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蔡士瑋「重思人類家園風景」 沙發好讀會側記

2023/11/14 點閱數:252

 

主講|蔡士瑋
文字整理|王治國
攝影|林宏龍
 
「家園」的定義? 「自然」如何被觀看?「風景」只是地平線的所見?此次沙發好讀會中,蔡士瑋老師以哲學的角度,帶領學員們從各種面向去思考這些在看似再日常不過,卻也值得玩味的議題。在好讀會的一開始,蔡士瑋老師細心地替學員們整理了講座概要,從「人與自然序列」、「主–客、物–我關係」、「情感內容與形式」,搭配高美館典藏作品進行一系列的討論。我們所身處的家園與自然息息相關,回到人類本身的存在來說,我們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隨著主客觀的立場轉換,即使是同樣的自然景致,也呈現出各種角度的理解與詮釋。
 
心境投射下的自然
初見倪再沁(1955-2015)《窗外海景(九)》,湛藍的大海給人一種寧靜平和、閒適之感,但這是屬於「我們」對作品的詮釋。若回到倪再沁當時為病痛所苦的狀態,隱藏於作品之中的「停滯感(時間)和寂寥」更能貼近詮釋藝術家心中的苦悶與憂愁。在《窗外樹叢(七)》中,不便外出的倪再沁因為健康因素,只能透過目光遨遊戶外景致,但身體卻被窗前欄杆阻擋在自由之外。除了視野所及的自然,更多的是一種將自身心境投射「觀察下的自然光景」,而非只是單純的地表景致。

蔡士瑋老師以哲學的角度,帶領學員們從高美館典藏作品,觀察與理解人類「家園」的命題。

在倪再沁的《窗外樹叢(七)》中,除了視野所及的自然,更多的是一種將自身心境投射「觀察下的自然光景」,而非只是單純的地表景致。

以自身為主體,開啟與自然的對話
武玉玲(1971-)為出生於屏東達瓦蘭部落的排灣族族人,《回家的路好遠系列二》利用有機的材料來進行創作,以抽象的表現方式來探討自我的尋根過程。藉由媒材造型來隱喻山林物種,並運用光影投射帶出「回家的路很遠」之心境。武玉玲以自身為主體觀看自然,在八八風災後,以「人類」的角度探問自然災害反撲人類家園的困境,並試圖從創作之中開啟人與自然的對話。
 
我就是自然,觀看人類創造的自然風景
出生於彰化的黃文勇(1964-),近期創作多以攝影呈現,是南部最具行動力與實力的中生代藝術家之一。在《傾聽秋風穿過小林的聲音》中,我們未能看到任何一個人類的個體,但透過風災過後山川大地的殘破景致,卻也深刻提醒這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自然風景」。透過接合不同時間的光影效果,作品中的風景散發著一種蕭瑟寂靜、詭譎而怪誕的奇異感受。藝術家認為自己就是自然,以器材拍下土地的樣貌,客觀看待人類與自然的互動。

在黃文勇《傾聽秋風穿過小林的聲音》中,我們未能看到任何一個人類的個體,但透過風災過後山川大地的殘破景致,卻也深刻提醒這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自然風景」。

除了自然之外,或許土地的界線、屋舍更是人類對於「家園」最具體的認知和想像。
 
我存在的地方就是家
蔡國傑(1979-)生於新竹,長期關注空間與社會的關係。他在法國街頭尋找難民,請他們就記憶畫下家鄉圖像與家鄉地界,在活動的最後蔡國傑更向這群「離開家園」的人們,買下他們所繪製的家園記憶。在課程中蔡士瑋老師更提到,甚至有一位民眾只畫下一個人,他解釋道:「我存在的地方就是家」。這件《家園》更於2021年勇奪〈高雄獎〉首獎。時至今日面對俄烏戰爭、以阿衝突下流離失所的人們,「家園」一詞除了遙不可及更是他們心中永遠的傷痛與記憶。
 
人類的自覺與行動的重要
在課程中,學員們也紛紛向蔡士瑋老師分享許多的疑問。從館藏作品中,看到關於環境被破壞、人們失去家園的痛苦經歷;在《人類世》特展中,同樣面臨因為人類活動,造成地貌與生態系統的改變、環境的持續惡化。對此學員們詢問老師自身的經驗,是否有甚麼建議與看法?
 
蔡士瑋老師認為,作為當代的人類我們不缺乏邏輯與理性,但卻缺乏細膩的思考。這裡的細膩指的是對於事物與周遭環境本身,那份來自精神的敏銳覺察和關心。在認知到我們的環境因為人類活動而受到威脅破壞後,我們究竟能做些甚麼?蔡士瑋認為最直觀與簡單的做法,就是從自己開始改變。我們必須先讓自己理解並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就能力所及範圍內確實「做出行動」。無論是淨灘、選擇更潔淨環保的方式出行、做好資源回收、減少廚餘與垃圾的製造等,當自己做出行動,也才有機會去改變他人。
 
做為人類的一份子,我們應該都要有自覺,正是因為我做甚麼決定,決定了我們是誰,也唯有行動才能讓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機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對於蔡士瑋老師的解說,學員們紛紛提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