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光藝術節已經進入了第6個年頭。這個藝術節的舉辦,一開始是想有別於傳統燈節集中攤販式的展出。過往,傳統燈節往往選擇一空曠場地,再分割成幾個展區,規模大,也吸引眾多民眾前往。參觀人數往往是主辦單位視為成敗關鍵,以行政部門投入龐大經費的效益而言無可厚非,然而以欣賞光藝術的角度而言,似乎有更小而美的方式。
基於這樣的動機,加上北藝大校園夜間的安靜單調,新媒體藝術學系開始有辦理光藝術節的想法,也獲得系所跟校方支持,以實驗創新的科技藝術精神打破沈寂的關渡山頭。從草原上與光共玩、利用水介面的浮光、成為裝置產品的養光,到今年燭光晚宴的沈浸式餐飲,是關渡光藝術節的蛻變過程,也呼應新媒體藝術對光藝術的實驗精神──光節應該是隨機變動的狀態。
我們以「場域如何展現光的藝術」為主要訴求,選擇了臺北藝術大學的校園作為光藝術的展演實驗場域。從第一年 在校園入口的鷺鷥草原到用學校游泳池館以及美術館到今年的達文西餐廳,我們嘗試如何讓光藝術跟場域的結合成為 新媒體的地景藝術 或成為一種奇觀。如何讓作品有其被觀賞的方式,是一開始選擇校園戶外空間的考量。透過在廣大的校園內只放置少量作品,每個藝術家能為其作品找到最佳觀賞角度予以詮釋。從日常的空間印象置入夜間的光裝置、互動甚至是表演,以擾動空間的形式來思考空間介面的過去現在、存在不存在、意識非意識、靜止與流變的諸多議題討論,形塑成為該校園角落的空間記憶,以光的形式烙印在腦海中。
例如在校園角落玩光,讓光成為地景藝術也是互動藝術,從白天洩氣到了晚上會自然充氣發光的〈Playkid〉,其型態的變化由攤在地上的一塊布到晚上是一遍成為躺在草原上的巨大太空小孩,樹旁掛著發光變色的彩球,邀請大小朋友一起來草地上玩耍,夜間限定5小時,時間到了又會消失恢復原狀,如同灰姑娘的變身。另外利用踩踏水溝蓋發光的〈竄流〉,聚焦於「水溝底下的世界,不起眼、不被注意,但在這條水溝上,踏上去的瞬間開啟了非日常的體驗,在感官經驗之外,觀者在那直覺的一瞬間去選擇關注或是忽略。」*1
在兩棟鐘樓對話的光束〈Blue Dream〉*2,則以「對面的事情,對面的關係,對面的空間,對面的相對座標」為核心概念。而藝術家林靖佑〈力光見影〉是運用「壓力」的強弱與燈光裝置互動,將「力的傳達」同步轉化為顯現於地板之光影強弱效果,參觀者可以身體之重量坐壓或以手按壓如椅凳般的燈光裝置,當施予力量越大,裝置顯現的光照強度越強,同時投影於地面的光影面積越大,效果越為顯著。當「壓力」消失,裝置回覆原始設定狀態,本體僅發出柔和的微光與小範圍的投影。「力」是種具有強勢影響力的狀態,此作品以「光影」為介質,表達出將無形的「壓力」轉化為有形的光影效果。
又如藝術家高德亮的〈草原座標〉,提出「在自然界之中,由於生長模式的繁雜,以至於直線的構造元素顯得十分稀有。作品嘗試以線性光作為媒介,以均等的水平向光線,於垂直生長的草原地景上進行切割。光點於人造與自然的交集處成像,並以一種類自然生長的狀態下往外蔓延。以人工的架構呈現自然的模式,形成一幀非人工亦非自然的造景。」夜間校園在關渡藝術節期間,化身為發光的觀賞、互動、遊玩裝置都在邀請民眾一同來玩光。
*1 〈竄流〉藝術家:呂孟蓉、蔡孟汝、盧玫瑛、起慕德塔娜
*2 〈Blue Dream〉藝術家:高德亮、黃懷陞、許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