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藝術認證》第64期

2020/05/25 點閱數:412
《藝術認證》第64期

《藝術認證》第64期

「紀錄」是一種史觀的書寫,一種現象/事件/故事的留存記載,以及無數個「當下」的凝結與串連;它,陳述著記錄者(導演)的意識與詮釋觀點,以及創作的風格表現,也顯現了被記錄者(包含人、事、時、地、物)的某種生命狀態、情感表徵,提供觀者做為認識與研究被紀錄者的參考,或緬懷、追憶的管道,以及一種閱讀的文本。
 
在紀錄的世界裡,除了文字以外,「影像」和「聲音」可謂最容易與觀者(閱聽者)產生心靈感應、連結,也是最具感染/渲染力的媒介。如今,「紀錄片」已成為書寫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藝術,究竟該如何被紀錄,才能貼近真實,並適切的呈現他的生命厚度與質地?在「影像美學」與「聲音表達」的妥善駕馭下,許多被記錄者雖非屬藝術領域對象,其完成之作品也能有極高藝術層次的表現。然而隨著時間的遞嬗,不同記錄者,甚或同一記錄者面對相同的景物/人事、聲響,都可能因觀點、回憶的流變、殊異,而產出不同的現實與歷史文本。

本期議題特賣場「藝術,該如何記錄?紀錄,成為藝術!」專題,陳斌全老師從社會與電影發展相互影響的社會電影史觀點,談論台灣紀錄片從解嚴前後到當代發展的狀態與歷史分期,及其個別的美學特點;黃明川導演分享自身多年拍攝藝術紀錄片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影音紀錄」這檔事和「歷史閱讀」的看法;黃文勇老師以諸多案例剖析「藝術影音紀錄」的意義與價值,並從文化層面思考其應有的作為;郭力昕老師則探析紀錄片的再現政治所涉及的層面,包含一般對紀錄片倫理的期待、紀錄片能否呈現現實「景深」、紀錄片最終的再現目的等。

在行旅中得自海的浸潤與時間移動的靈感,本館典藏藝術家郭娟秋所創作之影像紀錄作品﹝行旅中的即影-1﹞,從7連幅的影像中,玩味著景物和時間的停格與流動。藝術創作暨論述者高俊宏,藉本館「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展中,林其蔚《鬱言師》系列行為藝術創作之錄像紀錄,探掘藝術家以身體為場景,所闡述的藝術理念與創作表現。諸多精采的內容,期待您來品味!

 
購買地點
高美書屋:高雄市立美術館1F,歡迎選購、訂閱或至網路書店購買!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3973?loc=P_003_007
 

 

藝術,如何記錄? 紀錄,成為藝術!

【目擊現場】

縮時略影臺灣美術40年|吳慧芳

【展覽迴響】

從皮/膜看影像中的觸覺 — 以費爾 ‧ 賽耶與吳天章作品為例|蕭伊伶

用愛迪生的方法從你們頭上走過去 — 林其蔚與《鬱言師》|高俊宏

【議題特賣場:藝術,該如何記錄?紀錄,成為藝術!】

此刻與夢幻|黃明川

景外之景、音外之音 — 試論藝術影音紀錄的意義與價值,兼談「高美館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建置計畫」|黃文勇

臺灣紀錄片的影像美學發展 — 從1980年代末期至2000年初期|陳斌全

再現的政治 — 紀錄片的看見與遮蓋|郭力昕

【典藏選粹】

海 ‧ 時間的移動 — 郭娟秋〔行旅中的即影-1〕|林麗真

【人物特寫】

洪素珍與世間女子們|余青勳

在路的遠方看見光:記一位充滿能量與愛力的年輕人 — 阿貴|黃文勇

【兒童美育側翼思考】

我變,我變變變 — 與生活共生的美術館工坊|盧妙芳

【美術館議題】

挑戰觀點,突破限制 — 閱讀「2015高雄獎」羅懿君的創作|林宜秋

【打狗美術觀象】

荏苒再聚 — 有酒窩的lulu貓雜貨鋪|崔綵珊

【文物保存維護】

藝術品照妖鏡 — 紫外光於文物檢視之運用|吳漢鐘

【南島紀事】

發自內心深層的愛與分享︰獵人的太太 — 絲呢德|王有邦

【藝評講堂】

形式,作為現代性的符號(上)|高千惠

【藝術哲學】

存在與同一︰作品的同一性思辨(中)|陳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