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互助與低科技——謝英俊的過去與未來

2023/10/06 點閱數:658

文  |  阮慶岳  建築評論家、策展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退休

本文中文版出自《藝術認證 No.83-明天過後,家與建築的想像》,日文版原刊登於日本建築學會 線上雜誌《建築討論》2018年10月號特集。經作者同意,原提問順序及內容配合企劃團隊「明天過後──家與建築的想像」微調。本文之日文原文請見〈互助とローテク──建築家・謝英俊の来し方と行く末〉,《建築研究》201810特集:https://medium.com/kenchikutouron



阮慶岳先生作為建築評論家,長期關注謝英俊的建築。用預製化輕鋼構體的建築師謝英俊,在台灣建築界是怎樣一個建築師?然後,您如何評價謝英俊在臺灣等地的受災地或村落進行的有關預製建築的實踐?

沒有1999年的921大地震,台灣建築界或許不會真正去意識到謝英俊這樣的建築師存在。在地震重建過程,謝英俊和其它建築師最根本的差異,在於他雖然使用非常工業化的建築方法,但是迴避對高科技與特殊材料的強調,嘗試單純化材料與工法的使用程序,儘量從鄰近範圍取得簡單的生態工料,再由自己與鄰居朋友一起完成,用簡單、低科技、便宜、互助的方式,鼓勵民眾來為自己蓋出房子,提出了一套既簡單又符合工業化的應對方法。在謝英俊看來,現代人所以無法如祖先般自立蓋屋,是因為蓋屋的技術,已經被建築專業界所壟斷化(譬如零組件供應的規格化,以及構築機具特殊化),弱勢族群因為無法擁有這些現代化的工具與技術、也沒有足夠資金可雇人代工或購買房屋,不得不淪為無屋可住的族群。

謝英俊以預製建築為基礎的協力造屋,不僅協助弱勢者如何應對被資金與技術傾軋的問題,也是透過一套實際可行的建築系統,對目前現代住宅的發展與走向,基本上過度被資本與技術所主導的現象,提出的批判與解決方法。謝英俊對台灣專業界的影響,是從一開始被冷淡地懷疑與嘲笑,到慢慢被接受與尊敬,逐漸發酵以及膨脹的過程。他的建築作為並沒有什麼高深不可企及的專業難度,而謝英俊藉由身體力行來證明,專業者社會公義責任的必要,這是他能獲得臺灣與大陸建築界尊敬的原因。同時,對於建築價值觀的思考,整個建築界也因為他的作為,而有了巨大的轉變。

謝英俊常民建築團隊於1999年至2018年間,累積建房已達1761戶,足跡遍佈世界各地。

謝英俊在操作建築時,藉由模具化的組裝式預製建築,不僅讓設計流程簡單化,同時使建築工法輕便簡易、造價相對便宜。而其中最特殊處,是從設計到主要鋼材供應與現場施做監造,是完全由他所主導的一個連貫體系;此外,並允許使用者可以參與到蓋房子的過程,這不僅節省了施工的成本,更讓弱勢者因為參與而得到尊嚴。也因為這樣的特質,使得他所發展的獨特系統,在缺乏資本與技術的受災地區或偏遠村落,會特別具有競爭力與受到歡迎。謝英俊的建築意義,在於對工業化與現代建築二者間,長久來日趨複雜的共生關係,提出反省性的再思索。也就是重思如何能讓現代建築的工業化優勢,可以透過預製建築的簡單與便宜,成為造福一般人的途徑,而非成為以商品做出壟斷投機者的獲利工具。

通過預製技術把建築「工業化」、「量產化」可以說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建築高舉過的一個理想。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科比意(Le Corbusier)、普鲁威、富勒等建築師都嘗試預製建築的可能性。關於謝英俊從他們受到的思想影響,以及關於謝英俊的實踐跟上個世紀現代主義的差別,您如何思考呢?

現代主義的建築發展,與推動現代性發展的工業革命有著密切的關係。許多現代主義的前輩建築師,都認真思考如何能運用方興未艾的機械製造(尤其是因此可以低價量產與工廠的預製品管),來回應因為都市與人口的迅速發展,所引發的大量建築/住宅需求問題。謝英俊基本上的信仰,也承襲這樣的思維模式,只是他透過在現實的營造操作經驗,譬如他曾經經營小型的營造廠約十年,理解如何透過讓材料供應與施工程序,能夠簡單與便宜化,提出修正後回應建築量化需求的方法。也因此,謝英俊的預製建築模式,與前輩建築師們有兩個主要的差別:

、角色定位的差別:
不同於前輩建築師認定自己單純只是設計者的思維,謝英俊在發展他的系統時,認定自己同時是材料供應者、設計者與營造施工者,也就是整個建築施做完整系統的單一提供者。由於他必須依靠自己的生產體系,來供應與支持自己的設計及營造,所以考量模式會很不同。譬如不像其他前輩設計師可以只完成想像與設計,然後把材料供應與營造施做的問題,交給其他專業去處理,甚至完全依賴非市場性的政府介入來支持完成。所以,謝英俊可能因缺乏大系統在資金與政策上的支持,所以得不到推動的助力,但也因為謝英俊所發展的系統,是獨立、簡單而完整的小系統,也有著可以容易被在地普遍化的潛在可能。
 
二、高技與低技的差異:
前輩建築師們普遍都相信現代科技的必然發展與高度運用,是達成預製住宅/建築的必要路徑。謝英俊雖然相信科技,但是知道對高科技的過度依賴,會與普遍的現實產生連結上的落差,也就是說透過高技所追求的答案,可能反而無法運用到底層的廣大現實。所以他選擇了低技的路線,發展出容易取得與生產的施工方法,不僅在工程的費用與時間上,有效的回應預製建築的基本目標,更因為把施工難度大幅度降低(可以不需依賴大型機具,以及非專業的在地勞動力可以參與建造),反而讓預製建築從以往過度依賴由上而下的體系,轉成可以與由下而上小系統結合的可能。

