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您好,歡迎進入高雄ART青!
關鍵字搜尋
藝術關鍵字
活動會員

探索背影中的內在世界——陳廷晉的雕塑創作

2024/12/02
258

文/洪榆橙

陳廷晉,來自高雄的當代藝術家,他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當屬高雄駁二藝術園區的意象公仔《工人漁婦》。這組大型雕塑,無論是駁二的遊客或高雄市民,可能都對其印象深刻、卻又帶著些許模糊——為何會有某些的記憶模糊?請讀者再細心回想一下,能否憶起這組雕塑中的人物臉孔?再進一步思考:這些雕塑人物,是否有臉孔呢?

答案是否定的,《工人漁婦》的兩面都是背影、也沒有臉孔。不僅這件作品如此,陳廷晉的背影人物木刻雕塑系列,觀眾看到的皆是只有後背的人們。而這些「無名者」的群像,如同我們在城市生活中不斷擦肩而過的眾多身影,是模糊卻真實地存在的。陳廷晉又想藉此探尋和訴說什麼呢?

陳廷晉作品〈工人漁婦〉

從自我凝視到他者想像

大學自美勞教育系公費畢業後,陳廷晉回到家鄉澎湖的國小任教數年,後赴巴黎進修一年多,再至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就讀。畢業後,他至中華藝校擔任老師,在獲得北部藝廊合作的機會下專職創作四、五年,至2022年,再又於高雄開設畫室。陳廷晉的畫室主要招收國小階段的孩童,這些年齡的學生還不必為美術班升學煩惱,因此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自由創作。陳廷晉在教學上也希望引導他們探索更多創作的可能性,而不只是局限於技法的訓練。其中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教學題目就是自畫像。「自畫像不像靜物畫,是唯一只能透過鏡子描繪自己、無法去模仿同學的題材,無形中會讓他們肯定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陳廷晉說。

在畫室的練習裡,自畫像像是日記一般的習慣,陳廷晉反覆讓學生運用不同媒材,炭筆、蠟筆、水彩、水墨……來作畫。不需要多麼的精準,只需要持續觀察自己,把它畫下來。有時候,陳廷晉也會利用故事或主題,來引發學生的創作構想,例如講述《傑克與魔豆的故事》,讓同學自行想像魔豆生長的過程並繪畫。陳廷晉認為,動機能讓創作不斷滋長,相較於技法的訓練更重要。在這個年紀,藝術能夠幫助他們學會「感受」,和學習國語、數學等需要理解的知識截然不同,但卻很必要。

 

陳廷晉以母親少女時期的回憶為基礎,創作的作品〈阿姐〉

 

捕捉待挖掘的靈光

自畫像讓學生看見自己,既而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是無法透過逃避、模仿的直面對決。陳廷晉的創作亦是環繞人的形象展開,他提到:「對於自身的主體意識,我有比較強烈的認知,這使我時常思考,為何自己是這個身體中的『我』,而那些我所看到的其他人,他們又在想什麼?為什麼『我』不是存在在於他人的身體呢?」這份清醒的觀察力,使他時常有一種局外人的疏離感,以旁觀者的角色看待自己正在發生的事情。就連此刻接受採訪,他也會反思「為什麼我坐在這裡,思考這些問題」。

他坦言自己性格害羞,不習慣在大家面前說話,當別人注視他時,他會有一種被禁錮住的感覺,若他人背對著他,他反而感到安全和自由。藝術家表示,在凝視他人背影的同時,因為不需在意他人眼光,反而會產生一種對應關係,使得自我存在感更強烈,更加放大主體意識;甚至,除了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還可以自由想像「把自己替換成他人」會是何種情境。透過觀察與描繪這些背影,藝術家好像可以隨時隨地能化身另一個人,投入許多不同的人生。從小以來,這份對自我與他者的好奇,以及對人與人之間微妙互動的敏銳觀察,堆疊成一種對背影創作的驅使欲望。

