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坤毅 文史工作者 2022年下旬,一座以老地名「內惟」稱呼的藝術中心誕生,不僅是高雄三個行政法人共同營運的館舍,更是高雄市立美術館連結大眾生活與地方人文的場域。開幕首檔展示所策劃之創作中,有數件是追溯、挖掘內惟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從在地的靈感泉源發想,轉換成多元的創作,重新以藝術的視角,引領市民再發現這處迷人的小地方。
龍泉宮主神天上聖母原供奉於林家古厝(攝影:陳坤毅)
接收日本時代海軍官舍成立的自強新村(攝影:陳坤毅)
阿運·若望恰庫《內惟戲院》系列中的畫作《昔日邊界內》(圖片提供:Navin Rawanchaikul and StudiOK)。
內惟李氏祖厝正廳供奉的太陽公(攝影:陳坤毅)
(左圖)供奉桃子園太陽公新金身的新庄子太陽宮(右圖)桃子園太陽公舊金身已寄祀於內惟青雲宮
阿運·若望恰庫《內惟戲院》與走路草農_藝團《兩個太陽》相對展出(攝影:鄭景陽/圖片提供:內惟藝術中心)。
(左圖)涂維政的作品《內惟埤考掘》;(右圖)內惟農民採收蓮藕舊景,出自謝惠民,〈老人與兒童(龍泉寺內)〉,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參見https://collection.khm.gov.tw/detail.aspx?ID=4133。
解惟?解圍? 跨越邊界以後的內惟 周邊山林、水路、鐵道隔而不絕的內惟,地方氛圍自成一格,儘管處於繁華城市的邊境,其豐富且獨特的底蘊仍舊閃耀。近年在新建設推行下,老聚落似乎出現再生契機,但跨越邊界後的內惟卻也面臨開發壓力。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象交織出的迷人印記,是否能延續作為藝術創作的不枯泉源,對於內惟藝術中心而言更顯重要。 內惟藝術中心首展以《解惟‧解圍》為題,期待解開被遺忘的圍籬,在藝術與空間的對話下,連結過去並重新迎向內惟在地。被我們解讀後的內惟,會有解圍的未來嗎?值得市民大眾透過展覽作品的欣賞,一同來思考。
內惟是高雄難得有著豐富多元底蘊的山下聚落
昔日自林商號合板工廠眺望鐵路兩側廣闊的水田。圖片出自〈臺灣新聞報底片民國八十八年(十六)〉,《台灣新聞報》,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156-030137-0016-026,參見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Display/image/2916788sm==3Yb#XW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