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在流變的時空中打漫天的光—藝術家莊志維專訪

2022/02/22 點閱數:1939

文、訪談|林承緯
圖|莊志維提供

 
從〈裝置微光計畫〉裡的綠光雷射、到〈黑暗中的彩虹〉刻字後的虹彩光芒,莊志維近幾年作品中最外顯的元素就是「光線」。然而在訪談最一開始,莊志維卻丟出了這樣的一句話:

「我可能不會稱呼自己是一位光藝術家。」
 
以本句話作為楔子,我們決定不預設立場,跟著莊志維的記憶走過個人創作史中的各個時間與空間,去回看藝術家幾組經典作品的誕生脈絡以及對藝術家的意義,試著擷取那些光線以外較少被人捕捉的,關於材料與空間(material & space)的探索與實驗片段。

莊志維,〈光面漫游〉,2009,台北當代藝術館
 


材料的實驗

時間拉回13年前,2008年莊志維剛從實踐媒體傳達系畢業,那是整整四年都在處理數位互動、程式控制的時光。從設計大樓挑空的中庭望下去,建築、服設、工業設計,不同領域的設計實踐深深吸引著莊志維,他覺得好像可以來嘗試點不一樣的東西。
 
首先進入他眼光的是「日光燈管」,燈管是這樣的一種材料:將兩邊電極通電,游離的電子會撞擊燈管內的水銀蒸氣而射出紫外線,紫外線再撞擊到管壁的螢光塗層而發出白光。莊志維想著:「我有沒有可能讓燈管用別的方式發光?」而實驗的結果相當成功,他掌握的「極外發光」技術,可以讓燈管任何一段的水銀蒸氣,透過外加的電場激活而發光,這正是他的第一件發表作品──〈光面漫游〉。
 
緊密並排的一列日光燈管,背面藏著整面的高壓電網,觀眾的身體在觸摸燈管的表面瞬間成為導通電場的迴路,讓雙手所及之處發出光芒。關於莊志維與光的關係,〈光面漫游〉正是絕佳的例子——讓觀眾受到吸引的是作品散射出的「光」,但在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中,對燈管進行的「材料科學實驗」才是作品背後的核心。

沿著這條路往下走,我們看到2012年的作品〈靈魂的重量〉中,常見的T5日光燈管被替換成了冷陰極螢光燈管(CCFL, 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陰極的「冷」相對於經由加熱電極產生電子的傳統做法,是利用高速切換震幅產生電場而讓燈管發光,也因此這類燈管可以做的極細極輕巧。這些平常被用來當作液晶螢幕背光光源的冷陰極管,被莊志維用機械軸承吊起,形成幾何造型的發光線條緩慢升降;接著來到2014年的《感染系列》,這次擔任導體、協助製造電場的生物角色,從人類觀眾變成了各種植物,負責水份運輸的木質部在植物死亡後逐漸停止功能,燈管的燈光也因為電子不再流動而逐漸熄滅。
 
從燈管、植物、機械、雷射、玻璃,莊志維的材料實驗到今天還在繼續。在2021年寶藏巖光節的全新作品〈河光〉中,人們依然被曖昧性感的光線誘惑、圍繞著一條條波光粼粼的人造河道讚嘆,但我們已經可以很輕易的想像出,拿著一大捆包裝用塑膠薄膜,不斷嘗試使用各種方式拉伸,最後終於成功讓膠膜的微小褶皺反光、製造出一種近似流光的視覺效果而滿懷喜悅的藝術家。「這又是一次成功的實驗」,這個時刻的莊志維應該這麼想。

莊志維,〈河光〉,2021,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展場的尺度

而2009年的莊志維可能就不這麼游刃有餘了。當時〈光面漫游〉的燈管互動大獲好評,入選了第四屆數位藝術節的互動裝置獎,並受邀參加當代藝術館聯展《光怪》。這是莊志維第一次面對把作品置入美術館展間的時刻,他敏銳的憑藉直覺選擇了展區入口左手邊的一整片長廊作為展出位置,安裝好的作品狀態到今天來看也還是非常到位,但其實當時的他心裡並不踏實:

做這件作品我才認真意識到自己對空間知識的匱乏。一開始我在工作室實驗的版本很小件,到了當代館佈展後才發現,這並不只是空間變大幾倍、裝置就跟著放大幾倍這種事,而是牽涉到很多預先的操演跟規劃。當時我做的每一步,其實都不知道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我是用直覺在創作,這很像一種賭博。
當時已經在北藝新媒所讀碩士的莊志維,因為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就這樣毅然去申請了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栽入了數位建築的學習中。
 
