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玩光、浮光、養光到燭光:關渡光藝術節的蛻變

2022/02/18 點閱數:1838

文|戴嘉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
圖|臺北藝術大學提供

 
一個當代的光藝術節慶應該具有什麼樣貌?
本期《藝術認證》邀請到戴嘉明教授從他推動關渡光藝術節到「養光計畫」的經歷,談及光藝術創作和節慶的想像。對於臺灣光藝術節慶的表現,戴嘉明教授提及,早期臺灣的燈會具有較強民俗性色彩,有一座以當年生肖為主題的主燈,並以集合攤位的形式展出同樣回應生肖意涵的創作花燈。可以說,熱鬧有餘,但藝術性卻有不足。戴嘉明教授進一步指出,對於光藝術節慶,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裝置應該跟場域發生關聯,有其空間場域的配合。換言之,應思考如何對地方產生意義,或改變地景/地形原本的面貌,使得地方和觀眾因此有新的關係,以光的藝術裝置去產生新的層次與想像。其中,「場域性」及「議題性」缺一不可。也是在這樣的反思下,戴嘉明老師也思考如果把光藝術跟場域的結合給「制度化」,試著把光藝術介入學校各個區域,去實踐想像中台灣光藝術節慶的樣態跟可能性……*編按

* 引自2021年11月3日本刊編輯與戴嘉明線上訪談。
 

 

2021關渡光藝術節《EAT達文西》現場照片(圖片提供:戴嘉明)

關渡光藝術節已經進入了第6個年頭。這個藝術節的舉辦,一開始是想有別於傳統燈節集中攤販式的展出。過往,傳統燈節往往選擇一空曠場地,再分割成幾個展區,規模大,也吸引眾多民眾前往。參觀人數往往是主辦單位視為成敗關鍵,以行政部門投入龐大經費的效益而言無可厚非,然而以欣賞光藝術的角度而言,似乎有更小而美的方式。

基於這樣的動機,加上北藝大校園夜間的安靜單調,新媒體藝術學系開始有辦理光藝術節的想法,也獲得系所跟校方支持,以實驗創新的科技藝術精神打破沈寂的關渡山頭。從草原上與光共玩、利用水介面的浮光、成為裝置產品的養光,到今年燭光晚宴的沈浸式餐飲,是關渡光藝術節的蛻變過程,也呼應新媒體藝術對光藝術的實驗精神──光節應該是隨機變動的狀態

         我們以「場域如何展現光的藝術」為主要訴求,選擇了臺北藝術大學的校園作為光藝術的展演實驗場域。從第一年 在校園入口的鷺鷥草原到用學校游泳池館以及美術館到今年的達文西餐廳,我們嘗試如何讓光藝術跟場域的結合成為 新媒體的地景藝術 或成為一種奇觀。如何讓作品有其被觀賞的方式,是一開始選擇校園戶外空間的考量。透過在廣大的校園內只放置少量作品,每個藝術家能為其作品找到最佳觀賞角度予以詮釋。從日常的空間印象置入夜間的光裝置、互動甚至是表演,以擾動空間的形式來思考空間介面的過去現在、存在不存在、意識非意識、靜止與流變的諸多議題討論,形塑成為該校園角落的空間記憶,以光的形式烙印在腦海中。
 
例如在校園角落玩光,讓光成為地景藝術也是互動藝術,從白天洩氣到了晚上會自然充氣發光的〈Playkid〉,其型態的變化由攤在地上的一塊布到晚上是一遍成為躺在草原上的巨大太空小孩,樹旁掛著發光變色的彩球,邀請大小朋友一起來草地上玩耍,夜間限定5小時,時間到了又會消失恢復原狀,如同灰姑娘的變身。另外利用踩踏水溝蓋發光的〈竄流〉,聚焦於「水溝底下的世界,不起眼、不被注意,但在這條水溝上,踏上去的瞬間開啟了非日常的體驗,在感官經驗之外,觀者在那直覺的一瞬間去選擇關注或是忽略。」*1

