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刊物作為一座容納感知的立體容器-設計師廖韡的《藝術認證》改版Q&A

2021/09/29 點閱數:798

從2021年起,《藝術認證》從雙月刊轉型成為半年刊,朝向更具收藏價值的方向,成為介於刊物與專書之間的MOOK (Magazine+Book)。改版的雜誌背後有什麼考量?設計師又是如何透過紙本的設計與裝幀去回應刊物的需求與每期主題呢?就讓設計師廖韡跟大家分享改版的設計幕後!


Q:謝宇婷(《藝術認證》編輯)
A:L/g/s設計工作室  廖韡

Q1:一開始為什麼會有興趣接下《藝術認證》的改版設計委託呢?
美術館提供一座城市的溫度與情調,也是調整日常忙碌節奏的處所,日常本來就特別關注美術館空間、展覽視覺規劃與紙本出版品。空間帶領觀者走入藝術展示,平面視覺與紙本刊物則可以建構/記錄展覽當下的藝術片刻,同時兼具再傳播與保存價值,對我們來說是很感興趣的設計項目。

《藝術認證》96期「泛‧南‧島航行指南」封面(圖片提供:L/g/s設計工作室  )

Q2:在思考《藝術認證》的改版時,考慮了哪些面向,讓它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

在討論初期我們做了許多假設,重點是定位上的確認。有別於一般資訊滿載型的雜誌,此次《藝術認證》改版有一個很有趣、在界定上游移的定位:座標介於美術專書與期刊之間,同時需含納高度質量的文字與作品。

因此在開本與裝幀型態採用少在雜誌類型刊物出現的裸背穿線裝,讓圖文可以攤平提供完整的閱讀體驗。在內文版式規劃整合資訊性的統整,控制單元間文字欄位的尺度差異,進而保留美術作品的圖片完整性,並在外觀加入色紙扉頁與短封面的細節,想像它是一座容納感知的立體容器,增加一本美術館刊物的收藏價值。


Q3:可否談談這次96期《泛‧南‧島航行指南》的封面與裝幀設計?例如封面圖案的靈感來源,以及為何採用短封面與扉頁的作法?

此次封面規格採延伸至書背/封底/折口的開放式作法,盡量在空間內提供最大面幅、無干擾的呈現尺度。視覺繪製採用「海域/邊界的消弭」的概念,採用無邊界的點 / 筆觸構成面,無明顯界限物的「開放式」模式刻意模糊了圖像界限,讓主視覺往畫面之外繼續流動與延伸,將海洋的藍、象徵藝術生命力的膚色透過筆觸混合、沖刷於封面中,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保留詮釋的空間給予讀者。

短封面與扉頁是在確認裝幀型態後,進而考慮的設計細節,思考的出發點來自於將封面視為一個展覽空間,希望在平面上提供一個完整的作品呈現空間,而非作品與資訊大量共處的干擾狀態。因此封面單純呈現視覺,而色紙扉頁我們將其定位為資訊區域,包含期數、年份、文案、標誌等均編排於上,同時透過縮短的3.5cm寬度露出識別紙色與資訊內容。

另一個考量是刊物系列性的統整,思考除了刊名、標題、文案等設計元素,還可以透過什麼更簡約的型態形塑這本美術館刊物的獨特樣貌,同時帶有明確的辨識與延伸性。顏色是人類對於辨認很直覺的感知,因此透過不同顏色的扉頁露出,減去更多的視覺堆疊,同時在平面視覺之外可以建構另一層直覺連結,紙色規劃不同期數更換相異的美術紙,未來陳列上就會有很好的辨識度與系列感。

《藝術認證》96期「泛‧南‧島航行指南」封面折口(圖片提供:L/g/s設計工作室  )

《藝術認證》96期「泛‧南‧島航行指南」扉頁+裸背穿線局部(圖片提供:L/g/s工作室 )

《藝術認證》96期「泛‧南‧島航行指南」扉頁+資料(圖片提供:L/g/s設計工作室  )

《藝術認證》96期「泛‧南‧島航行指南」部名頁(圖片提供:L/g/s設計工作室 )

《藝術認證》96期「泛‧南‧島航行指南」內頁大圖(圖片提供:L/g/s設計工作室)

《藝術認證》96期「泛‧南‧島航行指南」內頁圖文欄位(圖片提供:L/g/s設計工作室 )

Q4:跟美術館合作,或是設計藝術類出版品,與其他書籍設計相比,有什麼不同,或是需要特別注意之處?

大眾出版的分眾明確,不同書系有不同鎖定的閱讀族群,因此在設計思考時除了主題、定位、美感經驗之外,同時會就其文學、商業、生活風格等不同屬性尋找適合的視覺語言切入。而藝術出版則基於美學文化的大方向,在設計上會在藝術基礎上再進行分眾與主題界定,裝幀細節也因應出版與通路特質有相對應的細節規劃,兩者的設計邏輯同中求異,但作為文化傳播、美感建構的核心價值不變,也是我們感到樂此不疲的地方。


*想收藏《藝術認證》96期:泛‧南‧島航行指南?請至:
高美書屋:高雄市立美術館1F
博客來
Hyread電子書
UDN電子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