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藝術認證》第10期

2020/05/25 點閱數:476
《藝術認證》第10期

《藝術認證》第10期

發行人的話
向陳總統建言的話

第一是鼓勵考古。為什麼呢?以藝術家身份來講這樣的主題似乎離得有點遠,但我覺得在台灣如能在這方面釐清,將可解決許多問題。一個國家的identity,一個民族的主體性,應該要追根究底。其實台灣有許多遺址,但是目前有進行考古研究的單位,大概就只有台大人類學系及中央研究院。以這麼有限的人力,要面對這麼多的東西,據我的了解是非常不足的。台灣在有文字的歷史與無文字的歷史之間曾發生那麼多的事情,這些紀錄無法完整連結,因此,如果可以鼓勵更多優秀人才投入這項工作,我想台灣歷史中確實存在的那一部份會更加明確,大家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也將更加堅定。另外,如此做了以後,大家將可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台灣。其實,台灣過去與太平洋上的島嶼有一些連結關係,但關於此點比較沒有人去進一步探討,所以台灣人也還不是很了解這方面的事情,目前台灣人從大陸來的訊息一向較多,感覺上較密切;但如果可從考古上找尋一些歷史的證據,台灣人的眼光可往海的另一個方向望去,一些見解與觀念將有很大的改變。

再來第二點說到本土意識,其實本土有許多面向。關於「美感」這個部份,台灣人目前判斷一個東西美或不美,其實都是依照外來的標準。像現在電視上所說的「美白」,好像只有「白」才稱得上「美」,其實我覺得這對台灣人是一種很

大的傷害,因為台灣人不可能白嘛!在台灣存在著許多類似的觀念,所有的美感標準與審美觀都受到強烈的外來影響,其實,我們也應該就台灣的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中「美」的部份將它整理出來。我講得白一點,例如我在高雄已有四十多年,因為高雄以前是工業都市,我小時候走在高雄市的街道上,到處都是黑油。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黑油也很美,黑油倒在泥土上產生各種色彩的變化,真的很漂亮。應該說台灣的土地之美,要從點點滴滴去發覺,若一味以外界的標準去看,會給人錯亂之感。我學生時代看梵谷的圖,天很藍;但抬頭看台灣的天空卻是朦朧一片,就會懷疑是否台灣的土地較不美。其實梵谷所畫的是法國南部,屬地中海型氣候較乾燥,所以天空很藍。因此,如果我們一直都不能以台灣本身的標準來看待台灣的話,住在這裏的人不容易真心認同台灣這塊土地。這說起來真的是一個大工程,要說服大家不是白才美可能不簡單,不過還是蠻值得大家努力去做。

最後一點,從剛剛聽來,大家也都同意文化藝術的重要性,但我覺得這種工作如果只靠文建會來做是不夠的。其實政府的很多部門如能在工作中加入「文化意識,或許效果會比較好。如能以總統的角色來做這樣的提醒,將會是最適當的。我的意見就到此,謝謝!」

(本文為2006年7月30日陳總統到高美館參觀後與藝術家座談中的發言,由高美館陳秀薇紀錄整理。)

購買地點
高美書屋:高雄市立美術館1F,歡迎選購、訂閱!

民營藝術獎

【非常報導】

虛實同一對的生命關懷-簡介黃志偉、蔡明峰《游離虛實》雙個展|黃志偉

在高雄看到榮耀之門|李小芬

再見!南國藝術的氣味 — 記高美館「南方的故事」典藏長設展|黃志偉

加拿大國家藝術委員會藝術銀行 — 儲蓄藝術的無限"價值"|曾芳玲

《高美館》700天﹐美術館更像美術館 — 館長2年的業績報告|李俊賢

台新獎 — 由打造桂冠企圖產生的持續關注|林志明

前衛的傳承 — 談「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獎」的前衛性格|陳冠君

寧為雪中炭 — 談奇美藝術人才美術類培訓獎助計畫|魏瑛慧

逐夢的天梯 — 聯邦美術新人獎的意義和影響|吳慧芳

期盼美學時代的來臨 — 「世安美學獎」的緣起和發展|王家驥

【南島文化當代初探】

隱藏在部落裡的智慧 — 內心來自南島文化的感動|曾媚珍

【特別藝術】

歐吉桑帶著背包旅行去!|李幸潔

【生態藝術】

跨物種的思維 關於林鴻文的生態藝術計畫
介境 — 介於被遺忘的與習慣了的之間 — 還願|曾芳玲

生態藝術的幾個美學問題
從吳瑪俐的藝術典範轉移談起|陳泓易

【人民美學檔案】

台鐵本舖 — 讓旅程充滿動人情感|雨杉

【濕鹹打狗棒】

藝術之光 · 光之高雄 — 話從替藝術史增色到為高雄點妝的「光」|李思賢

【人物特寫】

藝術部落裡的漂流人 — 豆豆|黃瀞瑩

【經典歷程】

心靈美感的探索 — 唐自常<舞姿 ‧ 引>|盧妙芳

【最新典藏選粹】

剛中帶柔的鐵雕 — 蔡志賢<涅槃>|陳秀薇

【兒童美學】

「光的魔法師」邀您和光影玩遊戲|陳嬋娟

【專題研究】

林天瑞的另一扇窗 繪畫之外的藝術媒材柴表現(上篇) — 設計事業的版圖|楊盛發

【街頭談藝錄】

存在﹐是唯一的理由!關於「糧食庫房」之一二|吳慧芳

【高美8X景】

歐洲風情畫 — 高美館小葉欖仁步道|容麗娟

【內惟埤藝術批評:DIY量販店】

內惟埤藝術批評DIY量販店|李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