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藝術偵探與高雄風景-〈藝遊未盡〉桌遊及「大地方小旅行」的藝術實踐

2021/03/18 點閱數:1292

文|蔡沐恩

探索美術館典藏!「走玩」高雄的藝術裡層

宋世雄 雜沓 水彩、日製紙 40 × 54cm 1955

這幅作品鮮活地描繪了高雄第一間的新式百貨公司,以及其周遭車水馬龍,三輪車、自行車和乘著洋傘的摩登女郎走過街頭的景色。

 

近一百年來,高雄這個地方幾經變遷。從一個小漁村,變成日本殖民政府南向的跳板,又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化身重工業城,至今逐漸轉身為觀光型城市,世代的人們來來去去,有些僅是過客,有些則駐留深根,地景地貌也隨著時空不斷的變異。儘管城市風景看似熟悉,或許也有那麼一些可能,當人們偶一回頭、甚至暫離時,才發現對平常熟悉的地方,其實所知甚少。

重新打開觀景窗:變異中的風景

「藝術」這個觀景窗有著超越實體物證的想像空間,透過藝術家混雜真實與虛構的視野,讓我們能有更多的視角去省視不斷變化而褪去的過往。從一開始被稱為鳳山縣、打狗,一路來到高雄城市風景形成的時期,一直有著一群展現「在地風格」的藝術家在此活動著,以敏銳的藝術手法與媒材,構築出身體和情感對地方最直接的感受。高美館成立至今25年,便蘊藏了許多見證高雄時代變遷的作品。[1]透過這些作品,彷彿戴上了藝術家特製的萬華鏡,看到愛河上停泊的舢舨船、五福路上跑動的三輪車、甚至是拆船場那些傾斜支離破碎的船體,於今不復存在的景象駐留在眼前,一再地讓美術館的研究員們不禁聯想,在過去相機、手機未普及的時代,藝術家們除了為磨練技巧而不斷瘋狂地寫生之外,是否也是藉由創作「打卡」,記錄下時代中的每一個感動時刻?也是如此,館員們不經思考,可否從這些作品中,以今日嶄新有趣的方式重新探尋散落的時空碎片,拼湊出這個城市已被我們遺忘的風貌?

 
[1] 至今高美館典藏不少與高雄地景有關的作品,秉持自開館初期以來「美術史的美術館」的初衷,也策劃與研究了為數不少的展覽與專書。其中,例如2008年《變異中的高雄風景》特展就曾以此為主題講述高雄地景的昔今。

 

詹浮雲 愛河餘暉 膠彩 動物膠、彩料、紙 91 × 121cm 1963

羅清雲 市政府 水彩、紙 39.5 × 54.5cm 1979

2017年法人化後,除了即將開展以畫會系統梳理的「多元史觀特藏室」展覽之外,研究發展部與教育公服部再次以過去的研究專書作為根基,激盪美術館實踐藝術教育的多元可能性;希望讓觀眾藉由典藏作品,不只看到藝術家眼中看到的世界, 更是透過自身的生命經驗,補充、擴增每個年代的視覺想像。美術館累積研究的藝術家與作品,已不再只滿足於探看繪畫風格這樣單一,更希望使觀眾可以被美術館的典藏吸引,在展場以外的生活情境內,重新探索、想像、對照與找尋高雄這座城市的藝術紋理。而我們的成果,便是「藝猶未竟:美術館典藏中的高雄風景」桌遊與「藝術偵探:大地方小旅行」走讀計畫。以下,就容我們稍稍和各位分享這一年間,高美館使典藏變得更活潑生動的過程吧!