在大學畢業前,陳廷晉便開始第一件創作人物背影雕塑的創作,當時他依據作業規範使用陶土捏塑。他也曾拆解玩具,把忍者龜、招財貓、鹹蛋超人等重組成只有背面的樣貌。但在逐漸確定自己的創作概念後,陳廷晉則開始選用木雕來創作背影系列。對此,藝術家以米開朗基羅的名言來解釋:「就像雕塑本來就存在於大理石之中,創作者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把『作品』從中喚醒而已。」相對於堆疊、塑造出一個物件,木雕是一個減法工作,一刀一鑿的過程更像是去找到那個作品的原始狀態和它的靈魂,就像是他在挖掘背影裡所隱藏的靈魂與故事一般。

陳廷晉作品〈影子作用〉

陳廷晉作品 左:〈炸彈與蘋果〉,右:〈望穿看透〉

創作靈感的日常凝視

上百件的背影系列作品,源自日常生活觀察的吉光片羽,或許是便利商店排隊結帳時前面的那個人,或是清晨清掃街道的阿嬤;疫情期間,他甚至從國外youtuber胸掛攝影機錄下的影片,捕捉街頭路人的身影。在捕捉下來形象之後,陳廷晉再重新演繹。例如《工人漁婦》其實來自家鄉澎湖的漁村印象,以及他的父親是遊艇業的木匠,母親也時常陪伴父親一起工作,但他又刻意誇大了人偶身體的肌肉線條,營造出一種略帶卡漫風格的「超真實」感。

他的立體化人物即使前後都是背面,卻能從人物的肢體動作,呈現內在的心理和生理變化。譬如期待長大的女孩,一面是因為初經來了而捂著肚子歪腰疼痛的姿態,另一面是穿著媽媽的高跟鞋、妝扮成熟的模樣。相對於「有頭有臉的某個人」,背影似乎更自然被歸類為「默默無聞的群眾」。因此與其說他的作品是在描繪某個人,更像是代表社會底層的、社會現象下的無名者群像。陳廷晉表示,自己也特別喜歡問觀眾「你們知道這些人(作品)都是背面嗎?」並觀察當下觀眾露出的驚訝反應。「只有背影」的人物,反而更能刺激觀眾去主動思考:「那這個人的正面到底什麼模樣?」。而這樣留白、沒有正確答案的空間,正是陳廷晉作品的核心精神。

陳廷晉於高美館《透景線》展出《群人》系列作品

生活與藝術創作在高雄

藝術的路上,陳廷晉始終維持著教學(無論是學校任教或是開設畫室)與藝術家創作兩個身分並行。他認為藝術家於他而言,是一個「可以合理逃避世界的職業」,因為所有不合理、不愉快,或不該在正常世界發生的事情,都能透過藝術創作表現出來。但是在教學上,他會謹慎思考教材的用意,以及鼓勵學生找到並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學過程中,小朋友所給予的回饋,也反過來滋養了他的創作。

在高雄,家人陪伴在身邊,給予他舒適的創作環境:會按時準備家人晚餐的媽媽、同樣是高雄人的另一半,以及三個孩子,維持穩定且愉快的生活節奏。原生地來自澎湖的他,也喜歡容易抵達海邊的這座城市。人們想像的藝術家劇烈的情緒起伏、苦境或深淵,反而對他而言是種創作阻礙,「如果讓自己生活陷入困境,只會忙著拯救自己」他說,「這樣會連藝術都顧不了。」所以面對生活好好工作,就是給予自己藝術創作、放飛自我的空間,讓生活上遇到的問題,都放在創作的想像裡解決。

陳廷晉持續創作不輟,近幾年每年在南、北部畫廊皆有辦理個展,南北部的藝博會、2023高雄市立美術館的《透景線》聯展亦有其作品。陳廷晉的作品透過背影描繪人們的無名與集體記憶,每一件雕塑,彷彿是一個無聲的觀察者,靜靜注視著我們的日常,在他不斷探索和雕刻的背後,正是對自我與他人存在意義的深入反思。或許,在這些模糊的背影裡,我們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陳廷晉於高美館《透景線》展覽展出《忘遠近》系列作品,巧妙結合高美館園區戶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