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您好,歡迎進入高雄ART青!
關鍵字搜尋
藝術關鍵字
活動會員

感性的社會素描 個人的感性書寫與場域對話的觸媒——林佩穎的創作歷程

2024/11/29
234

採訪、撰文|吳念澄、林祁恩

國中就前來高雄求學的林佩穎,在就讀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期間開啟對鹽埕文史及常民生活的關注,她以畫筆觀察人群、紀錄老建築、描繪在地,也以女性人物與心理的為中心,擴展範圍描繪不同面向。她的創作實踐不僅是長時間場域浸潤與關係的經營,也是與他人對話、引導對話的過程。本次的採訪中,透過爬梳藝術家的創作脈絡,看見她如何從個人的繪畫創作出發,到發展成與社群共作的創作方法,以及近年來成為議題的組織者的心路歷程。

粉紅色是一種曖昧的直覺

林佩穎的畫作中總是縈繞著一種刻意模糊、寫意的氣質,畫中人物的姿態往往穿梭大量的留白與流動,引發觀者的遐想。問起粉色的偏好,藝術家提及,過去的自己其實對於粉紅色有著「少女」印象的抗拒。然而,在創作的時卻憑著直覺,選擇了這樣的色彩。從更早之前〈房間〉的深紅色,〈瑩色〉時的粉紅色、〈腦洞〉的淡血色到棗紅色,不同面貌的「紅」,隱約透漏著內心的想望。繪畫一直以來是林佩穎表達的抒發管道,有點像是某一個心情或是靈光浮現的片刻。 

 

左:〈腦洞〉,2023;右:〈瑩色〉,2023

 

〈超美麗〉:挖掘老屋與物的陰性美學

對於歷史、人物故事的興趣,也反應在林佩穎創作2017年〈超美麗〉這件作品。她提及,自從與另一位文化工作者李怡志共同撰寫、繪製《港都人生:鹽埕市井》這本書時,認識了叁捌旅居的創辦人邱承漢。因緣際會之下,林佩穎對於過去曾是婚紗禮服店的空間產生了興趣,進而提議以駐村的概念在叁捌旅居的現場做創作,店家則提供材料、採訪機會和借出地下室的空間合作。在這過程中,佩穎訪談了承漢的母親,也暫駐其中。沉浸式的體驗過程收錄在《港都人生:鹽埕市井》裡面的正美禮服篇。

「我的作品概念是比較具有陰性特質的。」回顧這件作品,林佩穎提及在婚紗禮服店,以藝術家進駐的方式運用店家遺留下來的物件進行創作,例如:婚紗禮服、串珠、假人人台,結合周遭地下室陰暗環境的氣氛。「店家提供了許多漂亮舊婚紗,在上面我放置了很多蜘蛛或蒼蠅這些小蟲子,如同作家張愛玲的一句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長滿了蝨子。運用婚紗,結合叁捌旅居的真實故事和充滿歷史的場域,構成悲喜交雜的悲涼畫面。」這種混和素材的使用注重媒材的手感,也是創作直覺的展現。  

 

〈超美麗〉2017年展示於叁捌旅居。

 

與自我對話的心靈圖像-「感性素描」作為方法

林佩穎的創作實踐有很大的一部份包含了與人合作的面向。如果說,這是一種跨領域,她以藝術家的身份,陸續發展出「感性素描」的工作方法,進而與高雄市的不同社福單位與機構合作。例如近年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及社團法人高雄市心理復健協會,帶領身心康復者進行繪畫創作的教學課程。

從插畫、計畫和教學課程,這系列合作的源頭,源自於「給大人的畫畫課」。當時合作的策展人洪榆橙鼓勵她發展教學性的創作工作坊。「心理師一般是用語言或是文字,而我在這之中可以做的是創造圖像」,林佩穎認為這是作為藝術家擅長、可以做的事情。
談及素描,林佩穎提及,素描是一種來自西方的繪畫技術,相較於水墨追求一個筆墨的質感跟抒發,素描是追求客觀的,精準描寫明暗,它是非常理性的科學。因此,林佩穎把這幾年發展出來的工作方法定位成「感性的素描」,希望它是去捕捉心靈圖像的描寫方法,在方向上與一般的素描學科有了基礎的差別。

有趣的是,當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在看到《港都人生:鹽埕市井》一書中的鹽埕人物速寫後,也曾邀請林佩穎開設「城市速寫」課程,「但我想要教的是感性素描。」林佩穎堅定的說。相對於外在景觀的速寫,藝術家更感興趣的讓人們學會「自我對話」,而她認為表達跟對話又是不同的。「表達是更為技巧的,而我是教素描的,素描本對我來說也是速寫的,細細碎碎地不斷產出,不用去給定義,也有機會成為一個完整的作品。」林佩穎認為,素描的過程是很有繪畫性跟詩意的,進而以「感性」去詮釋這本是客觀科學的素描。

 

2023年《聆聽感性》展示現場(攝影:林佩穎)。

 

 

2023年《聆聽感性》,林佩穎親自帶領工作坊(攝影:周尚儀)

 

