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66 跟著作品呼吸! 陶亞倫動力機械作品〈鬆口氣〉

專文導賞/陳秀薇,現任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部主任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43期(2012年04月)

陶亞倫 | 鬆口氣 | 感應器、機械馬達、布、鐵、木 | 245×135×32cm | 1998 |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Tao Ya-lun | A Sigh of Relief | Sensor, motor, fabric, iron, and wood|Collection of KMFA

當科技與藝術相遇,經典名作〈蒙娜麗莎〉不再只能被珍藏於羅浮宮的層層防護之下,她的分身影像甚至可以親口對群眾說話;〈清明上河圖〉裏北宋河岸邊的繁榮景象,則因動畫之助讓人物場景鮮活地動了起來,甚至從白天延伸至黑夜…。
 
科學的技術日新月異,賦予了藝術作品新的面貌;另一方面,直接藉用科學原理或技巧來創作,更為傳統的創作形態開拓了全新的揮灑空間。在這裏,我們要介紹的是高美館典藏品中一件會「動」,更正確地說是會「呼吸」的作品—藝術家陶亞倫的動力機械作品〈鬆口氣〉。
 
如牛肚般的布下,隱藏著一具旋轉的機械鐵架,布緊貼著鐵架。當觀眾進入作品一定範圍內的空間時,身體一旦觸動了感應裝置,有如肋骨般的機械裝置,便會開始由上而下的起伏且循環不絕。
 
這件巨大的作品,外表呈現有如內臟般的皺折肌理,加上機械肋骨緩緩由布下輕劃而過的動作,讓作者在創作時產生了一種來自於本能的快感:「它似乎正輕拂著我的身體,也驅使我肺臟與它一同起伏,讓我感受輕鬆與自在」。而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還有個預期之外的驚奇,即是作品的下緣部分,會隨著布的張力而自然開合,隱約的喚起了性的本能活動;作者認為這樣的意外彷彿得自於天啟,豐富了原有的創作意念。整件作品著實的攀附在牆壁上,緩緩的活動著它的肺部,如同倒掛捲縮的蝙蝠,徐徐的吐著氣息。
 
人類的「呼吸」維持了生命,藉由肺部吸入與呼出空氣的規律過程,供給細胞新陳代謝和製造能量的來源。此作模擬著「呼吸」的動作,似乎緩慢而持續地進行著空氣的飽脹與釋出。呼吸雖屬於本能的自動進行,但也能隨意識控制。緊張的時候我們的呼吸會變得急促,而所謂的「鬆口氣」指的是當壓力卸下之時,心中有如大石落下,終能暢快而舒緩地大大吸口氣,輕鬆地呼送出來,即英文所稱”breathe freely”,所以作品本身的呼吸韻律屬於和緩的、深層的愉悅,而非爆發式的興奮情緒。
 
作者以機械模擬身體的自然現象,藉由巨大且活動式的意象,引導著大眾面對且關注自身體內的活動。彷如受到催眠般,觀者會很自然地進入一個純粹而規律的場域,關閉所有思緒,在呼吸的調節中獲得精神的安定與壓力的釋放,幾乎稱得上是一種享受。
 
坐禪法中有一種減少呼吸次數的調節法,它以腹式呼吸、深呼吸、緩慢呼吸做腹部膨脹,以助於人腦的活動,使人達到非常鎮靜的狀態。或許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進入精神最深處的唯一方法,就是真實面對肉體的感覺[1]
 
生於一九六六年現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的藝術家陶亞倫,從小酷愛動力機械玩具,經過傳統的大學美術教育後,開始投入前衛的視覺藝術創作,於是從機械、動力、電動馬達,到最新的電腦動畫、互動裝置等數位科技,讓他獨具個人的創作語彙,並以科技成功地包裝了人文思維。
 
〈鬆口氣〉以機械仿生,表達了亙古不變的大自然韻律,似乎傳達了一種永恆不變的真理,震撼著大眾的視覺,並啟發了內在的感官知覺,到達精神層次的單純與絕對!


[1]「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 策展論述」,麥書菲撰文,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573/829

陶亞倫 | 鬆口氣 | 感應器、機械馬達、布、鐵、木 | 245×135×32cm | 1998 |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Tao Ya-lun | A Sigh of Relief | Sensor, motor, fabric, iron, and wood|Collection of KMFA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