紀錄片《生基》,為導演李沛峰自2014年7月至次年2月記錄雅安地震後四川碧峰峽之記錄長片,也側記了謝英俊建築師等人進駐災區,展開以「協力造屋,自主營建」的方式協助災民重建的過程。

謝英俊以村落為主要據點來展開建築實踐,這一點和香港的Rural Urban Framework以及朱競翔等建築師是一致的。而同時,中港臺等地許多建築師主要在城市開展設計工作。他們雙方的興趣點看起來十分不同。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此刻中國的主流建築群,主要是隨著90年代後的經濟迅速發展,依靠著政治權力或資本權力提供的機會,而得到發展的機會。這使得他們操作建築時的關注重點,不免過度依循著權力者的思維走向,因此代表現代性價值的都會、中產、時尚與技術展現,不覺間成為共同追求的特色,而代表落後與不現代的村落,就引不起建築界的關心與興趣。也就是說,目前中國建築的主流界,依舊是以著政治權力及資本權力的需求與目的,作為自己在做建築時的指引方向,還不能真正轉換到以人民/社會/環境的真正需求,作為在建築思考與操作時的方向。謝英俊與朱競翔等臺港建築師,可能因為在歷經過經濟與政治風暴的臺灣及香港發展,某個程度比較可以迴避掉這樣政經權力者的糖衣操控,而理解建築師不僅只是商品與市場的服務者,還可以藉由工業技術(譬如預製建築系統)的運用,來達成個人與社會的更大建築意義。

今後,如果有政府主導的預製建築產業順利地振興的話,謝英俊及朱競翔等的個人建築師們進行的預製化會有什麼變化?或有沒有機會介入其中?

如果在這樣由國家所主導的大型生產系統正式出現後,個人建築師在預製建築的理念與操作,勢必會受到強大的衝擊。因為在量化的大原則下,個人建築師發展的小型與特殊規格或系統,自然很難在政府的標準規格與市場的競爭下存活。但是,即令由國家主導的大型住宅預製生產系統,也可能會出現缺乏多樣性以及無法配合地域差異的問題;因此,個人建築師的預製建築作法,有可能是可以積極利用與搭配這樣大型的政府預製生產系統,譬如藉由大系統在材料製造、流通、施工上的普及便利性,配合發展出附加在其系統上面的次系統,提供更獨特、細膩與差異性的建築服務。若從這個角度看,個人建築師以自我理念發展的預製住宅/建築次系統,如果能藉著大系統的普及化,做出差異性與特殊化的解答,是有可能得到推展的機會。

本次特輯關注的建築師謝英俊,試圖藉由預製技術,從「量」的角度來考慮住宅或建築,從而向大量的民眾提供住房。在日本,1960年代以後住宅建造商(House Maker)通過研發住宅生系統來試圖回應「量」的問題。可否請您談一下,當前的臺灣社會,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生產系統呢?或是否有其他系統性的例證呢?

臺灣與中國大陸在1960-1980年代,都曾由政府主導過預製建築與公共住宅的政策,但是,或者因為技術粗糙、式樣單一等因素,逐漸被強調品質與設計特色的民間開發商所替代。也就是說,原本由政府完全主導,意圖以「量」來供應市場需求、滿足住房需求的策略,已經被日漸昂貴的房地產供應鏈所完全替代。舉例而言,中國政府近幾年積極推動住宅的預製化,透過政策的強硬規範與獎勵誘因,讓政府與民間共同參與制訂預製建築的通用規範,並且鼓勵民間大型開發機構(譬如萬科企業)的積極參與,目的在於想要藉此提升建築的工業化水準,解決農民工日漸不足與技術粗糙的現實問題,同時也化解環境污染的未來隱憂。若以目前中國政府展現強勢做介入並主導的模式來看,很有機會發展出一種新的建築型態與趨勢,甚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住宅供應與配合系統,相對來看,臺灣政府在這一個量化構築的面向,目前並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為。

謝英俊及朱競翔等個人建築師進行建築預製化實踐的同時,由政府主導的預製技術的引入,於中國大陸也正在積極地進行。這些在不同維度上同時發生的現象,您又是如何看待呢?

目前中國大陸政府在建築預製技術的研發與推動上,不論在觀念與實際作為上,確實都遠遠超過臺灣與香港的狀態。當然這也與中國政府對市場及社會的控制力有關,臺灣與香港的政府在政策主導上,相對而言顯得弱勢,而比較自由與成熟的市場機制,也較難被政府所干預主導。中國大陸政府若是能藉由逐步鼓勵與提高預製住宅的裝配率,應該可以有效提升建築施工的品質,並且因為能實質地降低工程時間,讓投資資金得以加速流轉活化,同時可以解決農民工持續老化、供應日漸短缺,與專業技術良莠不齊的當下問題。此刻大陸由政府主導的預製住宅技術,因為整體趨勢符合時代需求,目前政策方向也積極支持,未來發展確實可以樂觀期待。但是,其未來可能會面對一些新的問題,這包括預製技術主導下的配套產業系統,能否健全與迅速地建立起來,讓被政策半制約下的民間開發商,能夠有效也專業的銜接上去,因為在可能營造成本必須因而增加、工人技術必須配套提升,以及產品多樣化是否因此受限的考量下,民間開發商是否依舊會願意積極參與配合,都是預製建築能否推行成功的關鍵。

常民建築團隊爬上親手搭建於《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之建築架構(攝影:鄭景陽)
※現場並無開放民眾爬至最頂層,照片內人物均為常民建築團隊成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