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空間與感覺──姚仲涵的聲光世界

2022/02/22 點閱數:1028

文|鄭友寧

前言
 
「眼睛被光吸引是一種本能,光如同能源一樣吸引感官。*1
 
藝術史的發展一直脫離不了光,透過光的明暗對比,事物才能展現立體樣貌,透過光影的塑造,藝術家在平面畫布上再現立體空間,運用光線安排創造故事氛圍,刻畫人物角色與物體質感,十九世紀後光線在畫面上的應用,開始從打光般的舞台效果,轉為對自然光感受的描繪;光在藝術中似乎無所不在,卻一直留在輔助作品的創造與呈現,從未作為主角站上舞台。

直到1969年,位於美國的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舉辦一場實驗性計畫,羅伯特‧歐文(Robert Irwin)和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以光做為作品探討問題的主軸,*2光線藝術才可說正式在藝術世界登場。截至此的「光」僅指自然光的應用,人造光的歷史則要更短得多。人造光在19世紀逐漸普及於一般家庭,也經歷了一段僅限於日常生活使用的歷史,直到近一百年來,人造光才逐漸以燈泡、燈管等媒材走入藝術創作中。

當代藝術的媒材隨著數位科技的日新月異,開始展現出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樣子,人造光的應用也在藝術家手中展現不同面貌,並與不同的媒材如聲音結合。光線藝術家的創作通常專注在「經驗(experience)、感覺(sensation)與感知(perception)」的建構與操作。藝術家透過倒反或放大生活中經驗的事物,操作人們的心理經驗,感覺經由感官接受刺激產生後,刺激進一步進入感覺中樞與過去的經驗與記憶對比,而後形成感知。經驗是形成感知的對照物,而感覺則是在被記憶與大腦梳理、對比前,最原始的刺激結果,這種結果通常難以被文字言喻,也不可被第二人感同身受的體會。

藝術家如丹‧芙拉文(Dan Flavin)將日常的日光燈管放置在新的語境之中,使日常的經驗與空間產生落差;詹姆斯‧特瑞爾營造特殊的空間,結合人造光與自然光,將其重新製造成一個視覺上無邊際的幻境,剝奪觀眾對自然光與人造光的既定印象,操縱觀眾的感知。台灣的聲光藝術家姚仲涵則從日常生活經驗中的日光燈出發,自日光燈的發光原理與伴隨著的聲音特性,探討空間與觀眾、聲音、感覺的關係,開創他的聲光世界。
 
*1 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遠流出版社,2002,頁145。
*2 塔克曼‧莫里斯(Tuchman, Maurice)編,《A report on the art and technology program of the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1967-1971》— New York:Viking,1971。
 

 

圖1 姚仲涵,光電獸 #21- 痕跡掃描(圖片來源: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從聲音開始的發光之路

 
若未從藝術家早期作品接觸的人,很容易誤以為他是一名從日光燈開始,以日光燈建構聲光的光線藝術家,但正確地來說,藝術家的起始點是聲音藝術。對他來說,聲音會震動、有方向性,卻又難以觸摸,無法直接被觀看;接觸聲音只能去感覺它,卻難以被直訴*3。因此觀看他的作品,必須將聲音與光線一併討論。

台灣的聲音藝術發展約從1990年代開始,從學生運動、地下樂團,有極大「造反」意味的噪音表演開始,到2000年後隨網站普遍,相關報導與節目注入台灣藝文界,噪音表演便逐漸轉往聲音、數位、電子音樂等不同樣貌,從外圍的學運轉往學院。藝術家自述於2004年觀看「台北聲納2004-國際科技藝術節」時開啟了他對聲音的新認識;後續在2005年時開始探索聲音藝術*4,在尋找發聲體的過程中,發現了日光燈這個媒材的特殊性,產生光線的過程無法與噪音的發生分割,開燈時細瑣、無法掌控、充滿生命力的噪音便成為他探索的一扇門。

