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布澤宇宙》展覽專文

2021/03/29 點閱數:1329

「我們的時代或許可以稱為諸物的疫情時代」

——特里斯坦加西亞,《型相與對象》,2011

陳敬元   Chen Ching-Yuan
無論如何我都願意與你飛翔 I'll Fly with You in Any Case
2008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Collection of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從物件到天體

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以克卜勒式天文觀的星體運動,來比喻資本主義體系中社會生產與剩餘價值的永劫驅動,以此描述今日世界卻似乎更為合適:我們所面處的物化社會在加速度中不止息運轉,諸物與技術物於我們的星球內部再度編織出一道道密佈的星體軌道,由全球資本體系所驅動之商品物、數位物與災難物如同日復一日出現之天體,反復循環於生存世界中與我們激撞。 

 

這樣的物與星體意象之呈現,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日常生活譬喻的方法,或者是面處加速度社會的圖式,同時是關於「在世界內部」的物自身運行、彼此賦予型態、相互纏結、牽引的關係;另一方面,物自己本身的生命(並非物的交換價值)也召喚著一種魅惑力,將我們帶進那物質在時間中的循環軌跡,所形成的感知星叢(王雅慧,《二十億光年的孤獨》,2009、《海》,2020)。

 

和當代許多藝術計劃一樣,「歐布澤宇宙」所關切的是如何稍稍跳脫出人類中心(anthropocentrism)的思維模式,它嘗試以「物」的角度,在透過各個作品的表述與演出下,轉換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從奈米微觀世界到星體巨觀宇宙,從真實物、擬仿物、數位物到虛構物,意圖去描繪或虛造某種在今日資本-媒介世界中物與物共存的宇宙學星圖。

王雅慧 Wang Yahui
20億光年的孤獨 Two Billion Light-years of Solitude
2009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Collection of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陶亞倫   Tao Ya-Lun
夢 Dream
2015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Collection of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從歐布澤到物導向

展覽名稱「歐布澤」一詞來自「Object」(物體)的雙重音譯,原是台灣藝術家莊世和(1923-2020)對「物體藝術」由日文「オブジェ」的再翻譯,它指稱超現實主義藝術中的特殊物體,那涉及如何透過擬態、象徵、畸形與神祕主義等路徑從日常現實常態中歧出之物;那精神分析式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賴於任何美學或道德「精神自動主義」之物、「夢境與現實間衝突消解」之物、「創造絕對現實」之物(安德列.布勒東,1924)。
 

莊世和解讀「歐布澤」:「那是既經離開現實的概念,而和人類的慾望、幻想機能相一致的。此一方面正如新的詩語言形式的過程,利用語言的無意識的合成似地,結合著奇怪的物體,把這些物體造形於奇想天開的詩的創作上,如偶然地發現火場的灰燼,或海灘上的奇怪物體,這便叫做歐布澤……。」

「歐布澤」化身為一個乍聽無法辨識的聲響,一種從不同語言中逃逸之物,而又自己分裂生長成無可名狀之物種。放在上述超現實主義的概念脈絡中,「歐布澤」是一種想像之物,是某種主體慾望和對象之間相互投射、穿透之物。

「歐布澤」的概念同時於晚近物導向哲學(object oriented philosophy)與思辨實在論(speculative realism)思想家族裡尋找對話關係,這些討論環繞在對象物獨立於人類感知的存在、回到對象物自身的途徑:格雷厄姆.哈曼(Graham Harman)從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重議技術物的工具-存在論、論物的揭顯與隱沒的物導向本體論(object oriented ontology);甘丹.米亞蘇(Quentin Meillassoux)的非相關主義(non-correlationism)與科學外幻想(extro-science fiction)虛構物世界討論認識論之邊界;史蒂芬.夏維洛(Steven Shaviro)在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萬物皆關聯的概念下,關於物網絡的辯證、物種間如何溝通與彼此形變......等相關探討。物導向哲學提供了我們對當代網絡資本主義世界中事物的次序,與如此臨近卻又不可企及的對象物的重新思索,同時間,讓這些物躍出它們所屬之「域」的想像性探索。

蘇育賢    So Yo Hen
東和五金 – 你可以看起來很好,但你正在瀕臨死亡 Tungho Hardware (You Look so Fine, but You Are Dying.)
2007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Collection of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余政達   Yu Cheng-Ta
信 The Letters
2013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Collection of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全球物思辨物與近未來之物

