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藝術認證》第23期

2020/05/25 點閱數:400
《藝術認證》第23期

《藝術認證》第23期

這幾年在台灣,由藝術工作者發動「藝術介入社區」、「藝術造街」等概念之實踐案例越來越多,其用意,無非是希望增進我們生活空間環境的美感氛圍和活力,或做為社區改造之工具,並希望透過藝術手法,展現社區在地精神,將原本沉寂或破舊的街道注入藝術氣息與社區人文,以重塑或建構街道、社區特色與視覺觀感,或進而帶入人潮與商機,甚而建立社區之自信心。

藝術造街具有其公共性,亦可視為一種公共藝術與社會運動、公民美學運動,可將生活環境中較醜陋、殘破的硬體空間(在台灣尤以建築牆面為甚),進行美化改造,使其具藝術性和在地性,並可連結人們對社區土地的情感,近距離的接觸藝術。藉由藝術的介入,可為社區居民帶來啟發、新的想法,注入新活力,也給予藝術家不同的靈感、創意,透過藝術反省環境,使創作得以和台灣這塊土地的血脈相結合。

然而每個案例因社區居民結構、意識、環境背景不

同,或居民現實需求,其成效不一,亦各有其困境、執行之甘苦、作品存續維護等問題。本刊選取其中幾個作品較聚集,具有較顯著造街意象之案例,如台南海安路、台南大學慶中街藝術特區、高雄鹽埕大五金街、屏東內埔老街、三地門青葉村十字藝術街、台東舊鐵道路廊公共藝術、花蓮石雕藝術街、西門町塗鴉藝術街等,試就其發想理念、背景、執行概況與困境、呈現特色、居民觀感、作品維護概況與永續經營之道、參與之藝術家與居民心得、造街前後之差異與轉變等,進行探討。

本刊對於藝術展覽與活動的報導,除了持續高美館自身展覽活動報導之深化外,亦試將觸角逐漸延伸至高雄其他空間之優質展演活動中,鮮為一般媒體及台灣民間主流美術雜誌報導者,進行引介,以豐富本刊內容,亦擴大為讀者服務。今年度高美館之「南島藝術家駐館創作」甫於11月底圓滿落幕,本刊自上期(22期)延續至下期(24期),亦就此,有一系列相關報導。而「專題研究」單元,自本期起,將由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理論組畢業之藝術工作者連子儀,以「藝起TAKAO」為題,就高雄早期美術發展,分「早期高雄在野美術教育」、「南部美術協會」、「早期高雄美術展覽空間」、「早期南部美術風格的發展與探究」、「從題材談前輩藝術家的創作」、「南部美術踏查之田野筆記與心得」等子題,進行連載撰述,以厚實高雄美術發展史料之探掘與研究成果。

 
購買地點
高美書屋:高雄市立美術館1F,歡迎選購、訂閱!
 

藝術造街

【組長的話】

【市民心聲】


【非常報導】

啊!故鄉 — 高美館「南方的故事2:變異中的高雄風景」與厚植中的本土情感|李友煌

演一齣美麗又浪漫的神話 — 看魏滔「老神.古事」|黃文勇

時光的標本.年輕的老靈魂 — 蘇連陣「新複合.新意象」的本土詮釋|李友煌

一種最偉大的藝術正在發生⋯豆皮文藝咖啡館「行走的學校Walking School」|黃志偉

【議題特賣場 — 藝術造街】

藝術介入 造街行動|吳瑪悧

困境激發下的創意 — 海安路美術館的形成與願景|蕭瓊瑞

百年校園 新思維 — 台南慶中街藝術特區|李幸潔

重金屬黑街,變輕盈 — 大五金藝術造街|吳慧芳

藝術來過了之後! — 屏東內埔老街產業藝術再造計畫|黃志偉

青葉十字藝術街 — 從公民美學的脈絡看原住民部落裡的藝術造街|林育世

一個意義形成的互動過程 — 台東市舊鐵道路廊周邊建築轉體計畫|高子衿

在時間的斑駁裡看見絢爛 — 西門町塗鴉藝術造街 晃遊|周益弘

【南島文化當代初探】

綠海航行的追尋 — 南島當代藝術創作|曾媚珍

【藝術介入南島】

蒸發的祭儀 — 潘小俠<曬飛魚>|黃志偉

【最新典藏選粹】

魚與風景 — 張萬傳捐贈作品|陳秀薇

【埤仔內的故事】

內惟埤公園的故事10樹|張淵舜

【高美8X景】

漫步秋天 — 高美館水黃皮步道|容麗娟

【特別藝術】

找路嗎?順便休息一下!台南藝術大學創意指標座椅|雨杉

【人間藝術】

LV 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在地性.觀點|張惠蘭

【人民美學檔案】

鎮守7-11的聖獸 — 台南藝術大學「生活機能館」|雨杉

【藝術哲學】

藝術典範之終結者 — 當代藝術的危機與轉機(下)|陳宏星

【評論家之內心深處】

青山已歸遠|高千惠

【兒美館專櫃】

空間遊戲.遊戲空間 — 談「空間,這個搗蛋鬼」展覽|洪金禪

創意就是未來 — 多元潛能引導的藝術教學|曾惠青

【專題研究】

脈動.傳承 — 早期高雄在野美術教育:從日籍教師至台籍藝術家的拓荒|連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