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文勇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一、以「黑畫」起義(1991)
高雄「黑畫」的源由起於1991年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處(謝義勇為籌備處主任),奉高雄市教育局指示,籌辦一個以「當代」為名的「高雄當代藝術展」,計畫在北(台北國父紀念館)、中(南投縣文化中心)、南巡迴展出,藉此,展現高雄藝術風貌及特色,並希望能透過法國在台協會媒合到法國尼斯現代美術館展出,建立未來美術館合作的連結橋樑。原本是良好的美意與初衷,卻因毫無企畫概念,採以傳統美展機制,研擬徵件、評審與獎勵辦法,行文高雄市各繪畫團體推薦會員作品,並向社會公開招募徵件。經由評審委員[1]所甄選出來的作品有書法、水彩、國畫、油畫、版畫等媒材,年齡層包括三十歲到九十歲之老、中、青三代,在創作理念及風格表現與「當代藝術」的精神相差甚遠,導致部分被提名具有當代藝術意識觀點的藝術家,認為籌備處對於「當代藝術」的定義與詮釋不清,缺法所謂的「當代性」,對於藝術認知的分歧及捍衛「當代藝術」的精神性,決議退出參展。[2]
後續,由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理事長陳榮發(第二屆理事長)提議發起緊急召開一個討論會,決議,策劃一個會外展,與官方所舉辦的「高雄當代藝術展」對決,火速敲定於「阿普畫廊」(1990年5月成立,定調當代藝術的展覽場域)展出(1991.09.26〜10.01),共邀洪根深、陳水財、陳榮發、陳隆興、蘇志徹、倪再沁、吳梅嵩、李明則、李俊賢、王武森、蔡獻友、黃文勇等12位藝術家展出。導致成「體制內」的「高雄當代藝術展」與「體制外」的「高雄當代藝術展Ⅱ」兩個版本,同時展出分庭抗禮。由李史冬(李俊賢)草擬一份「談高雄黑話」的宣言作為該展覽的訴求,刻意與高美館籌備處所承辦的「高雄當代藝術展」在名稱上與展出作品的內容引發了一場對「當代藝術」的精神性與認知的思辯,給於嚴厲的「衝撞」與「批判」,同時,也開啟作為「美術高雄」當代論述的根基,以及揭示「南方學」的基石。
二、以「土地意識」作為美術高雄當代論述的起手式
「所謂的高雄黑畫,並不是狹義的指使用黑色顏料較多的繪畫,而是對高雄現代繪畫普遍風格的一種詮釋。所謂的『黑』亦非僅指色彩,視覺上的黑而更是泛指一種感覺,心理上的黑。高雄現代繪畫這種「黑」的感覺,應該是他們在高雄地區長久生活、創作之後的一種反應,而產生這種反應的原因應該包含這些高雄畫家的直覺、理思,是他們在90年代高雄時空中的一種自覺與反省。
高雄現代畫家的這種『黑色』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演化的結果,亦就是所謂『土地長出來的風格』,儘管在外象上,他們各自有不同的面貌,不過,因為他們對時代、土地的共同關心,使他們的藝術共同具有「黑色」氣質,這粗重、濃濁、混沌黏熱的黑色品格,作為90年代高雄現代藝術的詮釋,應該是頗為恰當的罷!」
──〈談高雄黑畫〉,李史冬,1991
李俊賢所草擬「高雄黑畫」,看是臨時起義為了對抗「高雄當代藝術展」所擬的宣示文宣,文案言簡意賅,以「黑色」現象,強調藝術應與生活連結產生關係性,是從「土地長出來的風格……具有『黑色』氣質的粗重、濃濁、混沌黏熱的黑色品格」,具有一種「草莽性」與強悍性格,力求作為90年代「高雄當代藝術」詮釋的爬梳。看得出來是一種「概念式的書寫」,雖然是粗曠、不甚完整,還看不出來有什麼具體的主張及企圖。之後,李俊賢在展覽的最後一天(1991.10.01)又以李史冬為名在《民眾日報》發表一篇〈高雄「黑話」──談創作與地緣環境之時空關係〉,這一篇文章就較為深入的對「黑畫」的概念與性格加以論述:
高雄是一個臨海的工業城市,就像許多工業城市被稱為『黑鄉』一樣,高雄在表象上的各種地理景觀,就要比其它城市「黑」了一些。從高雄的天、地、海,一直到高雄的工廠、倉庫,甚至高雄的人,也的確都是「很黑」。使高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時時感受到各種不同的「黑」。而且高雄氣候濕熱,使這種在雪天冷地中看來高貴沈靜的「黑」,到了高雄之後,卻顯得鬱燥、膠黏,毫無高貴氣質了。……因此,當面對外在的「黑」環境時,就自然的會有「黑」的反應。[1]
〈高雄「黑話」──談創作與地緣環境之時空關係〉一文,就比較具體描述對高雄「工業城市」強烈的風格描述,以及對現實環境道出面臨困境因素之影響,生活在「現實」、「真實」之間所感受到對「黑」的反應與事實。筆者認為:文化邊陲性格是迫使高雄藝術家對「本土性」的自覺與反省,驅策了對「主體性」的探討,才是促使宣示「黑畫」的主要成因,加上「草莽」的批判精神以及當時媒體(民眾藝評)的推波助瀾之力,使得「黑畫」發展成為美術高雄最具當代的「專有名詞」。
「黑畫」所表達的,其實,不只是對官方所舉辦「高雄當代藝術展」的抵制,而是對高雄藝術的「主體性」提出思考。筆者為當時被受邀「高雄當代藝術展Ⅱ」的參展者之一(負責文宣設計),這個「黑畫意識」是藉由抵制官方選件「高雄當代藝術展」的事件作為「策略性」宣示「高雄當代藝術」的言論引爆!刻意引起各界爭議、關注與討論的議題焦點。整個事件的過程,造勢方除了在「阿普畫廊」策劃了另一場的會外展-「高雄當代藝術展Ⅱ」與官方衝撞對抗之外,同時,也規劃了一場展前座談會:「談高雄當代藝術」,以及於展出期間在「串門學院」舉辦四場系列講座:(一)什麼是高雄當代藝術?!,主講者:吳梅嵩、(二)藝術家的真面目,主講者:蘇志徹、(三)高雄「黑畫」,主講者:李俊賢、(四)人情與真理孰重、主講者:許自貴。受到〈民眾日報〉的力挺更是大篇幅的報導講座內容,氣勢如虹全面性壓倒了官方的立場。這一場以「高雄黑畫」為名的藝術事件∕展覽∕宣示,確實,在當時被喻為「文化沙漠」的高雄投鄭一顆震撼彈,不只震撼高雄的藝文界,讓市民更為關注高雄的藝文生態,同時,也引爆了全國對高雄當代藝術關注的焦點。被視為「美術高雄」當代藝術論述的起手式,備受後學者研究及討論......
(以上為本文節錄,完整文章請見《藝術認證》99期「走過戒/解嚴:藝術家如何書寫大時代」)
點我預購
[1] 籌備處邀集國父紀念館、南投縣文化中心、高雄市文化中心及高雄教育局主管官員、高雄市各團體負責人以及北美館館長黃光男、中華藝術學校校長翁英惠、陶藝家楊文霓共同以投票方式進行評審。
[2] 參照洪根深,《邊陲風雲:高雄市現代繪畫發展紀事(1970-1997)》(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99),頁121-123。
[3] 本文收錄在李俊賢,《台灣美術的南方觀點》(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1996),頁36-42。原載於《民眾日報》,1991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