「歐布澤宇宙」展覽同時具有兩種思辨性方向與尺度:一是事物本身或其內部自身存在的狀態,一是物被連於「全球」這個今日巨大技術物的尺度,如同以一種超越性凝視注視這個生存環境「全球物」地球本身——在綜觀效應(overview effect)下凝視蔚藍地球全景所引發個體的認知與心理轉變,以及庫柏力克式巨神碑在人類文明轉折時刻的現身,作為一種反射、無法看見內部的鏡像式凝視(楊俊,《綜觀》,2018)。
 
展覽中描繪的「全球物」,是關於全球化世界與路徑中的物,例如:作為全球網際網路剩餘物的詐騙電子信,及其中再創造的虛擬身份(余政達,《信》,2013)、以技術考古學的角度觀看晶圓製程技術(吳其育,《45nm》,2008)。這些物,如彼德.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所闡釋從生存空間的「球形」(sphere)到天體化空間的「全球」(globe),它們是關於全球被形塑與意識過程中的一員,進而,以「全球」(作為一個物)的角度來思量媒介與技術物,技術物在今日的位置改變,透過互聯網技術、衛星、航太技術,我們的日常生活被網絡化與其動態如何被拋入到這個運行軌跡之中。事實上,這些技術物的歷史背後,所牽涉的是全球化體系中物資與技術的分配及壟斷,可以回溯及殖民主義如何將此體系形塑,其本身即是「全球史」形構的一部分,亦透露著一種全球經濟體系與在地的牽結、主體性形成與其脆弱性。

吳其育   Wu Chi-Yu
45nm - Wind Test
2008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Collection of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蘇匯宇 Su Hui-Yu
未來的衝擊 Future Shock
2019
藝術家提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物的溝通與思辨宇宙

在〈諸物宇宙〉(The Universe of Things)一文裡,史蒂芬.夏維若以格溫妮絲.瓊斯(Gwyneth Jones)同名科幻小說(2011)中的異星生物為例,在虛構敘事中擴張了無生命物之間互動的想像,論述一種生命與非生命物平等、界線模糊,生物、技術物、工具即是生命體的思辨性宇宙。「歐布澤宇宙」在這種「思辨美學」(speculative aesthetics)的概念演繹下是一種對近未來的召喚:運用了費米悖論關於「大寂靜」理論思辨瀕絕物種與文明之間的溝通(阿羅拉與卡札德拉,姜峯楠合作,《大寂靜》,2014);討論「現代」與「未來」這些嶄新觀念在亞洲的降臨,想像描繪了未來超人化與非人化的敵烏托邦(蘇匯宇,《未來的衝擊》,2019);以礦物的生命化來探討物質與數位世界政體化的虛構敘事(金雅映,《孔隙谷》系列作品)……等。
「歐布澤宇宙」展覽中,我們意圖去創造一個空間,這裡,晶圓、礦物、克隆體、貓頭鷹、波多黎各鸚鵡、南洋松、攝像機、餐桌靜物、電子郵件、艾菲爾鐵塔、望遠鏡、阿雷西博天文台、星叢、巨神碑、近未來城市與地球,這些看似未關聯之物形成一個「平」的世界,而當你被邀約進入時即成為此物體叢林中的一員,彼此共振、溝通、捕誘、排拒、撤退、融合、增生。
 
在這個調閱高雄市立美術館不同時期之典藏的展覽中,以及邀展相關議題作品形成新的對話聚合。一反過往以媒介進行分類學的角度來規劃,反而是以不同「世界設定」的角度,本展試著將它們放在一個更廣、不同甚至有點偏移的脈絡上,透過「歐布澤」,關注這個由擬像、技術與人類世界間的相互塑造且分歧的環境,這個我們生存世界背後的物質軌跡與媒介網絡,重新去意識與思考人與非人、生物與非生物、實在物與虛擬物之間的連結。進入歐布澤的推測宇宙這些影像物與技術物的內部,就如同連結入世界的內部,透過物進入一個連結宇宙,呈現當下一個甚至七十億種不同思辨性宇宙的可能性。


|方彥翔(《歐布澤宇宙》策展人)


《歐布澤宇宙》
2021.01.23 - 2021.05.09
高美館 104-105展覽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