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您好,歡迎進入高雄ART青!
關鍵字搜尋
藝術關鍵字
活動會員

【館校合作專文】從高雄出發,以文本與空間,穿梭於海洋與島嶼間:專訪藝術家張致中

2024/12/31
163

文|楊若楚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碩士生
 
張致中出生於高雄,現在經常往返高雄及荷蘭兩地。從小生長於高雄的他,成長經驗裡幾乎都是以插畫、漫畫、動畫等形式來接觸藝術,學校與家庭並沒有帶給他太多的藝術環境,直到張致中至臺灣師範大學就讀美術學系,離開家鄉追尋創作之路。在臺師大求學期間,他主修繪畫及藝術教育,另有學習藝術文物基礎訓練,例如材料學、修復方法等,多方面接觸各種領域也影響其日後的創作。因此,張致中對創作方法罕有設限,不限於繪畫形式或慣用媒材,時常嘗試新的媒材,並將其運用於作品。

2015年從師範大學畢業後,張致中遊歷於各地,先後曾去韓國、尼泊爾、挪威、荷蘭等地進行駐村計畫,以文本與空間的交織作為其主要創作關懷,探索人-文化-自然交互下的普世性以及模糊地帶。在國外駐村與遊歷的經驗,帶給他相對多樣的生活體驗,以及對「海」的啟發,進一步意識到自己的家鄉高雄也是一個充滿港口歷史、由海洋和島嶼組成的地方。

⋯⋯那時候真的在船上待了兩個多禮拜,然後才意識到,我對航海、海洋、島嶼這些東西,其實很有興趣,而且覺得它是一個很大的坑,我可以跳進去好好的挖;也是在那個時間點,我才發現說,其實我可以回高雄,因為我爸爸就在高雄港工作,如果我要在台灣比較深掘一個命題的話,那我其實更應該回來⋯⋯

張致中結合尼泊爾駐村經驗創作之〈Topophilia〉。

從世界回望家鄉

2017年,張致中在參與尼泊爾震後重建交流計畫,發現當地的狀態與臺灣非常相像,都是經常受地震影響的地區,促使他在尼泊爾駐村期間完成《Post-Solastalgia:震後天堂的地景重組與家園再造》此件創作。《Post-Solastalgia》之中,藝術家結合田野調查與創作,以「Solastalgia」一詞作為發展概念,運用「Solastalgia」與「Nostalgia」兩詞的對照來建構作品。「Nostalgia」一詞為鄉愁,而「Solastalgia」為澳洲哲學家Glenn Albrecht提出,原意為「因鄰近環境改變而感到憂傷」,在此計畫則用以延伸觀照「地震」後的離散和變動。同年,張致中又至挪威北極圈一帶,以島嶼、航海的經驗、地方歷史故事來創作,並於踏查之中發覺自身對於空間的敏銳──這種對空間的關注則可以回歸到張致中在家鄉高雄的成長經驗,也凝聚成日後張致中返鄉創作的動力。
 

對高雄的文本詮釋與梳理

張致中身為高雄人,經歷過這座城市經濟最為繁榮的1990年代,當時的高雄是臺灣最大的工業與貿易港口,更曾高居世界貨櫃吞吐量第三名。然而,來到2000年代,因經濟環境變化、重工業產業轉型等因素,高雄港不復往日榮景。在成長的歷程之中,張致中看著輝煌的港區逐漸衰弱蕭條,許多人鼓勵他往北部與國外前進,也因此對高雄產生出一種無力感。隨著張致中遊歷於世界各地,發現自己對海、島嶼這些與臺灣以及高雄相像的狀態環境感興趣,他也產生了回歸成長之地的想法與動機,並在2018年回到家鄉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進行駐村。而當時,恰巧正逢高雄港開始進行改建與變動,港區又面臨了被迫改變的狀態,且正值直轄市市長選舉期間,社會氛圍變得詭譎虛幻,在個人成長經驗與當時的事件氛圍交織之下,張致中有所感悟,遂走訪高雄港務局、駁二倉庫群等地,完成〈父親的造船廠,我的船〉。此件作品中,張致中以深厚的田野踏查,訪談在港務局工作的父親,結合紅毛港遷村等與城市海港息息相關的事件,紀錄並寫下家鄉高雄的變化與故事。
 

 

作品〈來福槍〉(2018)展示現場。

媒材的不設限

張致中大學時期主修繪畫,他代表性的繪畫作品如2011年的《歌百工》計畫,在長寬均70公分的正方形畫紙中,運用鉛筆、簽字筆、墨、水彩等媒材,以文本與畫面並存的虛實交替方式,敘述世間百態。此後,張致中的創作媒材又有變化,不再以繪畫為主。2015年在澎湖駐地創作時,因為蘇迪勒颱風來襲,藝術家的居住地淹水,電腦與創作材料都無法使用,張致中只能使用一些方便取得的媒材來創作,促使他思考媒材的多樣性;又如後來國外駐村的過程中,常因簽證、地區獲取材料不便等關係,使張致中培養出在短時間、又無充分材料的情形下,發展出一個有趣、暫時性工作方法的能力。

這樣的工作方法,意外為張致中帶來探索各式媒材的趣味。2018至2019年,張致中開始在創作當中使用投影機。藝術家原本是為進行空間的氛圍塑造,但卻反而開始思考「投影」本身的更多可能。張致中嘗試將投影機作為創作媒材來使用,並將機器視為裝置和空間延展的一部分,找出最適合當下創作的方式來呈現作品。這樣的創作方法,不僅只是把投影機當作承載播放作品的「設備」,更是一種獨立的「媒材」,也在展場實現跨媒材的運用。對張致中來說,將自身的創作延伸到空間當中,在符合作品文本與空間的需求之下,嘗試用有趣的方法運用新的設備與材料,也是其創作重點之一。

小結

張致中出生於高雄,大學到臺北讀書、畢業後到國外遊歷駐村,在家鄉高雄與荷蘭兩地移動。離開家鄉後,以類似於遊牧性質,在地取材的經驗結合在學院內培養的方法論,讓其不僅止於使用同一類別的媒材,而是不斷的嘗試全新的材料與工法。而在國外遊歷踏查的過程,張致中也發現自己對來回往返的空間有所感觸,更對島嶼、海港等歷史文本有所觸動,遂而回到家鄉高雄,走訪並紀錄家鄉、轉化這段歷史將其融入自身的創作。
 
(本文作者為「高雄ART青」計畫及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館校合作之參與研究生,全文訪談內容源自計畫期間藝術家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