躍的趨勢。高美館擁有南台灣最大的公共藝術園區,在美術館這個現場之外,期望藉由互動操作與案件資料分析、展示,以及臨時性藝術品的設置,提供參與式的教育平台,搭建孩童與公共藝術間的橋樑,提供師生想像「公共」、「公共藝術」與「好的公共藝術」是否有標準答案的課題,以及思索公共藝術發展與社會、與空間的關係。

強化主題展演的視覺藝術市集

「KMFA視覺藝術市集」經過持續用心的徵選與經營,成為手工藝創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據點,2014年度多達60組的攤位,可說是各路英雄好手齊聚一堂,除了常見的拼布、串珠、手工皂、紙藝,還有木藝、石雕、金工、玉雕、剪影等品項。配合節慶、突顯攤主特色,精心設計的主題活動,如5月的「母親節—Part3心心相繫手工卡片」、6月的「端午節—自己做薄荷紫草膏」、8月配合台灣三大節慶「中秋節—月餅皂」、12月「聖誕節—木頭雪人卡片吊飾」等亦大受歡迎,5分鐘內報名額滿的狀況成為常態。多樣的攤位、精彩的活動內容,2014新寶島地攤隊,作出了兼具量與質的好口碑,逐漸成為市民全家活動重要的休閒據點。

藝企合作:壯大高美館的力量

因年度經費與其他友館差距甚大,且建館20年,部分設備老舊亟待汰換,因此積極以實績吸引民間單位參與贊助。自2009年起至今為止,已爭取美術館之友聯誼會、財團法人義美藝術基金會、山藝術基金會、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等企業單位贊助本館設備升級、典藏作品音樂製作專案、館務辦理及校園巡迴計畫等相關經費;另外,也與誠品書店合作,定期於網路文宣上露出展覽訊息,並持續與書店或出版業者合辦相關座談會,擴大效益。

高美講堂:掌握城市藝術的脈動

「高美講堂」為本館於周日下午2時到4時常態性的演講活動,藉由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演講或座談,加深民眾對於藝術理解的深度與廣度。2014年高美講堂以跨領域為出發點,脈絡式的規劃演講內容,企圖將城市藝術的脈動,藉由演講同步呈現。「高美館展覽延伸議題」,讓民眾得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展覽的內涵,例如配合艾雪特展從策展、設計、數學、心理學等角度規畫相關演講,造成熱烈的迴響。此外「藝次元:台灣藝術生態」系列講座,邀請台灣藝術生態中各個重要環節的代表性人物現身說法,其中包括藝術出版、畫廊、藝術基金會、畫會……等,期望能讓觀眾更了解、甚至進而參與台灣藝術環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美術館的文創新意

近年來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大行其道,高美館早在2005年文創即萌芽開發,各項配合展覽與活動的文創品陸續推出。以美術館之名,兼具美感與創意的文創品深獲好評,更成為市府致贈外賓禮物的指定製作單位。2014年以「當美術館走入圖書館」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再推出4款筆記書、2款束書帶、6款A5PP資料夾、棉布書袋,以及印有多位藝術家作品的紙膠帶,以美感置入性行銷宣傳藝術文化,落實於生活中,形塑藝術生活。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