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育寧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碩士生
藝術,對於不同的創作者而言,賦予了各自的意義,甚至建構截然不同的世界觀。而對於身兼高雄在地藝術家與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雙重身分的林佩穎而言,藝術是由自身、他者以及地方的多元共舞下所形成。在本次的訪談中,佩穎透過個人創作、展覽與藝術計畫,娓娓道來她與藝術之間獨有的相處模式:對內,是情緒抒發的樹洞;對外,則是與社會互動的橋樑。從佩穎的創作中,我們看見了藝術不僅可以體察自我,同時也能擁抱傷痛,治癒彼此。
/藝術之於佩穎 /
「我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
藝術之於佩穎,好比空氣之於人,是生活的必需、也是與人溝通必經的介質。佩穎的藝術創作從自我需求出發,將當下最真實的情緒與感受藉由繪畫的形式傳遞,不刻意追求風格、選擇色彩,抑或是預設立場,是完全真空的、純粹的讓情感與藝術暢所欲言的片刻。以 2018 年於日青創藝展出作品〈房間〉(又名〈再想想〉)為例,原先因著一場小小的意外,使時間的迅速流動儼然成為了滯留鋒,在佩穎身邊停了一時半會。在當下,只有她與藝術,她開始進行不間斷地自我反思、對話與收束,用心靈傾聽、用畫筆傾吐,重複地想想、再想想,還有什麼話想說、還有什麼情緒想表達。這一次又一次的情感與意識自由流動的創作過程,不僅慢慢地建立了佩穎自身的藝術主體性,同時也在無形中治癒了自己,使佩穎能在盡情吐露後,獲得一整夜的好眠。
再者,若談及林佩穎對於藝術的象徵性及其見解,能從 2022年、2023 年的創作〈瑩色〉與〈腦洞 即時只有片刻的療癒〉二者發現,作品中時常有著她笑稱可愛又可怕的「紅色小手」,以及因應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意義的「紅色圓圈」之出現,針對這兩者圖案的象徵性,佩穎認為其並不具有特定答案與意涵,端看觀者的自由發想與意志──你認為其為何物,那它便是何物。由此便可反映佩穎對於藝術觀看角度的開放性與多元性,藉由觀者的視界回饋,賦予同樣一項作品截然不同之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