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駐村拜訪的地點,可發現團隊經由貼近殖民過往、在地記憶與人們移動經驗,如位於新普利茅斯的聖瑪麗塔拉納基大教堂(Taranaki Cathedral)[2],以及帕里哈卡(Parihaka)[3],盡可能瞭解及回溯紐西蘭歷史,從而加深文化交流的互動內容,並幫助紐方更理解臺灣原住民歷史。雙方共有的,還有十分精湛的編織與雕刻技藝。除了一起製作服裝,團隊也拜訪Te Papa Tongarewa紐西蘭國家博物館庫房,交流工藝與藝術。
團隊並前往位於旺阿雷(Whangarei)的
懷勞毛利畫廊(Wairau Maori Art Gallery),這是紐國第一個專為毛利藝術設立的公共畫廊,於2022年正式開幕,所有畫廊員工和董事會成員都是毛利人
[4]。團隊在此認識毛利策展網絡中的重要成員,同時強調在展示與詮釋原住民藝術中,原住民主體的重要性。
「過程是最重要的」,將展覽視為開啟對話的好方法,策展人十分支持藝術家們透過作品與觀眾對話,呈現上述跨越語言的交流。
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中心與邊界之外
展覽名稱「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無中心、無邊界)」來自著名古巴作家安東尼奧·貝尼特斯·羅霍(Antonio Benítez Rojo)
[5]對加勒比海地區的描述:「沒有中心和邊界的文化元群島(cultural meta-archipelago without centre and without limits)」,以此形容由一系列擁有不同殖民歷史、族群和語言的島嶼組成,全球最難概念化和定義的地區之一
[6]。將加勒比海群島之間的關係轉換思考,策展團隊秉持「臺紐雙方擁有南島語族的根源聯繫,但同時具備各自獨立的身份」,從而定義展覽名稱。
展出作品分別刻劃4位藝術家的關注重點。拉飛.邵馬(Lafin Sawmah)作品〈星星的方向〉(Direction of Fuis)呈現南島民族在「南十字星」指引下,萬里航行的記憶;魯凱族藝術家峨冷.魯魯安(Eleng Luluan,漢名:安聖惠)從氣候變遷出發,以作品「maka lrualrumalane(沒有人是別人)」激發觀眾思考;卑南族及與阿美族藝術家陳豪毅(Akac Orat)作品「pido^dp(蕨之心)」則將臺灣「藤」元素結合毛利文化蕨類意象,創造充滿文化圖騰的森林小徑。卑南族藝術家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漢名:林琳)作品「muvalis(變形者)」也將卑南族傳說融入毛利族「螺旋」圖騰,表現當代原住民在主流社會保護傳統的多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