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南方前衛的回望:莊世和檔案研究概述

2021/03/17 點閱數:4321

文|蔣伯欣

莊世和 〈詩人的憂鬱〉 油彩、木板 24×33cm 1942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莊世和,一九二三年出生於臺南,幼年便隨著家人移居屏東潮州。就讀潮州公學校時,便展露出藝術天分,又受到日籍導師藤岡留吉的鼓勵,開始以函授方式,與日本內地的通信學校接觸,自我練習繪畫技巧。
在父親莊聯騰的支持下,莊世和於1938年開始了遠赴東京的學藝生涯,先後進入川端畫學校研習日本畫,以及東京美術工藝學院的純粹繪畫科研習,接觸現代美術理論和創作。其間,他受到了外山卯三郎與諸多日本前衛藝術家、評論家的教導,習得立體派、超現實、達達、抽象藝術、包浩斯等現代思潮。
莊世和在戰後回到臺灣,於屏東潮州中學任教,結識推動新興藝術的何鐵華。何鐵華創刊《新藝術》雜誌後,莊世和也隨即北上轉任於臺北盲啞學校,並積極參與「自由中國的新興藝術運動」,分別擔任起第二、三屆的「自由中國美展」洋畫部審查委員。
1957年何鐵華離開臺灣,莊世和也返回南部,在屏東創設「綠舍美術研究會」,每年舉辦美展,吸引來自各界對藝術感興趣的民眾,與藝術家一起學習現代繪畫。1961年,莊世和也在高雄創立「新造形美術協會」,並籌組「創型美術展覽會」,他也參與「南部現代美展」、「自由畫展」的成立,推展現代藝術的理念,不斷為南台灣帶動活絡的藝術能量。
莊世和的學習創作路徑和一般前輩畫家相當不同。如果說台灣現代美術史是一條巨峰貫連的群峰,那麼當我們站在陵線上,觀看這段連綿不絕的山脈時,藝術家莊世和便猶如山高谷深的橫斷面,讓人既感到陌生,又費人理解。尤其莊在學習美術時正值戰爭期,戰後攜回的資料並不完整,導致學界的研究成果有限,更使人對他產生一種高深莫測的晦澀之感。

莊世和藝術檔案調查過程

李館長與莊世和先生問候、李館長、陳組長與莊家家屬合影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巧遇剛接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的李玉玲博士,聊及莊世和等被忽略的重要藝術家,李館長便邀請我到高美館,對館內同仁們做了一場閉門演講,分析高美館典藏品在美術史上的缺口與潛力。從中,可知莊世和作品與檔案的新史料,恰好有別於其他日本殖民時期的畫家,蘊含著美術史重建的價值,使我們得以重新書寫高雄、甚至南部藝術史,進一步建構台灣美術的多元史觀。演講之後,再陪同李館長和美術館典藏組陳秀薇組長,一同到屏東潮州訪查莊世和的作品與檔案之後,便委託我們展開了最基礎的研究,帶著研究生團隊,多次前往莊家與工作室現場調查。

莊世和雖在藝壇耕耘多年,但國內三大美術館均未辦過莊世和的個展。較具規模的展覽,是2002年由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後改為「藝文處」)幫他舉辦的「莊世和八十回顧展」,當時共有八十餘件作品參展。目前僅有唯一的研究專著:《莊世和的繪畫藝術》(1998),係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支持、邀請國立屏東大學黃冬富教授執行的專書撰寫計畫。當黃教授拜訪莊世和時,他身體健康,也很健談,亦提供一些個人的基本資料給黃教授。不過當本研究團隊在2016年去拜訪莊世和時,他已因病無法受訪。
莊世和本人對於自己的作品相當看重,某些畫作也有重複修改的習慣。早期珍藏的部分作品,置放在工作室一樓後方的小型空間,尺幅較小的作品也有部分掛在住家牆面上。一樓客廳,則是長年展示著〈阿里山之春〉(研究案後已由高美館典藏)等戰後初期的代表作。然而,仍有大量作品,因儲存的場地不足,被塵封在頂樓加蓋的空間,這些作品莊世和並不輕易示人。黃冬富教授曾透露,即便是受委託寫過專書,研究期間,大約也僅見到百逾件作品,拜訪莊世和的工作室時,室內堆滿了大量文獻資料。本團隊在2016年帶研究生們開始去現場調查研究時,大部分的資料,已先由其長子莊正國先生及其夫人先做好初步的整理,研究團隊再逐次搬運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在初期調查中,一共整理出718筆資料,包含油畫作品591件、水彩51件、水墨9件、素描67件,遠遠超過過去外界的理解。

