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無中心、無邊界:紐西蘭與臺灣原住民藝術家的群島共鳴

2025/03/13 點閱數:119

分享人: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總監札拉·斯坦霍普(Zara Stanhope)、毛利策展人Taarati Taiaroa、藝術家葉海地(Heidi Yip)
主持人:謝宇婷
整理撰稿:郭冠廷
 

拉飛.邵馬,由左至右為〈夢見黑潮〉(2021)、〈星星的方向〉(2023)和〈海.生〉(2022)。Cheska Brown攝影,圖片由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連恩.萊藝術中心提供。


紐西蘭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連恩.萊藝術中心(Govett-Brewster Art Gallery | Len Lye Centre)攜手駐雪梨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高雄市立美術館,在文化部支持下,臺灣原住民藝術展「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無中心、無邊界)」於2024年7月6日開幕,展出拉飛.邵馬(Lafin Sawmah)、峨冷.魯魯安(Eleng Luluan,漢名:安聖惠)、陳豪毅(Akac Orat)及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漢名:林琳)共4位藝術家去年在紐國駐村返臺後的創作成果。

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館長札拉·斯坦霍普(Zara Stanhope)協同該館毛利策展人Taarati Taiaroa、藝術家葉海地(Heidi Yip),2024年8月23日在線上分享本次計畫。有趣的是,講座內容呈現紐西蘭方(下簡稱紐方)的觀點及執行策略,對比陳豪毅第一人稱的駐村觀察,可以發現互相輝映的細節。

橫跨不同國家、語言和族群,本計畫對臺紐雙方均為一項不同凡響的挑戰。究竟,紐國館舍為何想邀請臺灣原住民藝術家?他們又如何在短短兩週駐村時間內,吸收並感受毛利文化?

藝術家、部落領導人、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代表、高雄市立美術館代表以及雪梨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代表於〈無中心、無邊界〉展覽開幕合影,Tania Niwa攝影,圖片由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連恩.萊藝術中心提供。


創建未來關係:兩週駐村的設計策略

紐方本次合作的初衷,希望以開放實踐精神加深對他國原住民藝術家的認識、共同探討殖民議題,並持續增進對話,又為何是臺灣呢?這場合作早在2019年高雄市立美術館(下簡稱高美館)舉辦「泛.南.島」原民性與當代藝術論壇就開始萌芽。當時身為澳洲昆士蘭現代美術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資深策展人的Zara館長,受邀來臺分享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Asia Pacific Tr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的策展實踐,2021年高美館特展「泛‧南‧島藝術祭」便邀請她擔任策展顧問。而後Zara擔任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館長,遂延續這段交流關係,透過邀請臺灣原住民藝術家駐村體驗,學習臺紐雙方的歷史,共同發展對未來的展望。

Zara館長表示:「我們不僅思考當前展覽,而是思考如何搭建和創造『持續到未來的關係』,這也對藝術家有利」。考量館舍經費、人力限制和疫情挑戰,紐方在高美館推薦下,最終邀請4位來自不同部落的原住民藝術家參與駐村計畫。

團隊在駐村期間拜訪了5個北島地點,每當進入傳統空間均鄭重進行歡迎儀式,藝術家Lafin則會作為臺灣代表起身,以阿美族語致意及歌曲交流,這對紐方與當地毛利領袖而言非常重要,立基不同語言的互動,讓雙方均具備主體性,「這真是既美麗又感人」。

於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舉辦的歡迎儀式,Tania Niwa攝影,圖片由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連恩.萊藝術中心提供。

綜觀駐村拜訪的地點,可發現團隊經由貼近殖民過往、在地記憶與人們移動經驗,如位於新普利茅斯的聖瑪麗塔拉納基大教堂(Taranaki Cathedral)[2],以及帕里哈卡(Parihaka)[3],盡可能瞭解及回溯紐西蘭歷史,從而加深文化交流的互動內容,並幫助紐方更理解臺灣原住民歷史。雙方共有的,還有十分精湛的編織與雕刻技藝。除了一起製作服裝,團隊也拜訪Te Papa Tongarewa紐西蘭國家博物館庫房,交流工藝與藝術。
 

團隊並前往位於旺阿雷(Whangarei)的懷勞毛利畫廊(Wairau Maori Art Gallery),這是紐國第一個專為毛利藝術設立的公共畫廊,於2022年正式開幕,所有畫廊員工和董事會成員都是毛利人[4]。團隊在此認識毛利策展網絡中的重要成員,同時強調在展示與詮釋原住民藝術中,原住民主體的重要性。

「過程是最重要的」,將展覽視為開啟對話的好方法,策展人十分支持藝術家們透過作品與觀眾對話,呈現上述跨越語言的交流。


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中心與邊界之外

展覽名稱「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無中心、無邊界)」來自著名古巴作家安東尼奧·貝尼特斯·羅霍(Antonio Benítez Rojo)[5]對加勒比海地區的描述:「沒有中心和邊界的文化元群島(cultural meta-archipelago without centre and without limits)」,以此形容由一系列擁有不同殖民歷史、族群和語言的島嶼組成,全球最難概念化和定義的地區之一[6]。將加勒比海群島之間的關係轉換思考,策展團隊秉持「臺紐雙方擁有南島語族的根源聯繫,但同時具備各自獨立的身份」,從而定義展覽名稱。