在兩棟鐘樓對話的光束〈Blue Dream〉*2,則以「對面的事情,對面的關係,對面的空間,對面的相對座標」為核心概念。而藝術家林靖佑〈力光見影〉是運用「壓力」的強弱與燈光裝置互動,將「力的傳達」同步轉化為顯現於地板之光影強弱效果,參觀者可以身體之重量坐壓或以手按壓如椅凳般的燈光裝置,當施予力量越大,裝置顯現的光照強度越強,同時投影於地面的光影面積越大,效果越為顯著。當「壓力」消失,裝置回覆原始設定狀態,本體僅發出柔和的微光與小範圍的投影。「力」是種具有強勢影響力的狀態,此作品以「光影」為介質,表達出將無形的「壓力」轉化為有形的光影效果。

又如藝術家高德亮的〈草原座標〉,提出「在自然界之中,由於生長模式的繁雜,以至於直線的構造元素顯得十分稀有。作品嘗試以線性光作為媒介,以均等的水平向光線,於垂直生長的草原地景上進行切割。光點於人造與自然的交集處成像,並以一種類自然生長的狀態下往外蔓延。以人工的架構呈現自然的模式,形成一幀非人工亦非自然的造景。」夜間校園在關渡藝術節期間,化身為發光的觀賞、互動、遊玩裝置都在邀請民眾一同來玩光。

 
*1 〈竄流〉藝術家:呂孟蓉、蔡孟汝、盧玫瑛、起慕德塔娜
 *2 〈Blue Dream〉藝術家:高德亮、黃懷陞、許巽翔

 

圖1  戴嘉明,〈Playkid〉,2016關渡光藝術節

圖2 呂孟蓉、蔡孟汝、盧玫瑛、起慕德塔娜,〈竄流〉,2016關渡光藝術節
 

圖3 高德亮、黃懷陞、許巽翔,〈Blue Dream〉,2016關渡光藝術節

圖4 高德亮,〈草原座標 〉,2017關渡光藝術節

圖5 林靖祐,〈力光見影〉,2017關渡光藝術節<

前兩年戶外展出的成功,讓我們思考非典型場館的可能性,因為第二屆開幕表演的雨天備案,把原本準備的雷射影像臨時移到游泳館舉行,卻意外得到水波反射的好效果,我們決定第三年《游泳克》辦在游泳館,把藝術家跟水池緊密結合,讓表演場域的想像從戶外移動到水面上,《游泳克》的克是課的諧音,代表對當下生活既沈迷又超越的狀態,藝術家姚仲涵開場聲光表演,隨即跳入水中來回游泳,戴嘉明負責其一項流光與女高音合作的演出,將兩串光球藉由獨木舟帶動與女高音的小船互相纏繞,由於水的浮力與慣性,獨木舟必須不斷往前滑行而且不能交錯,形成如貪吃蛇般的流動狀態,最後女高音結束後跳下水游回池邊結束表演。整個表演突破傳統形式,藝術家的演出更博得喝采,少有女高音在船上唱完歌後跳下水,更沒見過光球、光束悠遊於水面上的奇特景觀。

光藝術節第四年,游泳館適逢漏水整修,我們有機會把水放低並加上白色染劑,讓巨大水池轉變成投影幕,並搭配太空登月週年主題與舞者滿佈水中表演,光以各種型態風貌整合於展演中,將場館轉化成新的場域,讓現場觀眾置身於沈浸式體驗中。《壞運動》(MovingMe Badly)結合了新媒體藝術裝置與跨媒體表演,以「光」引領觀眾的身體感知,開啟創新形態的跨領域藝術行動。此行動反映北藝大體泳館目前硬體損壞,暫時營運中的建築空間和原運動功能因而解除的狀態,同時亦隱喻「壞」所潛藏的多重面向,並進一步讓「壞」的空間與結構幻變成鬆動和打開系統邊界的啟動器。

圖6 2018關渡光藝術節〈流光〉

圖7 2019關渡光藝術節《壞運動》劇照

圖8 2019關渡光藝術節《壞運動》劇照

關渡光藝術節的創新實驗與展出已成為每年關渡藝術節的亮點,在展覽獲得成就肯定後,我們也回饋長期贊助光藝術節的LED製造廠商三得電子。我們以產學合作案的形式延續光藝術節的成果,將藝術轉換成商品。