莊志維在建築領域學到的第一件事情是「尺度」,以及尺度與人的關係。手掌、臂展、腳掌等身體的原生尺寸,在建築的測量學中一直都被當作一類簡便的測量工具,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1948年的重要著作《模矩》(modular)中,更進一步將人體的各種尺度與比例轉化成建築設計時可以套用的數學模型,深刻強化「以人為尺度去設計空間與物件」的概念。
 
2012年莊志維受到陳鎮川邀請,有機會在華山的賓士前衛藝術展製作全新的作品〈靈魂的重量〉。由於華山擁有無隔間的巨大倉庫腹地、策展人也恰好給出非常大的彈性與自由,這造就了藝術家另一個全新的挑戰:因為沒有先天的場地限制,他得很清楚的跟策展人說他需要多大的空間,而且他必須知道原因:「你不能只跟策展團隊說作品尺寸而已,你必須估算整件作品所佔據的量體空間、它必要的留白、觀眾觀看時所佔據的地坪等等。

莊志維,〈靈魂的重量〉,2012-2013,華山1914。

同樣出自建築領域的洞見,莊志維在這個時期學到的另一件事則是「情境鋪陳」,透過空間形式的營造與規劃,試圖去影響觀眾的觀看行為與感官經驗。類似的策略可以從中國傳統四合院「進」的概念、以及日本宅邸進入大門後會先經過一段蜿蜒的枯山水才會真正進到主屋的設計中感受到,其核心目的都是給觀眾一個心態沉澱、淨空與轉換的過場。在〈靈魂的重量〉中,莊志維第一次在空間中加入「轉角過道」的設計,觀眾得先經過一條幽暗的長廊、轉過身才會悠然看見漂浮在黑暗中緩慢移動的燈管。
 
空間氛圍的鋪陳營造,在2015年台北美術獎的〈轉生樹〉來到高峰。這是莊志維第二次使用北美館的展間,他很快的在平面圖上選定長形展廳最深處的空間作為作品腹地,透過節制的打光、觀眾在展廳門口會看到長廊盡頭有一盆枝椏伸展的植物而被吸引走向前、靠近途中會漸漸發現樹木本身似乎在婆娑地緩慢移動,等到真的走到作品面前、答案揭曉——觀眾面對的是一盆被絲線控制纏繞、像是操線木偶般擺動的植物,美麗中的殘忍終於登場。在展場設計中莊志維其實還有更細緻的著墨:

人性的尺度這件事其實可以從生活去看,一般常見的桌子大概在70-75公分、椅子40-45公分,都是採取人們使用上最舒服適合的高度。而在轉生樹中的桌面,我刻意讓它在不容易被察覺的狀況下比大家習慣的高度高出一些,大約來到100公分,讓每個觀眾都不由自主地仰視它。我想透過這個角度,塑造一種神性的儀式感。

2018年〈轉生樹〉受邀來到韓國釜山市立美術館,這一次莊志維指定了整個挑空地下室當作它的腹地,它有長廊、高桌、原本的懸線裝置因為天花板夠高而改造成懸吊在空中。無聲空間中聽到機械運作的細瑣聲響、絲線緩慢的拉伸,一種東方的隱諱氣質在空間中蔓延,整個展間奢侈地只為一件作品所用,這是他最喜歡的一個版本。

 

莊志維,〈轉生樹系列:轉生樹〉,2019,釜山市立美術館

戶外空間大踩點
 
白盒子的空間雖然尺度方正、彈性又大,但這樣毫無脈絡與線索的空白場景直到今天對藝術家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他更喜歡在混雜許多物質與線索的空間中創作。莊志維作品第一次離開美術館來到戶外的時間點,是2014年的寶藏巖光節──他準備前往日本駐村的前夕:
 
「那時策展人直接把我帶到寶藏巖,邊散步邊問我有沒有對哪個空間有感覺。當時我覺得時間太趕,正準備要婉拒,卻真的就看到一塊地方,它是一個房屋遺址,有著被剷平拆除的痕跡,但因為比鄰的另外四間房屋都還存在,就形成了一個虛空間、彷彿等待我把它填滿。從那次開始,還有之後的很多時刻,我都覺得自己很像風水師,進到一個場地要去感應這個空間的流動,然後會有一種『就是這個地方!』的靈光乍現。」
 
