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工業到海洋的藝術——談高雄藝術精神及其演變

2022/12/03 點閱數:99


文|鄭勝華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前言
    如果以環境、土地為基準,重新回顧台灣美術,將會發現高雄藝術的例子非常特殊。不同於過去日治時期、戰後台灣美術基於一種政策引導或政治宣傳,高雄美術是從批判與揭露為創作意識,並進而形塑出獨特的面貌。
   
南方之境
就自然條件而言,高雄位處台灣南部,為沿海港灣城市,高雄港自十九世紀中期開港以來,國際貨物往來頻繁,漸成為台灣第一大港,亦為國際貨櫃運輸重要城市之一。由於位處赤道以南,屬熱帶季風區,夏季炎熱且多颱風、多雨,全年整體氣候炎熱潮濕為其自然環境特色。[1]
另外,高雄由於工業城市的定調,加諸後續整個地域社會型態不斷地改變與轉型,各式工廠、加工出口區的設立,逐漸帶動經濟的攀升,並吸引周邊鄉鎮更多勞動人口的集中,例如澎湖、雲林、嘉義、台南、屏東等地,也形成高雄所謂移民性格,「出外郎」的共同心情與性格,外出賣力打拼、生猛與拚搏的精神。
  
現代(後)工業之都
    高雄工業的發展,大約始自日治初期,早期因應日本政府「農業台灣、工業日本」政策主張,在台灣大量墾地種植林地、甘蔗之餘,興建新式糖廠加速煉糖技術以提高產能;[2]漸至日治晚期,因戰爭的關係,日本政府逐漸改變早期治理台灣的基本方向,於是逐漸從整體農業資源的提供轉向工業據點的設立,將台灣視為進入東南亞戰場的一個重要據點,尤其因為高雄臨海的關係,進而在高雄建立工業區,輸入鋁、化學與鐵等以生產軍需用品。[3]高雄的工業性格,似乎就此奠定下來。
    二戰之後,原日治時期的等工業廠區設備,均由國民政府接收,並轉成各式國營企業,如台鋁、台糖或中油等等。高雄在日治時期現代工業化的基礎上,戰後持續發展。例如1968年高雄中油一輕工場完工,開啟台灣(高雄)石化工業的序幕,兩年後,興建二輕。70年代,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頒布十大建設(1974-1979),其中的三項重工業項目,[4]均坐落於高雄,而且直到2014年五輕停爐、2015年高雄煉油廠停工為止,高雄作為台灣石化產業之基地近半個世紀。
    十大建設強化了高雄的基調︰重工業城市。由此形成南方高雄地區一種普遍的城市意象與生活景觀,並成為國家施政重點,以及政府宣傳與藝術家關注的主題與對象。如林玉山1974年受當時政府委託,以彩墨描繪十大建設之中的南部石油化學工業區,其處理方式以傳統山水畫形式呈現機械性與工廠之現代性,有突顯國家建設之新穎與進步的氛圍;另外,蔡水林在1977年,即以林園中油煉油廠為主題,描繪清晨薄霧之間,工廠煙囪雲霧裊裊的景象,寫實地反映出石化工業的情景。這樣的主題,後來不斷地出現於其他南部藝術家的作品中,成為90年代對社會的批判對象。
   
黑色城市
在前述工業環境之下,高雄作為一個重工業城市雛形的誕生,以及60年代引入台灣的存在主義,並由其思潮所引發的對於人的本質性思考與終極性關懷,即一種人道關懷與社會批判的精神,遂導致80年代左右,高雄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就曾經出現以「黑色情結」等議題來思考高雄藝術風格的議題。儘管後來對「黑色情結」、「黑畫」[5]等議題,各方說法有著不同論點跟看法。然而,黑色情結在90年代初確實勾勒出一種高雄藝術的形象與特徵。
    以黑色情結作為高雄藝術風格的一種表述,基本上與上述高雄市現代化與工業化的過程有關,由此導致的社會變異,轉以「黑色情結」強化高雄藝術的某種特質,以及藝術與其地域特殊性的關係......
 
(以上為本文節錄,完整文章請見《藝術認證》99期「走過戒/解嚴:藝術家如何書寫大時代」)
點我預購

 
 
[1] 藝術家李俊賢就曾提到︰「具體而言,高雄在自然上的溼熱氣候條件和人文上的移民社會性格塑成了高雄的城市風格,深深影響了藝術家的創作,並被內化為藝術家的城市風格。」蔡幸伶、許玲齡編,《美術高雄2001︰後解嚴時代的高雄藝術》(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2002),頁14;另外,藝術家劉秋兒亦曾觀察到︰「高雄人常說『緊咧、緊咧﹗』,這跟高雄炎熱的氣候有關。」[1]造就了一種面對外在燥熱環境的急促性格、海派與行動力。
[2] 從台灣近代糖業發展來看,事實上從荷治、明鄭與清領等時期,台灣已有種植甘蔗、製糖的發展,糖業出口一直是台灣農業的重要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三個時期中,日本一直是台灣糖的主要輸入國。日本據台之後,進而改良製糖技術,引入現代機械式糖廠,提高產量以自足。日治之後,詳細的現代工業化發展如下︰1901年設立高雄「橋仔頭製糖所」,為當時全台第一個現代機械化糖廠。隨著現代機械設備的引入,遂帶動高雄其他相關工業的需求與發展,如1919年的「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打狗工場」(即台灣鐵工所,為當時高雄第一間重型工廠)、1917年的「淺野水泥株式會社臺灣工場」(高雄水泥廠)、1913年的「臺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煉瓦廠)等等
[3] 如1935年的「日本鋁業株式會社」、1939年的「旭電化工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及「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等等。後來,更於高雄左營興建軍港,為提供軍用燃油,在1944年興建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參見︰徐乙仁,2015)
[4] 即中國鋼鐵公司、中國造船廠以及石油化學工業(「仁大石化工業區」、「林園石化工業區」)。
[5] 參閱李俊賢,《臺灣美術的南方觀點》(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1996),頁36-42。

 

蔡水林|黎明|油彩、畫布|72.5×91cm|1977|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