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藝術認證》第20期

2020/05/25 點閱數:437
《藝術認證》第20期

《藝術認證》第20期

台灣雕塑歷史源遠流長,然而一般大眾談及「雕塑」時,多數之印象似乎仍停留在較類屬學院體系之雕塑形式,或過去佇立街頭、學校、公園等公共場所之名人塑像,而忽略了史前文物(如卑南遺址的玉器);原住民中排灣族群之傳統雕刻;民間廟宇之剪黏、交趾燒、木雕、石雕;原住民當代雕塑……等,亦各自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位置,展現著光芒。
 
二次戰後,西方藝術發展的形式益形多元複雜且快速,對雕塑的認定亦逐漸寬廣。台灣的美術教育依循著西方的體系,並拜社會開放、科技發達、資訊傳播日新月異之賜,台灣的藝術發展腳步也循此軌跡亦步亦趨。今日,更儼然已進入影像、裝置、數位的世代,身處在此氛圍中,台灣的雕塑是否被逐漸稀釋?或在雕塑本質的變與不變之拉鋸中匍匐前進?或堅守崗位昂揚向前?台灣日益增加的公共藝術設置案,雕塑的發展是否隨之欣欣向榮,抑或迷失方向?今後,雕塑家又應如何日益求精,將台灣的雕塑提升到另一個的境界?

就上述問題,本刊邀請李俊賢、陳志誠、潘大謙、陳明輝等不同領域之學者,就各自之觀察與讀者分享;亦請高燦興、董振平、李光裕、張乃文、吳孟璋等不同世代之雕塑工作者,表達各自觀點。

 
購買地點
 高美書屋:高雄市立美術館1F,歡迎選購、訂閱! 
 
 

雕塑復興運動?

【組長的話】

【市民心聲】

【非常報導】


百年流變 — 「台灣美術經典一百」觀後感|陳水財

民之所「慾」,常在我心 活色生香的台灣常民文化— 「七彩電光琉璃花」展|李友煌

一種關於態度場所的創作觀— 記王振安「放立場所︰之間的對立與模糊」個展|陳思韻

超越藝術媒材的邊界線 — 談Charles A. Csuri的數位藝術|黃雅玲

【議題特賣場 — 雕塑復興運動?】

老而彌堅之後 — 台灣雕塑的新世紀議題|李俊賢

二十世紀台灣雕塑的存有論|陳志誠

雕塑終結了嗎? — 從西方雕塑發展談起|陳明輝

關於台灣雕塑的一些思考|潘大謙

高燦興 — 忠於自己 奮力向上|採訪整理∕林佳禾

董振平 — 顛覆即是風格的來源|採訪整理∕高子衿

李光裕 — 藝術作品是面具,背後躲的是人|採訪整理∕高子衿

張乃文 — 面對藝術的多重方式|採訪整理|高子衿

吳孟璋 — 在""裏的雕塑|採訪整理∕黃志偉

【全球經典】

豪快的寫實 — 李石樵<建設>及其他|李俊賢

【南島文化當代初探】

往何處漂流? — 記「超越時光 · 跨越大洋 — 南島當代藝術研討會」|記錄整理∕謝宛真、黃子洵

【藝術介入南島】

蘭嶼的美麗與哀愁 — 羅平和<雅美輓歌>|吳慧芳

【最新典藏選粹】

撒古流關於「火」的系列素描 — 記憶的光影場景|陳秀薇

【經典歷程】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 陳艶淑<四季>|林佳禾

【埤仔內的故事】

內惟埤公園的故事8 — 放生與餵養|張淵舜

【高美鳥事】

愛現的下場|林宏龍

【高美8X景】

坐看時光老 — 高美館<與牛共享>雕塑湖區|容麗娟

【國際經驗】

專業建築策展人何處覓? — 從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談起|黃茜芳

【特別藝術】

遇上花布裡的大驚奇 — 劉棟拼布馬賽克創作|雨杉

【人民美學檔案】

法式優雅的風味建築 — 耶斯列花園餐廳|雨杉

【人物特寫】

太陽落下的方向是家鄉 — 撒伐楚古 ‧ 斯羔烙|高子衿

【兒美館專櫃】

在美術館裡面對「當代」的原住民傳說 — 兒美館的「看 · 傳說」展|林育世

兒童美術館專題講座 — 從光的思維到色彩的表現|蔡獻友

【專題研究】

台灣當代女性藝術轉型之必要與困境(下)|許淑真

【街頭談藝錄】

阡陌中的珍珠 — 「金枝藝術」在苑裡|吳慧芳

【內惟埤藝術批評】

<愛河之心>|李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