這就是莊志維經典的綠光雷射——《裝置微光計畫》的起點,寶藏巖的經驗讓他體會到在戶外做作品的趣味,用雷射去點亮、佔領世界上各式各樣的異質角落,好像某種圖鑑收集、某種踩點式的成就。這開啟了一趟跨度數年的奇幻旅行。

 
在北藝大鷺鷥草原的「草地」上,他把雷射光線壓的極低,形成一種近似平面的效果;在基隆舊漁會大樓的「古蹟廢墟」中,他改動了策展人原本選定的位置,用雷射照亮了整座中庭;在臺中火車站廢棄月台的「鐵道」上,他讓雷射沿著過去火車行進的動線移動;在瑠公圳大排的「水路」,他克服現場的異味環境用雷射打穿水面,水越黑越髒,反射光線就越強,勾勒出河流中城市的形狀。在《裝置微光計畫》一次次的現場經驗裡,莊志維依然保有著美術館展間的人性尺度思維,他會在創作過程中持續在四周繞圈移動,去設想自己如果是觀眾,會從哪裡進入這個場域、雷射的光線會怎麼進入人們的視線、他們會在什麼地方佇足、除了雷射本身,視野中還有什麼其他事物。
 
有時候,莊志維會把握機會去呈現占地面積很大的作品,2015年他接到駁二的邀請,原先帶他到倉庫群看建築,莊志維卻破天荒地說他最有興趣的是貫穿三大園區空間的舊鐵軌,於是駁二藝術特區裡的每座廢棄平交道都散射出了綠光;2019年的松菸原創基地節,在走完場勘後莊志維說他想玩的是貫穿整條園區的中軸線,幾束綠光就這樣打穿了光復南路與忠孝東路553巷之間的整條園區道路。
 
《裝置微光計畫》中最震撼的一件作品發生在苗栗的勤美學露營場,這次莊志維跟策展團隊提案的空間是「整座山」。他在週邊道路的木樁上安置雷射,往天空交織地打出一整座佈滿綠光的半圓形穹頂,這件限定在雨天的夜晚才會啟動的作品結合了過去計畫中的所有現地經驗,從寶藏巖那間數坪的家屋廢墟出發,他最後用雷射填滿了整座山間盆地。

 

莊志維,〈裝置微光計畫:雨天沐〉,2018,苗栗勤美學

莊志維,〈裝置微光計畫:正濱舊漁會大樓〉,2017,基隆
 

集大成的場勘學
 
莊志維口中的「看風水」,其實不難讓人聯想到建築學核心技術之一的「基地分析(Site analysis)」。基地分析是建築設計或都市規劃前期的重要階段,建築師會實際考察預定地點週邊的自然與人造特徵、微氣候、人流與車流、感官訊息、進行詳實的記錄、拍攝、測量與後續製圖;甚至還會採集包含:當地法律、權狀歸屬、人口組成與地方文化等非物質、間接的資訊,將這些資訊整合運用在後續的建築規劃中。而對莊志維來說,所謂「後續規劃」,對應的正是他在各種場勘中所累積的、讓他在「現地創作」過程中能夠即時地因應各種在地變化而調整作品的超強適應力。
 
2017年最早在勤美術館登場的〈森林裡的洋流〉,將彩色的圓形LED燈條以烤漆鐵件立於草地,七彩的色環會隨著時間如同洋流緩慢轉動。而當這件作品隔年被邀請至新竹護城河展出時,即使視覺形式看上去相似,莊志維卻運用場勘取得的資訊進行了大幅度的細節修正:首先是水環境所必須追加的鐵件防水處理,接著透過研究河床底質是石頭或沙以及各固定點的水深,莊志維得以決定柱腳的固定方式與高度來讓LED燈條保持水平;最後為了強調基地的河流環境,他決定除去光線的色彩變化,只留下一道與河水共同流動的純白光圈。這種透過調校作品使其能與基地當下的時空狀態同調的創作方法,在莊志維近幾年的創作中特別突出:
「我會開始去問,都市廣場跟大自然與有什麼不同,去關注那些現場的線索、感受人事物的流動跟其他幽微的狀態。在這個邏輯下處理城市街頭或廢墟裡的作品並不會有太大的區別,思考的都是怎麼把作品與空間的性質揉合在一起。」
 