「之前帶各種社區工作坊都較為短期,但是進入感性素描課以後,就比較有機會拉成六、八、甚至十幾週的課。一週上一次兩小時的課,比較可以系列性的、跟大家發展出有趣的東西。 」林佩穎提及,長時間與自我相處、與學員對話的過程,是過程中的不可預期之處。

成為那座橋——身心康復者的對話練習

感性素描追在繪畫過程中以誠實為標準,只需要對自己負責,不需要過於顧及他人的眼光。面對不同狀態和需求的創作者,林佩穎也提及2020年與凱旋醫院的社區復健中心合作的創作課程——〈我好寂寞啊〉中接觸的是精神疾病康復者,需要藉由長期服藥維持身心狀態。綜觀而言與一般人一樣,但是當康復者真的進入社會工作,又會有些許卡住的狀態。 「社區復健中心就像座橋,精神康復者們在橋上,有時候他們可以輕鬆過,有時候,他們停留在橋上來回。」

 

〈我好寂寞阿〉,2020。

 

林佩穎提及,整個計畫由繪畫跟劇場交錯形式進行,在這之中除了用繪畫描繪感性的思緒,也運用了繪本的元素。「繪本就是圖與文,雖然看起來孩子氣,但是在短短的篇幅中,它也可以討論非常深度又有趣的事情。」在引導這些身心康復者與自我對話的過程中,因為背後故事或情緒其實都有著現實的慘烈,說故事反而能夠塑造另外一個角色,讓這個分身來講故事。無論那個分身反映了自己,還是周遭的社會。  

這樣帶領教學工作坊的經驗,也回歸到創作者自身持續對於繪畫的探索。延續這概念,並保留以「親密感」說故事的感覺。在親密中又帶著疏離——創作時,林佩穎也不斷探索著畫中人物的相對性和距離,又或是作品跟觀者之間的相對距離。這也許是一種持續以繪畫書寫生命經驗者的敏感與堅持。

在議題中發展敘事空間——女性視角的故事

最後,我與林佩穎談到近年來她作為一個地方人物誌的故事書寫者、記錄者,到成為計畫組織者、策展人的心路歷程。林佩穎所參與的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可以說是近十年來高雄的地方學的重要民間機構。而她對於地方文史的興趣、地方文化的保存總是樂此不疲。如同一開始提及的代表著作,她一路從人物故事的採訪與紀錄,逐漸邁向以策展實踐更廣義的社會議題與公共領域的探索。
2022年開始,林佩穎參與籌劃的「高雄女力時代」、「高雄女路」系列,源自於高雄社會局婦女館的委託。打狗文史再興會社一直以來進行地方導覽培訓,而這個計畫也不知不覺中從導覽地圖的企劃,發展成為展覽策劃、培力工作坊的規劃等更具整合性、知識生產的活動。

林佩穎提及,過去純粹是在參與地方的文史推廣教育時,作為藝術家的主體性不會太強,而且是以藝文組織的專業身份為主。 然而,隨著近年來政策重視性別平權的思考、在基礎的文史基底加上「性別」議題,將基礎的地方知識培力擴及到女性議題,促成了「性別與地方」的交會點,也讓她彷彿找到了自己的熱情與空間所在。

「在這樣的計畫中,有一些發展空間,個人特質也可以所呈現。」回顧林佩穎的創作之路,她認為作品完全毫無疑問是具有陰性特質的。這也具備了充分的自信,讓她開展獨特觀點來看地方文化。

 

2022年,林佩穎參與籌畫《高雄女力時代》。

 

 

2023-2024 《高雄女路》計畫,左圖為旗津-金利烏魚子(攝影:蕭孟曲);右圖為「大港性別導讀」活動側拍(攝影:顏馨)。

 

在製作「高雄女路」這一系列的計畫時,不同的聲音、觀點也提供林佩穎不同的想法激盪。「有一些不平等,其實發生在那種日常生活裡面的。」譬如說成長過程裡面,是否就是家裡的關注點跟資源比較常挹注在男性身上。或者,通常來說沒有鼓勵女性塑造主體性,而是期待女性成為依附者或者照顧者。

「人的主體性是重要的,在沒有習慣或鼓勵成為一個完整自由獨立的人時,就會習慣把期待跟期盼放在另外一個人身上,這樣的過程中就會造成很多落差」,會體現在譬如說個人的理念、社會期望,或說對自身的未來或職涯期待之中。 無論是傳統店舖的老闆娘、經營者,開啟了另一個觀看地方文化網絡的角度。例如,直到女性進入婚姻、進到另一層的社會結構,才會遇到更多方方面面的事情。「你會察覺到不舒服,或說會覺得為什麼會這樣?」,這是藝術家看到的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與反思。 

在創作路上持續滾動,成為一位「文化工作者」

從與林佩穎的訪談中,我們看見了藝術工作者的多樣面貌。不斷地探索與提問,讓藝術家從個人面向對於社會環境的關注,進而成為一位行動者。「我其實不會定義自己是文史工作者,因為我覺得原始的CPU跟記憶體是完全不一樣的。」 藉由與文史工作者共同合作,藝術創作擅長的是視覺化的思考,以及轉譯與成為那個行動的觸媒,讓更多人可以再次認識這些身邊的人事物——透過創作,持續與自我對話,又或是長久的經營一段關係,進而改造自身所生長的環境,也成為林佩穎藝術實踐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