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藝術認證》第44期

2020/05/25 點閱數:512
《藝術認證》第44期

《藝術認證》第44期

「城市會用相片述說他們的過去,只有台灣還不懂,而失去歷史照片等於失去文化認同。」這是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在一場呼籲台灣成立「國家攝影博物館」的記者會上發表的感言(聯合報,2012.05.27) 。事實上,在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發明後,人人隨手拍、隨手錄、隨手傳的便利,幾乎讓我們暫時遺忘了那些記錄「不便利」的過去;在洗相業式微、底片逐漸停產、家庭相本改成電腦中不斷被瀏覽的虛擬記憶,不久後的未來,我們又將如何改變現在所習慣的「紀實手法」呢?
 
高美館在本年7月舉辦《玻光流影: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透過與英國倫敦威爾康圖書館所取得的珍貴圖像收藏,這一批翻自湯姆生生前拍攝的玻璃底板作品之高解析作品,帶大家回到19世紀末湯姆生所拍攝的台灣、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影像,它們重現了台灣最早的影像,也是世界看見台灣的第一印象,包括打狗港(今高雄)、台灣府 (今台南)及鄰近的山區等地理景緻與原住民平埔族的生活。
 
本期議題特賣場以約翰.湯姆生為起點,進行「紀實影像」的專題探討,同時也挖掘台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亦即當代紀實攝影家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的《人間》雜誌,前人兢兢業業所走的道路,已非今人所能望其項背。當年那些在「苦日子」裡探尋、擷取的各個嚴肅畫面,與今日充斥的嗜血媒體相較,多了滋養社會心靈溫情的潛在人性面,也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

與《玻光流影: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同時在高美館展出的《創作論壇  文化鏡像—台灣、沖繩藝術家的生活刻痕》,以台灣與日本數位藝術家強烈的個人風格,去進行「日記」般的時代紀錄,突顯了時代中迥異的文化記錄,在某個層面上,它們所紀錄的「過去」比純粹畫面上的「寫實」,還多了人性轉折思考上的真實。
 
「時光留不住」的困擾,除了出現在底片或相片等大量積累物件的保存與維護外,也出現在攝影媒材的展示維護上。新興數位媒材對傳統攝影藝術的衝擊,不僅對跨國經濟、社會產業與創作風潮產生拔根式的影響,也出現在美術館中越來越多元的策展計畫、展示設計與燈光規劃中。繼43期針對「彩色相紙」與「明膠銀膠相片」的保存維護說明後,本期特別針對攝影展品之展示維護,進行探討。
 
高美館於6月展出《殺墨:洪根深創作研究展》,本期也深入介紹這位高雄在地資深藝術家、重要的當代藝術精神代言人,剖析他叛逆外表下的柔軟內心與特異創作風格,以及他在高雄所累積的文化能量。
 
本刊由資深藝評人、策展人高千惠老師執筆之「閱讀藝術方案」專欄,至上期告一段落;本期起,續以「藝評講堂」專欄和讀者分享藝評世界。

 
購買地點
高美書屋:高雄市立美術館1F,歡迎選購、訂閱或至網路書店購買!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2970
 

第三隻眼:從約翰 · 湯姆生看紀實影像

【議題特賣場 — 第三隻眼︰從約翰・湯姆生看紀實影像】

藝術人文與商業的交會觀察 — 約翰・湯姆生的台灣之旅|陳立民

從約翰・湯姆生與威爾康圖書館 — 談影像資料的保存與傳播中介|商戌菡

從天空到人間 — 約翰・湯姆生與他的女性相簿|曾芳玲

漫談《人間》雜誌與台灣紀實攝影進程的二三事|李文吉

數位「紀錄照片」文獻祭|游本寬

真實與美學的協調 — 當代紀實攝影從社會性到藝術性的轉折|洪威喆

無人之境 — 冷眼旁觀下的當代紀實攝影|簡正怡

生命的容顏 — 閱讀王有邦好茶魯凱紀實影像|林佳禾
 
【典藏選粹】

在時空中靜默滋蔓 — 談侯聰慧的《龍發堂》系列|陳秀薇
 
【目擊現場】

殺墨黑俠的柔情 — 從洪根深〈自畫像〉側寫其人與創作研究展|應廣勤

展覽側寫 — 創作論壇《文化鏡像 — 台灣、沖繩藝術家的生活刻痕》|陳慧盈

時尚,是有計畫的過時⋯「那路很會彎」之餘韻⋯|周益弘
 
【人物特寫】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 — 論黃明川的獨立電影之遺贈|孫松榮
 
【文物保存修護】

Case by Case — 淺談攝影作品的展示維護|林麗真

高美館志工運用的新可能 — 談高美館「戶外雕塑美顏守護天使」案例|盧妙芳
 
【藝評講堂】


牛虻與精怪 — 批評者的自我認同與他者想像|高千惠
 
【藝術哲學】

極端唯名主義之藝術存在一元論(中)|陳宏星
 
【展覽迴響】

I loathe my own face — 「浮於世:法蘭西斯・培根特展」側寫|蕭伊伶
 
【美術館議題】

是牛?還是羊? — 開啟藝術欣賞的潛質︰優游於美術館的世界|林宜秋
 
【人民美學檔案】

光輝雋永的勞動紀實身影 — 高雄勞工博物館壁畫|李幸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