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或加入我們
文|楊若楚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碩士生
黃法誠,〈大空降-7〉,壓克力顏料、墨,100×100 cm,2014
2024年,黃法誠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距離風景的距離》個展。此展作品多集中於2017至2023年創作,延續文人山水畫中的皴法。例如《寂寞風景》系列,從廟宇中的觀景池獲得靈感,將一個人造景觀池當作一個理想小世界,以上帝視角或第三人視角等巨觀又客觀的視角切入,利用山水畫的筆法建構出擬造自然的狀態,呈現出人在風景虛實之間的狀態,進而產生詼諧的錯位感,令觀者覺得作品與日常生活接近,得以投射生活,卻又以第三人稱視角來觀看作品,將其帶入作品中。黃法誠認為,這樣的創作方法也可以視為一種「擬像」。 又如2021年黃法誠所創作《大集合》系作,是源於2019年全球遭遇新冠疫情襲擊的特殊狀態。當時,由於疫情影響,人們無法出門社交接觸的狀況持續近兩年。這種無法接觸任何人的狀態反映於他的創作中,也令黃法誠開始思考人的「距離」這件事。對黃法誠來說,疫情的影響不僅僅是無法與他人、與自然接觸,更因為這段時間的隔離,令所有人事物的狀態都有所改變,即便重新恢復交流與接觸,感受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才在圖像上以集合與聚集的方式來表達疫情期間的距離。 2022年,疫情暫緩,人們得以上街交談、享受自然,黃法誠的創作回歸於環境議題,但疫情結束後,依舊讓其反思「距離」這一件事,不論在議題亦是畫面安排上,都可在《樹的遷徙》系列作品上看見。 《樹的遷徙》系列源於臺灣的林相改造計畫。黃法誠注意到,臺灣中低海拔的森林多是人為挑選、改造過後的樹林,而城市中常見的路樹也是經過人類挑選改造,栽種、修剪、支架維護等行為所造成的結果,高雄的路樹更是如此。藝術家並由此開始思考這些行為的意義,並在《樹的遷徙》系列畫作中呈現。畫面中,樹木多半被過度修剪、或被支架固定住,而畫中人四散各處,彼此距離固定,分別表現出尋水術、手機搜尋等動作,營造出整齊統一卻又彼此相異的衝突感。畫中背景除了使用水墨皴法,也使用碳粉、純金色等表現,更特別以金蔥粉來凸顯空污問題。《樹的遷徙》系列同時存在空污問題、無法生存並行光合作用的路樹等議題,畫面既諷刺又詼諧。
小結
黃法誠,〈重組肉〉,壓克力顏料、墨,53×45.5 cm×15片,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