藝術家又是如何從聲音藝術的展演,逐漸跨越到日光燈藝術,成為現在的樣貌?過往的訪談中,大學就讀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今建築設計學系)的經歷被反覆提及,因科系注重探索不同材料的可能性,以開放的心態鼓勵學生用不同媒材展現空間,藝術家的作品不僅具有強烈的空間意識,更是透過聲與光的介入去展現、界定空間。光與空間的展現密不可分,不同的光線將影響人對空間的感受,若無光線,人們甚至無法用視覺判斷空間大小;而聲音的特性則在視覺外擁有觸覺-震動的效果,觀眾甚至可以藉由聲音來源與回音判斷空間的邊界位置、形狀、距離。藝術家發現聲與光,兩項能展現空間的事物,神奇地在日常生活可見的用品-日光燈中合而為一,日光燈便逐漸出現在展演中。

 

日光燈在2007年的作品〈不明〉正式登場,新舊參差的日光燈管在空間中錯落閃爍,因其個體差異展現不同的亮度、閃爍程度,並發出不同的噪音。藝術家在這件作品中以電腦控制日光燈的電力開關,編排作品的發光節奏,留下日光燈本身閃爍以隨機的方式發生。2008年同以日光燈為主要媒材的系列作品〈流竄座標〉,則更進一步挑戰視覺與聽覺的矛盾,觀眾被眼花撩亂的閃光淹沒,因為過於大量的視覺訊號而失去視覺辨認功能,耳邊響起日光燈亮起的清脆聲響就在此刻變得更加清晰、容易辨識。從藝術家早期的作品即可看出他十分注重作品與觀眾與空間的關係,聲音與光線在作品中的比例,聲音佔據更大一部分,光線不具有觀賞目的,甚至是透過光線閃爍來剝奪視覺,凸顯聲音的呈現。

後續數年,藝術家的作品有更多現場展演,以身體介入的方式影響聲響與音效,讓聲光隨著手指或身體動作被中斷、延展、加速,如作品〈LLAP(雷射日光燈聲響演出)〉和〈動次動次〉。這些人為操控聲光效果的作品,因為每次介入的方法不同,也因此無法次次相同,身體即為聲響,出現十分即興、有機的樣貌。

2010年的作品〈小心跳〉是紀錄29歲跨越到30歲那天的心跳頻率,「人們一直說到了30歲就會有不一樣的境界,所以對這個30會有一個想像,好像進到30歲就會變成更成熟的大人。但經歷30歲到40歲這段,就會覺得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生活會這樣慢慢的過去*5」。對於早期身體介入作品的身體性表現,藝術家回憶:「30歲那個階段,會認為只要夠用力,事情都可以達成。現在就會知道經過很多合作溝通,可能會變成另一種結果*6」。因此早期作品的身體性,是藉由活動身體展現內在狀態。這個時期的藝術家更像是在探索自己的內在,將肉身狀態展露在觀眾面前。30歲到40歲中間的階段,藝術家的作品開始與更多節慶和城市空間結合,這種需要大量合作,充滿戶外不確定性的因素,讓作品中的身體性轉為觀眾的感受。

 


*3 姚仲涵,〈流竄座標-資訊充滿的臆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班,2008,頁8。
*4 同2,頁9。
*5 作者線上訪姚仲涵,2021年10月7日。
*6 同註4。
 

姚仲涵,〈小心跳〉,2011(圖片提供:姚仲涵)


再現空間,再現城市

 

30到40歲這段時間裡,藝術家作品中的時間與空間性產生另一種變化。2015年的作品〈時光〉是藝術家作品的再一次變形,他將日光燈作為顯示時間數字的工具;這件與現實時間相同,卻在顯示完整時間數字上永遠差一點的作品,透過燈光亮起需要時間的日光燈物理特性,讓觀眾仿佛永遠落半拍地追趕著數字,卻永遠無法得到完整的滿足。此時的作品從身體介入以控制聲光閃爍的方式,轉往下一個階段,觀眾感覺及對空間與日光燈關係的想像,成為作品的探索主題。