考量到台灣雖常舉辦燈會活動,但仍以現有燈具器材組合成圖像為主,缺乏創新元素與後續產品化商機,往往在活動結束後即拆除丟棄,形成浪費。如何讓光的體驗經濟成為常態性的自然人文景觀,並引領產業創新改變是本計畫案關注的重點。以台灣特有的放水燈活動與馬祖欣賞藍眼淚為例,都是人文自然景觀的觀光資源,這些活動常受限於時間、場域,如放水燈只在中元節,看藍眼淚必須到馬祖,這些景觀體驗可以利用科技藝術的轉化來增加其觀賞方式,吸引更多遊客到訪。不可諱言的這些活動跟水與光有密切關係,水光元素是來自我們文化底蘊,而我們習慣於湖面上放養水生植物如蓮花、荷花、浮萍等滿佈湖面上,期待花葉點綴湖面,成為東方國度觀賞湖面的特殊景象。基於以上的考量,設計一款強調人文、景觀的漂浮式太陽能LED以「養光」方式將本產品如浮萍般養在水面上,加上感測器能隨波變換燈光色彩,如同藍眼淚般經過海浪拍打呈現出動人的藍光。

這款養光裝置雛型獲得科技部,以單元組合方式可以推播圖形到組成的矩陣中,把創作權交給使用者,透過簡單介面與設定,可以依自己的喜好組裝光點數量,透過DMX介面可以成為展演的光裝置,如同養在水面上的發光物,可運用於游泳池、小水塘,拉近我們與水的距離,讓夜間的水面呈現另一種風光,靠的是太陽能充電,白天吸收能量,晚上綻放光彩。
 
 

圖9 〈養光〉太陽能漂浮LED,科技部產學計畫(圖片提供:戴嘉明)
 

2021關渡光藝術節《EAT達文西》現場照片(圖片提供:戴嘉明)

 
今年,我們將嘗試把光藝術節搬到北藝大達文西餐廳,以沈浸式餐飲體驗呈現光藝術節,主題為《EAT達文西》,把光藝術節化身為吃的藝術,如同燭光晚餐的美妙光景,不僅是單純投影互動的媒體藝術,空間中的窗戶將使用調光薄膜,讓室內外空間相通,開啟進入與出口通道,讓人置身幻境中。「EAT達文西」為新媒體藝術創作進入用餐空間的展演,以沈浸式影像與餐點菜色做呼應,讓味蕾隨著影像的變幻而有不同的感受,透過影像、聲音及互動,循序漸進地堆疊餐點的層次。「EAT」由Experimental(實驗的)、Artificial(人造的)、Technical(科技的)三個不同的英文形容詞組成,訴說創作者從事新媒體藝術創作時抱持著實驗精神創作出科技藝術作品,此次展演邀請觀眾走進「達文西人造實驗室」,品嚐這科幻的感官饗宴。

關渡光藝術節尋求非典型場域的實驗展出將繼續在北藝大校園不斷推陳出新,展覽作品也由個人作品逐漸轉變成跨域合作展出,由分散式裝置作品的型態逐漸融合為單一展演形式,一開始由新媒系校友師生為主體的創作慢慢結合校內其他系所的跨域合作,例如音樂系與舞蹈系專業,真正達到藝科融合的境界。如何策劃跨域展演活動,也是這幾年學習的課題;這個藝術節在團隊分工上都跟一般展覽有極大不同,我們將這樣的實務經驗與教學結合,在創新實驗的同時兼負教學任務,培養新一代新媒體藝術專業,如同過往優秀校友能在國際展會中發光發熱般,引領新的科技藝術體驗。
 


本文首次刊登於《藝術認證》97期「逐光物語」。
97期期藝術認證以「逐光物語」為主題,關注光的主題,也呼應了近期在各地所展開的光藝術節慶,歡迎透過本期藝術認證,與我們一探人造光與藝術百變風貌的一隅。
﹏﹏﹏﹏﹏﹏﹏﹏﹏﹏﹏﹏﹏﹏﹏﹏﹏
【《藝術認證》97期
 
⁕線上購買⁕
▎博客來:https://bit.ly/3fAfuYZ
五南文化廣場:https://reurl.cc/Zr3676
.
⁕現場購買⁕
▎高美書屋 Kollection
–地點:高美館 北大廳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30至下午5:30
–聯絡電話:(07)5550331 分機253
﹏﹏﹏﹏﹏﹏﹏﹏﹏﹏﹏﹏﹏﹏﹏﹏﹏

 

(本文責編:徐柏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