莊世和 〈阿里山之春〉 油彩、畫布 116.5×72.5cm 1957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作品儲藏空間

莊世和收藏的另一支脈絡,是次子莊正德先生收藏莊世和的百餘件作品,由於高美館可提供的委託研究經費極為有限,僅能勉強完成莊正國先生所收藏作品、檔案之研究。因而次子的收藏部分,就由長年投入建構台灣美術史展覽的台灣創價學會支持,也藉由展覽的前置準備,藉由該次展覽經費支持部分文獻的整理,並拍攝、建立了該批作品的圖檔。以此為基礎,挑選適當的作品之後,舉行莊世和作品的巡迴展。檔案研究的過程漫長,耗時耗力,並非單一機構的支援便能克竟其功。

調研工作實況

和不少年長一輩的日本時代台灣人一樣,莊世和並不輕易丟棄資料。根據黃冬富教授和正修科大蔡獻友教授的說法,當他們進入他的工作室兼書房時,資料從地板堆積到天花板,房間只容得下一人通行的走道,畢生累積了相當驚人的文獻量。當研究團隊到場時,文獻資料已經家屬先初步整理,一些不必要的物品,也由家屬經過了篩選。早期作品和文獻資料的判讀,增加了調查莊世和作品的難度,即便相關資料有經過初步的整理,但仍缺乏學術性的分類,因此花費了較長時間建立脈絡,歸納分類,整理成系統化的檔案。莊世和也從未完整拍攝或數位化自己的作品,因此團隊一方面需要花費心力搬運、攝影紀錄,又要同時結合文獻的掃描,以建構莊世和的基本檔案。這些分裝、移出並掃描的整理過程,也持續了一年有餘。

在莊世和所有文獻檔案之中,特別是他於東京美術工藝學院的小型作品,尤其他的筆記、日記,均經過先後系統化的掃瞄,也包括他的照片和蒐藏的書籍。蒐整過程中,團隊發現莊世和的藏書,並沒有初估想像的多,為了補足該項檔案的空缺,研究團隊前往日本蒐集與莊世和同輩或老師輩的相關參考書籍,與其日記的記載,相互佐證。

莊世和與東京前衛藝術

外山卯三郎(1903-1980),北海道人,是莊世和的老師、東京美術工藝學院的院長,莊世和美術方面的基礎知識均來自於他。外山卯三郎是1920年代後期到1930年代中期,日本東京藝壇主要的評論家,參與了現代主義詩學雜誌如《詩與詩學》的創刊編輯,也作為雜誌主要的翻譯者和評論者。
外山卯三郎在北海道時期就參與許多前衛藝術創作、展覽活動,之後轉向美術評論,並投入「1930年協會」。他參與該項組織活動後,幫他們做評論、演講,及推廣與出版,發表了大量的譯著與評論,在當時的日本藝壇具有相當影響力,他提出主要的理念即「純粹繪畫論」。「純粹繪畫論」強調繪畫的繪畫性,去除畫面的敘事性、宗教性,以畫面的需求來創作。1930年代中期以後,外山卯三郎為日本畫壇引進了超現實主義思想,
外山卯三郎所活躍1930年代中期,透過他的評論和翻譯,主導很多在東京時期的重要活動,莊世和在耳濡目染下,「純粹繪畫論」便成為他之後撰寫評論時經常提出的主張。不過也在1930年代後期,其重要性受到挑戰。後起的超現實主義評論家們開始批評他的「純粹繪畫理論」,外山的理論無法接受超現實主義的反繪畫技法,譬如刮擦法、自動性書寫等等,外山卯三郎便逐漸淡出藝壇,在1938年創設了「東京美術工藝學院」。
「東京美術工藝學院」是一所仿造包浩斯精神概念所設立的學校,該校附設兒童美術學校,以及美工會部門(AEBA)。美工會的意旨類似於德紹時期的包浩斯,因為學校面臨經營困難,依靠校內的女學生,透過編織、陶瓷、家具設計來補貼學校經費。「東京美術工藝學院」就某種程度而言,近似這種手工藝行會,以招收女學生為主,同時也兼具了包浩斯自力生產的概念(包浩斯學生的女性亦有相當比例)。外山卯三郎作為院長,便透過他在藝壇的聲望與人脈,邀請東京藝壇極具前衛性的藝術家前往任教,例如主張超現實主義的福澤一郎,以及引介抽象藝術的長谷川三郎,這兩位巨匠都在此任教。另外,一批新興的年輕前衛藝術家,如三岸節子,村井正誠,也都在此教學。