光電獸系列於2017年月津港燈節首次登場,〈光電獸#1-橋〉以橋上延伸的日光燈方框隨電子聲響進退,將橋變成立體的空間隧道。這一次的作品型態與過去迥異,在創作上除了現地製作必須依空間改變型態外,考量戶外展演的防水與測試,以及節慶特有的氛圍,都使藝術家的作品與環境有了更多的互動,往「與空間對話」推進;於是光電獸持續增生,至2021年已到了25號。依附空間而生的光電獸千變萬化,從攀附於空間裡的裝置,開始出現主動性,2018年時轉為工作燈的平鋪式延展,蟄伏於草地上隨麥克風傳出的聲音閃爍,也可以立於水上或水邊環繞樹木,從依附與敷地轉為環繞,從環繞轉為與人交互。光電獸如同他的名稱一般,是在不同生態圈中演化出的亞種,隨著環境的改變,主動生長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藝術家表示,節慶活動的互動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他會嘗試讓作品與建築的景觀、歷史相互呼應。以寶藏巖光節的〈光電獸#21-痕跡掃描〉(圖1)來看,當他知道作品的位置會經過一條很小的小路,再到一個有大草原與建築物立面的空地,他便想和這個佈滿過去痕跡的立面產生關係,從空間的狀態,將不同的材料與想法,轉換成實際的形式。又如在新竹的〈光電獸#24-蜂炮城〉便是以光線模擬新竹的城市特色蜂炮,並結合行動裝置,讓觀眾必須透過行動裝置連線,才能聽到配合的音效,透過讓觀眾必須連線才能完整體驗作品的互動規劃,將他們拉到一個奇幻的虛擬空間。

聲光藝術看似是一種極為機械、理性的藝術創作方式,然而在藝術家手上又是一個極為感性的過程,與生活息息相關。由於作品並不訴諸於文本,也不打算將複雜的哲學理論作為欣賞作品的先備知識,強調的一直都是人與空間的關係,以及空間中所產生的感覺,因此他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亦然,透過實地感受空間的樣貌,讓時間性、身體性、空間性自然地浮現。

隨著光電獸在不同空間的進化,藝術家與外在環境的互動持續強化,「空間」的議題從以聲光描繪界線,到以光電獸呼應,都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在探索與詮釋空間的可能性,然而在2019年作品〈感覺空間〉(圖2),藝術家與空間的關係更像是融合在一起。由於創作時間被壓縮,同時對地景的觀察與融入更甚以往,〈感覺空間〉以預告直播的方式發生。藝術家透過line和臉書預告直播時間,觀眾在該時段可以聽到藝術家所在場景的即時收音DJ演出。然而若觀眾到演出現場,未開啟直播,則不會聽到任何聲音,「現場」的空間被重新以聲音定義,唯有打開直播戴上耳機,才能與藝術家同在一個「現場」。

2021年台灣因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數月,在人人閉門不出自我封閉之時,藝術家將感覺空間放到網路空間供觀眾自由聆聽。他認為在這個非常的時期下,藝術看起來是無用的,因為他無法救死扶傷,也沒辦法給人立即的災害上的幫助,然而藝術卻能在心理有很大的力量。疫情初期藝術家總在思考藝術可以做什麼,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隨著這些聲音的播放,可以釋放身體困守於家中者的靈魂,獲得大腦的釋放。


 

圖2 姚仲涵,〈感覺空間〉(圖片來源:姚仲涵)

 

材料的交響樂──2021〈噪音樂團


〈噪音樂團〉於2021年9月展出,這件作品擁有許多過去少見的元素,以樂團的形式呈現,但在創作上依舊是以觀眾的感覺為核心,音樂性極高,在聲響中藝術家帶來的是時間靜止的平靜。這個展覽的成形剛好是在疫情期間,在一切都急速奔向數位化的當下,似乎大部分的事物都開始變得無法觸碰,沒有真實感。對於擅長捕捉空間語彙,並熟悉各種材料的藝術家來說,那些實際的物件便更加難能可貴。「疫情期間大多都待在家,家是由建築構成的,雖然空間會不一樣,但是牆面還是真真實實的,讓我們知道在裡面可以安全的遮風避雨。在一切數位化的這段時間,都不能碰觸到真的東西,所以這個展覽的材料、聲音的感受性是非常空間性、身體性的,當疫情再發生的時候,好像有非常多的力量在鼓勵大家往數位發展,但是我可能就懷念了一下這種真實的材料給人的感受。*7