除了環境的物理特性,莊志維在《裝置微光計畫》中還特別需要面對與空間有關的「人為條件」。其中最常面對的是主辦單位對於雷射直射觀眾眼睛的安全疑慮,為此事先規劃雷射的發射與落點成為某種日常,甚至在某些特別刁鑽的案子中,莊志維得在3D圖面上畫出每根雷射的模擬路徑;另一方面,對高功率的雷射作品來說充足的電力供應是必要條件,電的來源、走線的合法與安全性都是在現場創作必須處理的重點。《裝置微光計畫》東區版本,莊志維安排的雷射點橫跨十字路口四棟不同的公寓大廈——電費誰要繳?每戶住戶是否都接受自家窗口佈滿雷射光線?伴隨著這些問題的是繁瑣而消耗的行政流程,然而這些條件說穿了其實都是基地的一部份樣貌,展現著各種「現地」的質感。
 
2021年底,莊志維預計在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製作全新的作品,這次基地分析的焦點來到空間裡的人——也就是「兒童」。在與館方策展人密切合作下,藝術家開始深入認識兒童的身高尺度、材料選用的安全考量、甚至是兒童對藝術作品的認知狀態與邏輯,兒童觀眾做為兒美館的場地屬性,讓莊志維的場勘資料庫又更新了一輪。

莊志維,〈黑暗中的彩虹〉,2017,台北當代藝術館(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小結

 
回看創作這條漫漫長路,莊志維確實不只是一位光藝術家。在漫天包覆的光線之中他專注研究材料的科學特性、從觀眾的眼睛與腳步出發思考空間的層次與作品的鋪陳,並大方根據空間的原始質感即時調整作品氣質。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一件件構成完整、面向豐富的「完成品」。
 
以對莊志維具有深刻意義的〈黑暗中的彩虹〉一作為例,他首先進行膠合玻璃與黑色漆料的覆料研究——哪些牌子的玻璃與油漆、怎樣的塗法與層數,才能達到全黑又方便觀眾刻劃的效果;接著在當代館場勘過程中,他選擇了美術館門口廣場而非館內的任何展間,讓這件作品成為整座城市的一部份,去面對社會大眾而非僅是美術館觀眾;最後在觀眾研究與作品調度中,他將八根方柱排列成口字型,將兩柱之間的縫隙與裝置的內面留給那些願意將生命的隱密傷痕轉化成文字、刻在低調角落的內斂靈魂。
 
這些面向是莊志維創作中的縮影,13年間他經過媒傳與建築的訓練,帶著材料及空間運用的知識走過各種地點,從城市到森林、美術館到港口,甚至更多本文猶未回顧的異質空間——六本木街頭、美麗佳人時裝伸展台、台中國家歌劇院、舒米恩跨界合作演唱會。對創作的精準掌握,讓空間逐漸成為乘載訊息的媒介,讓莊志維想傳達的話語能被好好聽見:
 
「當所有時空都被濃縮,我就只在講一個訊息。」

 


莊志維位於其工作室(攝影:黃暐程)
 

藝術家給入門者的場勘小教學
1. 準備相機與可以測量的儀器(測距儀或捲尺)
2. 到了現場先用身體感受空間的體感大小、觀察空間中有什麼東西
3. 進行測量與記錄,不一定要使用工具,你也可以算牆壁上有幾片磁磚
4. 用自己習慣的方式畫出空間的平面圖
5. 無論如何,記得一定要自己走進空間去感受

 

 

本文首次刊登於《藝術認證》97期「逐光物語」。

97期期藝術認證以「逐光物語」為主題,關注光的主題,也呼應了近期在各地所展開的光藝術節慶,歡迎透過本期藝術認證,與我們一探人造光與藝術百變風貌的一隅。
﹏﹏﹏﹏﹏﹏﹏﹏﹏﹏﹏﹏﹏﹏﹏﹏﹏
【《藝術認證》97期


⁕線上購買⁕
▎博客來:https://bit.ly/3fAfuYZ
五南文化廣場:https://reurl.cc/Zr3676
.
⁕現場購買⁕
▎高美書屋 Kollection
–地點:高美館 北大廳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30至下午5:30
–聯絡電話:(07)5550331 分機253
﹏﹏﹏﹏﹏﹏﹏﹏﹏﹏﹏﹏﹏﹏﹏﹏﹏

 

(本文責編:徐柏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