迷路,才是理解的開始

無論是桌上遊戲或是在地小旅行,在講述描繪風景的作品故事前,首先需要一份地圖。「地圖」呈現了繪製者暨當時代的空間認知,方使我們串連美術館眾多的典藏時,亦標示出每個故事發生的地點、藝術家在場的視野以及我們的所在──換句話說,必須先釐清特定的「座標」,才能在藝術世界內盡情迷走。但這近一百年間,高雄地景變異實在太大、藝術家所描繪跨越的時空地點也太多,以《藝遊未盡》桌遊來說,高美館研究發展部的策劃團隊最初遇見的第一個問題即是:「我們應選擇哪個時空的地圖」?
台灣地景地圖測繪,自航海時期探看世界相對位置而被繪製,清領與日本時代則因人口管理與資源分配,從俯視、側視等各種精確角度都有測量存留,今日則作為觀光需求,有著更多元精美的觀光地圖呈現。遊戲開發的過程,我們做為團隊多次辯思到底該使用現今觀光地圖,抑或是具歷史感的舊地圖?巧合的是,在對照高美館典藏的風景作品,翻遍了許多年代的測繪地圖後,無意間經長期關注文史的串門文化得知,曾參與高雄第一個畫會「白日畫會」的前輩藝術家鄭獲義(1902-1999)除了多次寫生〈斜日下的港都〉、〈高雄港口〉、〈柴山之旅〉、〈旗后廟朝氣〉、〈澄清湖一隅〉等高雄重要景點外,昭和11年(1936年)還曾經以當時市中心「鹽埕」,繪製〈高雄市鳥瞰圖〉!一份既有時間感,又具歷史意義的地圖,更能突顯遊戲的趣味!圖中甚至能看到當時地圖中所標示於旗后的「第一公學校」、哨船頭「港務所」、現址哈瑪星代天宮〈旗后廟朝氣〉的「市役所」、今日鼓山國小的「第一小學校」等地標。前輩藝術家就這麼地留下了一道藝術時空的線索!等著我們去比對今日所在。
跟著典藏作品描繪的風貌,沿海上岸,從林天瑞(1927-2003)速寫關於「海」的沿岸紀實、陳甲上(1933-)以俯視高雄港的角度探向港口、董青藍(1938-)攝影旗后聚落〈旗津古厝〉、張啟華(1910-1998)大量的畫柴山作品、偶爾點綴宋世雄(1929-2005)40年代看向繁華的市中心吉井百貨〈雜沓〉、羅清雲(1934-1995)揮灑當時為戰後市政府的今高雄歷史博物館與民生路,還有沿著五福路,蔡高明(1931-2014)〈助產士與三輪車夫〉影像、詹浮雲(1927-2019)以外光派手法點描昔今的愛河時光、陳庭詩(1916-2002)與洪龍木(1957-)穿梭於拆船廠蒐集鐵件拼裝創作等……透過藝術家筆下的地景,再次對照〈高雄市鳥瞰圖〉 ,我們意外發現有不少跨越時代的重合之處。似乎,我們已尋找到藝術家們在每個精彩時代的路徑,還有必定會背著創作工具探訪的秘境!遊戲中的六個任務區域因此而形成,玩家們也可在玩完遊戲後,拿著卡牌出門走走!

桌遊策劃的小祕密

Q:美術館是為什麼設計這款桌遊呢?
A:我們思考的是,要有趣又可兼顧學習藝術知識!說道學習,一般總會聯想到坐在書桌前或教室,或者去博物館戶外教學,帶著無趣陳悶的刻板印象!這組桌遊盒既可提供朋友間的情誼,又可增進不同年齡層之間的傳承知識,玩中學藝術才是最有趣的方式!(保證玩過之後,藝術層級絕對會令朋友稱羨!)

Q:原創桌遊的玩法怎麼設定呢?
A:我們有意的不以常見的藝術拍賣、生存競賽、大富翁等的遊戲模式設計,玩家必須處心積慮蒐集手中的道具卡,去解區域任務獲得獎章,這種遊戲方式對我們來說,是因為每位被典藏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皆是無可比擬價值的同等重要!且更可呈現我們眾多與風景有關的典藏作品!老實說有點像是美術館的地景典藏軍力展示(笑)

Q:遊戲的角色有什麼祕密?
A:我們共有六位主角,皆出自高美館典藏的人像作品。其中「阿財主任」正是藝術家陳水財老師本人,「依蘭女士」相信大家也不陌生,是描繪電影〈血觀音〉主視覺的藝術家柳依蘭,而「朱朱教授」則是藝術家周珠旺繪製自己的母親。這些富有不同特色的人物加入遊戲中,各自擁有不同的特殊能力。

你可以找出哪個角色讓你更容易贏得比賽嗎?

「藝猶未竟:美術館典藏中的高雄風景」遊玩現場(攝影:林宏龍)

「藝猶未竟:美術館典藏中的高雄風景」各有特色的人物角色(攝影:林宏龍)

桌遊當中,讓觀眾跟著藝術家腳步探索城市的重要地圖,由前輩藝術家鄭獲義所繪製。


百聞不如親見!藝術原來這麼近!

夏季的高雄炎熱卻有時下雨,雨後的濕氣卻也讓映入眼簾的景象含富水分而更加豔麗。拿著高美館典藏作品圖像與桌遊盒的研究員,在這夏季偕同社大的老師、文史講師群親身帶領學員們試走從典藏畫作出發的藝術探案旅程。這個活動是由高美館教育公服部所規畫推動,每每於「走讀」藝術品的旅程當中,收到熱烈迴響跟意想不到的收穫。
  「總要親自嘗試才深刻!」這次一共安排了五條路線:柴山、愛河、旗津、高雄港與前鎮。儘管是多數人耳熟能詳的高雄地標,但其實就連住在高雄的我們,都不一定真的熟悉這些著名的地方。例如,柴山路線當中,高雄社大的張京玉老師在行前先與學員們共同針對每條路徑對應的典藏作品,設計勾起大家興趣的議題。「如果你是藝術家,你會以什麼樣的角度畫柴山?」、「在今日的走讀路線,市區的那些點可以看到柴山景致?」、「如果從張啟華的畫室看向壽山,沒有欄杆的話,又會是如何的景色呢?」透過現今地圖與藝術家作品的對比,不同路線的成員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藝術家的腳步、視線和位置。
  行走的路程中,總也有有趣的插曲,在協尋藝術家畫作中的教堂時,當所有人認為或許只是藝術家增添畫面豐富度的想像風景時,巧有在地的朋友依照兒時記憶,證實藝術家筆下的教堂所在。究竟生活中還有哪些是藝術家在意並藏在作品中的密碼?課程結束,張老師也總結「藝術偵探」暑期課程心得:「以藝術教案為引子,讓原本生澀的文史地理變容易理解,藝術家作畫的角度延展時代變遷與美感在地方的探索,讓參與者體驗時光流轉深切感,並對藝術作品能有更多的認識,下次與作品相遇已不再只是殿堂牆上的作品,而是如同公民生活般的基本。」藝術與生活其實很近,正如美術館的典藏也並不是這麼不易理解,只要我們願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皆有能啟發你感動的地方,甚而啟動公民之力或者有機會啟發自己的創作之心。