因此〈噪音樂團〉材料性極高,透過在時間軸上串連五件樂器,演出就有如真正的一場音樂盛宴,幾乎可以讓有學過音樂的人,辨識出前奏、主歌、間奏、尾奏的編曲語彙。控制電流的方法,轉化為相異的樂器部件,〈光噪x 84〉在工作燈之中加入小喇叭,當無電流時是無光的,電流不足時呈現無聲的亮光,電流強勁時則會出現強光與叭聲噪音,84顆工作燈此起彼落的呼應著。〈Kick#1-電磁鐵〉亦是運用送電狀態,讓他們此起彼落發出清脆的敲響聲,在展場壁面留下生動的剪影。
這些真實的材料創造出極為抽象的感受,當觀眾用理性的眼神觀看作品時,或會猜測到哪些部件會發出聲響,但藝術家認為音樂性與感受無法被理性的理解取代。無論是〈噪音樂團〉抑或〈光電獸〉系列,聲音與光的交錯或並進,都是讓人瞬間脫離理性思考,進入感受性時刻的任意門。甚至藝術家本人也利用這個任意門穿梭在創作理念之中,「場勘後我會用耳機去隨選一些這陣子我覺得跟這個地方感覺比較像的音樂。聲音能把剛才視覺上理解到的,很理性的東西做一點稀釋,不會去想空間的牆很高。忽略掉物理的限制之後,才能真的去想眼前的牆面是否真的上不去。*8

 
*7  同註4。
*8  同註4。

 

圖3 姚仲涵,〈噪音樂團〉(光噪x 84)、(Kick#1-電磁鐵)、(Kick#2-銅)、(Kick#3-水泥與玻璃)、(光噪機器)(圖片來源:鄭友寧)

 


結語
 
姚仲涵的作品特色是以電子感極強的聲光作為描繪空間的語彙,如何陳述空間,並產生連結,是作品的核心意識。這個空間並非其他特殊的地點,而是那些圍繞在我們周遭,無所不在的事物,藝術家面對這些空間時,更是以看似極為理性冰冷的科技光效,與強烈聲音作為描繪空間的語彙。實則是以這些材料去呈現無法捉摸的感覺,以更加貼近每個人生活感受的方式陳述。對他來說,文本的語彙和一個藝術作品能帶來的感受性是截然不同的系統,語言和文字會經過文化與社會化妝點轉化,但藝術作品裡的快速和激烈,是一種來自自身性格與感受性的敏銳,抽象卻直觀。

這樣一位充滿科技感的創作者,仔細觀察他所使用的媒材,其實都是非常樸實且常見的,沒有虛無飄渺的漫談,亦無未來科技反烏托邦式的驚疑,一切其實都與真正的生活有關,與真實的空間,真實的感覺有關。甚至在展覽現場,藝術家請觀眾掃描加入他的line官方帳號(點此),他總會在晚餐時間發佈一些展覽訊息,這種作法是科技、數位的,同時卻也是一種日常的包裹圍繞,人們透過line的訊息,被藝術家創造的空間包圍,甚至可以透過這一個獨特的空間,直接與藝術家產生對話與聯繫,成為這個虛擬的空間中實實在在的地方。聲光藝術的表象是科技與電子,那些人們似乎難以閱讀的東西,但實際上程式與科技手段最終只是藝術家的工具,用以達到創造能帶來獨特感覺空間的目的。

近幾年因為作品較多為現地製作,再加上一個作品要如何展現所處空間的樣貌,都需要時間去觀察、感受,因此出國展演的複雜與困難度都上升不少。藝術家表示未來若有機會,他希望能探索更多尚未變成燈節的場域,如今疫情稍緩,藝術活動逐漸恢復活躍,我們也能期待看到藝術家帶著他的光電獸,帶著他的聲與光,去迎接更多還未描畫完的空間與城市。

 

 

本文首次刊登於《藝術認證》97期「逐光物語」。

97期期藝術認證以「逐光物語」為主題,關注光的主題,也呼應了近期在各地所展開的光藝術節慶,歡迎透過本期藝術認證,與我們一探人造光與藝術百變風貌的一隅。
﹏﹏﹏﹏﹏﹏﹏﹏﹏﹏﹏﹏﹏﹏﹏﹏﹏
【《藝術認證》97期

⁕線上購買⁕
▎博客來:https://bit.ly/3fAfuYZ
五南文化廣場:https://reurl.cc/Zr3676
.
⁕現場購買⁕
▎高美書屋 Kollection
–地點:高美館 北大廳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30至下午5:30
–聯絡電話:(07)5550331 分機253
﹏﹏﹏﹏﹏﹏﹏﹏﹏﹏﹏﹏﹏﹏﹏﹏﹏

 

(本文責編:徐柏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