美術工藝學院組織圖

美術工藝學院校內一景

從這個時間點來看,莊世和1938年來到東京時,恰好有許多機會接觸這些日本前衛藝術家。從他的文獻檔案中,也可以見到他上課筆記,以及對校外舉辦講座的關注,並將講座內容和宣傳訊息剪報,製成一本本的剪貼簿,例如在莊世和的剪貼簿中,便珍藏了外山卯三郎在東京神田會館舉辦的「十九世紀西洋美術史」系列講座剪報。
透過這些資料,可以勾勒出莊世和的美術史觀、「純粹繪畫理論」論點,以及接觸前衛藝術思潮的震盪,形成台灣畫家在戰爭期如何吸收前衛藝術的知識系譜。

檔案建置工作的省思與延伸

莊世和所撰《美術筆記》:有關長谷川三郎所著抽象藝術

研究團隊的後期工作,在於整理出作品清冊與基本資料,高雄市立美術館即根據這項研究,挑選出三件關鍵性的代表作品:〈詩人的憂鬱〉、〈阿里山之春〉、〈風景〉收入典藏。經過典藏委員們的審核,一致認定它們的重要性。尤其是〈詩人的憂鬱〉,是臺灣美術史上現存第一件具有拼貼(Collage)概念的作品,莊世和揉合了「純粹繪畫論」來實踐這種拼貼手法,迥異於其他直接拼貼的作品。這使得該件作品出土的特殊性,一旦重新收藏進美術館、納入美術史時,為臺籍藝術家的拼貼概念、立體主義與抽象藝術的出現,從戰後的東方畫會,往前推進至少十年以上。相較於戰前藝術家一般被定位在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或表現主義等具象畫風,但莊世和檔案與作品的出現即可證明,臺灣戰前藝術家已有相當前衛的抽象作品。

此外,莊世和循超現實主義路徑所展開的物質性探索,他稱之為「物質(material)研究」(或可稱為材料或材質研究)。戰後,他又將它修正擴充成「物體」(object)的概念,即所稱謂的「歐布澤」藝術。在1960年代臺灣尚未有足夠質量的藝評家的情形下,「歐布澤」或物體概念,便適時地填補、支撐了如李朝進、劉鐘珣等年輕一輩藝術家所進行的複合性媒材實驗,另外,莊世和也關注多位臺灣中南部活躍的藝術家,例如他對黃朝湖、曾培堯的評論視角,均迥異於北部畫壇的詮釋角度。

致贈感謝狀給捐贈檔案的莊世和及莊正國先生

莊世和研究案結束後,我們獲得家屬的捐贈,並在臺南藝術大學成立了臺灣藝術檔案中心,擴大搜集包括南方藝術在內的檔案,未來盼能轉由公辦的藝術檔案館,永續推動檔案的典藏研究與展示。而高美館也委託「多元史觀」的策展與典藏研究案,並從檔案擴及復刻作品的計畫,邀請了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龔義昭老師和其團隊,參照搜得的文獻檔案,尋訪李朝進和黃明韶等依然健在的藝術家。我們發現,李朝進高中時期自製的剪貼本上,就貼有莊世和的抽象畫作為參考圖版。團隊將這些受到莊世和間接影響的下一代藝術家們,在1960年代中期製作的一次性實驗作品,進行重新製作,透過這些復刻作品,得見文獻中曾經存在卻遺失的作品及其定位與價值。

未來,我們將在高美館的支持下,繼續進行關鍵典藏研究,建議館方典藏美術史上空缺的關鍵藝術家與作品。期盼能在檔案研究、復刻重建及作品典藏的交互支援下,協助高美館達成深具南方深化版的「多元史觀特藏室」,也期盼能藉由檔案重新書寫帶有南方特色的藝術史。

莊世和 〈山的聯想〉 油彩、畫布 91 × 72.5cm 1991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本文出自藝術認證88期《多元史觀特藏室的聯想》,2019年10月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