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67 既熟悉又疏離的「青綠‧風景」 潘信華〈有綠地的風景〉

專文導賞/應廣勤高美館典藏部助理編輯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25期(2009年04月)

潘信華 | 有綠地的風景 | 彩墨、紙本 | 82.5 × 107cm | 1996 |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Pan Hsin-hua | Landscape with the Greens | Ink and color on paper|Collection of KMFA

潘信華出生於台東,居住過澎湖、台北、台南、台中等地,但終究念念不忘對於後山的情感,於一九九七年搬遷至花蓮定居至今,簡單的生活,以創作為主,教學為輔。
 
爺爺與父親的木匠身分,對他有著淺移默化的影響;高中時曾在社教館學習傳統的梅蘭竹菊等水墨花卉,更為他奠定了繪畫的基礎;大學重考二年後,如願的進入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前身),自由開放的教學風格,讓他舉棋不定是否走向創作之路,轉而接觸文學、電影或建築景觀等其他藝術形式,大量的閱讀卻轉化而成他日後的創作內涵。
 
一九九六年潘信華終於下定決心繼續美術創作之路,內心的深化,確立了他獨特的創作風格。透過對前人的創作肯定,經由學習再轉化而成自我的成就。他曾在創作自敘提及:「以復古的方式回到過去,將某些畫家(如趙孟頫、錢選、陳洪綬)或某時期風格當成『摹本』加以創作,正如同許多傳統畫家慣用的方法。」但他又不願因此背離當下的時代性「而從自身所處的生活環境中,尋找新的題材、新的描繪手法,加以轉化融入畫面中,以其求取新舊之間的平衡。」
 
自學院時期摸索試驗,〈有綠地的風景〉是潘信華創作風格明確發展肇始的作品之一,擺脫山水畫的三遠透視,他就是不想畫傳統山水,他畫的就是生活週遭的景物,作品都以風景稱之,出門寫生、拍照,再構思如何製造一個場景;而且他一直想畫人,將影射自己的人物融入畫作之中,看似寫實的人物卻不帶有表情,避免西方素描立體感的描繪與畫作平面形式的裝飾性無法搭配。
 
畫面中央是一塊綠地,綠地中的人物、山石與樹木之間的比例並不協調,綠地外圍則被渠道與山石圍繞封閉,隱約之中又有著傳統「袋式山水(space cells)」的構圖空間;右側渠道上的一座橋樑,另開啟了綠地與外界的連結出口,則又突破其構圖的封閉形式,再在表現出他不被傳統束縛之意念。綠地採用復古的青綠設色,不是平塗,樹木不是那麼直立,岩石形狀不是那麼一層不變,而是摹拓斑駁的壁畫紋理,上彩後再以墨線描繪形狀,延續文人氣息之古意以增加其立體感。
 
吳超然在《台灣美術大系》書中提及:「他的作品中有一種他人所無的一種對待自然的特殊風味。」那種既熟悉又疏離的特殊氣質,就是採用復古的青綠山水風格與平淡天真的文人特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