展出作品分別刻劃4位藝術家的關注重點。拉飛.邵馬(Lafin Sawmah)作品〈星星的方向〉(Direction of Fuis)呈現南島民族在「南十字星」指引下,萬里航行的記憶;魯凱族藝術家峨冷.魯魯安(Eleng Luluan,漢名:安聖惠)從氣候變遷出發,以作品「maka lrualrumalane(沒有人是別人)」激發觀眾思考;卑南族及與阿美族藝術家陳豪毅(Akac Orat)作品「pido^dp(蕨之心)」則將臺灣「藤」元素結合毛利文化蕨類意象,創造充滿文化圖騰的森林小徑。卑南族藝術家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漢名:林琳)作品「muvalis(變形者)」也將卑南族傳說融入毛利族「螺旋」圖騰,表現當代原住民在主流社會保護傳統的多元狀態。
 
 
 

 

陳豪毅(Akac Orat),〈蕨之心〉,藤、顏料,Cheska Brown攝影,圖片由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連恩.萊藝術中心提供。


展覽希望脫離於框架之外,致力以開放姿態,讓藝術家自由對話。策展團隊強調「展覽真正的核心是那些沒有界限或終點的過程,我們期待這一切持續產生關係——它只是一個開始」。


語言的挑戰、尊重,以及堅持

從駐村到展覽過程,語言作為原住民的「瑰寶」(taonga),受到雙方高度重視,但其中的挑戰也無所不在。即使透過翻譯協助,「怎麼正確傳達資訊」仍是跨文化計畫最令人擔憂的問題之一,來自不同背景的眾人,如何面對語言差異?除了額外聘請翻譯人員一起工作,也有藝術家家屬、高美館團隊以及駐外代表處協助翻譯。其中,高美館身為本次駐村與展覽的國際合作夥伴,充分發揮支持與合作能量,在跨國線上會議和後續籌備當中,成為串聯紐方和臺灣藝術家溝通的主力角色。當過程中面對「理解上的差距」,紐方策展團隊也不斷思考「什麼是藝術家最需要的優先資訊?」,從而調整以適應跨文化合作需求。

安聖惠(Eleng Luluan),Maka lrualrumalane(局部),2024。漁網、線、咖啡袋、繩索。Cheska Brown攝影,圖片由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連恩.萊藝術中心提供。


另一方面,展覽則呈現紐西蘭當前語言政策的堅持。策展團隊特別鼓勵藝術家以族語命名及介紹作品,從第一人稱發聲,「這是為了給予藝術家自主權」,策展團隊進一步說明:「不論藝術家來自何處,都會鼓勵使用母語,因為我們希望支持原住民文化!除了毛利人,也應該考慮『如何支持來自他方的(原住民)藝術家』」。

推己及人的態度,同樣體現在展覽的文本詮釋。展覽文本採雙語並行:毛利語置前、英語在後,而團隊決定只保留藝術家的原住民名字,不使用中文翻譯姓名,「這是為了支持原住民語言並使其正常化,未來我們在其他展覽也會繼續優待原住民語言和知識,將殖民語言(在紐西蘭是英語)放在次要位置,這包含了語言詮釋的政治考量,在紐西蘭社會並不常見,但我們將此視為一種責任,或說,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紐方期待毛利觀眾能以母語閱讀自身藝術、瞭解自身身份,「讓毛利語繁榮的唯一方法,就是能在日常生活中看見並運用它」。

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由左至右為Valis (2024)和Muvalis (2024),​Cheska Brown攝影,圖片由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連恩.萊藝術中心提供。

展覽:新關係的開始!

「一個展覽並不是讓人們來了又走,而是建立新的關係」,在中心與邊界之外,海洋將群島加以串聯,團隊相信建立的臺紐聯繫將繼續發展、不斷共鳴。




延伸閱讀 

  • https://govettbrewster.com/exhibitions/2024/without-centre-without-limits
  • 臺灣原民藝術家紐西蘭展出 跨海連結共鳴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19624

注釋
  1. 陳豪毅(Akac Orat),2023。聚會所、獨木舟與編織 台灣原民藝術家的奧特亞羅瓦之行。藝術認證,頁162-175。
  2. 聖瑪麗塔拉納基大教堂(Taranaki Cathedral)與當地原住民曾擁有一段創傷的殖民歷史,目前教堂人員致力於透過歷史教育活動,建立新世代的關係。
  3. 帕里哈卡(Parihaka)在1870-1880年代是紐西蘭規模最大的毛利村莊,以非暴力行動抵抗殖民者的土地掠奪,影響深遠。當時缺乏農耕土地的政府,未經審判便監禁數百位當地毛利人,後續更派兵鎮壓並沒收土地。
  4. 除了展覽,畫廊同時推動tuakana/teina(教師/導師)策略,以培育並支持下一代毛利藝術專業人士。
  5.  安東尼奧·貝尼特斯·羅霍(AntonioBenítez-Rojo, 1931-2005)被認為是古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著作包含小說及散文。
  6. 加勒比海地區難以定義的概念,甚至延伸到了地理範疇:有些人將該地區僅定義為由島嶼構成;有些人認為應包括沿海地區;還有些人將此地按語言加以劃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