張啟華 高雄風景 油彩、畫布 115.5 × 89.5cm 1961

陳甲上 西子灣遠眺 油彩、畫布 80 × 100cm 1998

林天瑞 哨船頭 油彩、畫布 60.5×72.5cm 1993


有食有樂、且動且靜的高雄昔今

說到底,高美館至今仍試圖發展更多面向的藝術深化行動。雖說「藝術」一詞看似嚴肅,但走玩中學習卻充滿樂趣。比如歷史學,近年也相當關注從「常民」角度看到的不同面向,追求可以在家中、生活周遭找到有趣的小歷史。藝術也是如此;在每天的生活當中,睜開眼睛就有色彩伴隨著感動點綴,從藝術作品重新看熟悉的高雄,來個桌上及實地的遊戲旅行,更有不同的意義,或許還可以吃到藝術家當年也曾吃過的在地小吃也說不定!在10月的「多元史觀特藏室」開展後,我們也將繼續推出更多美術桌遊活動、藝術旅行甚至從典藏風景出發的其他延續性,讓美術館不只是蒐藏藝術記憶,而是連結生活昔今的場域。

小旅行的幕後祕辛:訪問高美館員陳嬋娟

Q:為什麼想做藝術小旅行?
A:高美館有許多典藏作品,無法經常的一一展示在觀眾面前,其中高雄藝術家在時代中的創作,很明顯的突顯出許多其他地方沒有的藝術特色。我們希望透過這些詳實紀錄的地景,把作品圖像翻出對照今日,才發現明明常經過的地方,我們卻忽略許多不曾停駐細觀的城市風貌。

Q:小旅行中,有沒有特別的感想?
A:因我們小旅行領隊成員的組成豐富,有美術館的志工、社大藝術專業的老師、地方的文史講師,就連學員都臥虎藏龍,各年齡層不同經驗的學員及偶爾經過走讀的在地居民,都經由畫作的引導與引發興趣;一邊散步,偶爾誰又神來一筆,想到一些先前沒特別留心的往事,或多了一道沒人想過的線索,不知不覺的將少被討論的地域藝術拼圖,又拚回了一小塊的區域,甚至連味覺(在地小吃)也能照顧到呢!

延伸閱讀推薦書單

發現典藏系列 《南方的故事2:變異中的高雄風景》
  本書內容為高美館典藏研究展之導賞專輯,以作品去串連大家的城市記憶,帶領觀眾走看高雄都市的面貌轉換。過往的時光無法重現,但從藝術欣賞中我們仍可回頭反思,在這些高雄地貌與人文的轉換歷程中,我們究竟得到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出版日期:2009/01
出版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組

《藝術認證》82期:「觀見典藏」
21世紀的博物館受到新博物館學與後現代、多元文化思潮的衝擊,市場導向與大眾需求直接影響博物館的經營發展與生存命脈。以往博物館重視展示「物」,如今更強調以「人」為主要關注對象;博物館的典藏展不再令人難以親近,反而是全力邀請觀眾深入參與。
本期「議題特賣場」專欄以「觀見典藏」為題,探討國內外各博物館策展人如何運用不同的觀點,透過科技輔助或多元詮釋,讓館藏品活起來!
 

《藝術偵探-大地方小旅行》
  暑假時光,大家一同利用高美館典藏的藝術作品,探索藝術家視點和地方往昔的景貌與美感,一起走進畫中的真實世界,重現充滿生命感的時光畫廊。課程以館內作品地景分類、規劃共五條路線-「時光機看柴山」、「藝術眼探索高雄港-看船的身影」、「再現繁華夜都市-旗津」、「另眼關注-記一片風景走前鎮」與「愛河左岸藝起來」
活動日期:2019/7-2019/8
執行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教育公服部、高雄第一社區大學(張京玉老師)、鎮港園社區大學

《藝遊未盡-美術館典藏中的高雄風景》
  《藝遊未盡》桌遊盒是2018年末,使用了五十多位跨越時代的藝術家及其被高美館典藏超過一百件的作品。高美館首次與樹德科技大學遊戲與動畫設計系團隊共同開發,同時搭配手機AR與地景變遷影片,原創的任務卡牌遊戲,讓有藝術背景的六個角色,匯聚高雄展開爭奪富有在地特色的藝術作品遊戲。
出版日期:2018/12
出版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研究發展部
委託開發:樹德科技大學動畫與遊戲設計系(蘇中和、鄧樹遠技術團隊)

蔡沐恩,高美館研究發展部專案助理、桌遊開發團隊成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