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文化建構與「高雄藝題」的擴張 《藝術認證》十年

2023/03/09 點閱數:227

文/陳水財(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 兼任副教授)

如果沒有《藝術認證
《藝術認證》是高美館的館刊,以雙月刊的姿態出現,2005年創刊以來,十年共出版六十期;檢視六十期的總目錄,高雄的文化形貌才忽然鮮活起來。六十期雜誌的「十年厚度」不超過六十公分,但其累積的「視野與高度」恐難以估計。
十年來,高雄的改變大家都注意到了:愛河變美了、捷運通車、輕軌啟動了、高雄港可以親近了、駁二藝術特區成形了、亞洲新灣區……等等,都市景觀的改頭換面,讓人可以「看見高雄」,帶來觀光人潮,也讓高雄列名為世界宜居城市之中。「被看見」的高雄,頗讓高雄人引以為傲,而存在於一座現代化城市中,見證「高雄十年」的《藝術認證》卻始終默默的存在,並未特別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藝術認證》,高雄的「現代化」算不算壯觀?如果沒有《藝術認證》,高雄的「形狀」算不算完整?如果沒有《藝術認證》,不斷擴張的都市叢林算不算偉大?
公辦美術期刊普遍標榜學術性,私辦雜誌則採取市場導向的經營方式,唯獨《藝術認證》採取既漫步於市井又翱翔於高空的編輯方針。《藝術認證》以既是雜誌又是館刊的特殊身分,得另闢蹊徑走出自己的風格:既有殿堂的藝術高度,也具常民的報導性質。而做為高雄、甚至是台北以外唯一的藝術雜誌,《藝術認證》其實也肩負「文化建構」的使命;而在此最高經營原則下,在編輯方針上理所當然也就對「高雄藝題」特別關切。

    《藝術認證》創刊號以 高雄藝術媒體回顧為專題,收錄不少討論在地藝術雜誌發展文章。

「高雄藝題」在地觀察
「議題特賣場」是《藝術認證》最重要的、最大的篇幅;每期都選定一特定議題做深入的論述,構成雜誌的主調,至今已累六十個議題近400篇。第一期「議題特賣場」即推出「高雄藝術媒體回顧」,以洋洋灑灑七篇文章談論高雄藝術媒體的興衰浮沉。因著社會經濟力的勃發,高雄的藝術媒體曾於一九九○年代出現輝煌時刻,包括《炎黃藝術》、《南方藝術》《文化翰林》等月刊蔚為高雄一時奇觀;但也因社會力的消退,而於九○年代晚期忽然消匿,以致逐漸醞釀成形的「高雄腔調」再歸沉寂。2005年《藝術認證》的誕生,時機上呼應「高雄崛起」的時代風向,調性上則接續了幾已中斷的「高雄腔調」。「高雄藝術媒體」的議題在於點出《藝術認證》誕生的歷史性意義,也為雜誌的走向定調。
「議題特賣場」大多以「高雄藝題」為主。除了「高雄藝術媒體回顧」外,陸續推出的「高雄藝題」還包括「高雄獎觀察」、「影像高雄─看不見的歷史」、「消失的藝術實驗場」、「南台灣美術的東方幫」、「澎湖打狗美術家」、「那e差那嚜多!─『新南方』貳勢力」、「打狗復興漢」、「高雄魅力!?」、「下一個20.未來的高美館」……等等。高美館的專題策展也經常成為「議題特賣場」所關切。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大型美術館,高美館舉辦的許多重要展覽或活動都是民眾矚目的焦點,都是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份,也都是某種程度上的「高雄藝題」[1]。這項由展覽所延伸的「藝題」極為寬廣,涵括取自國內外各種類型的藝術策展,兼及歷史性與時代性、地域性與世界性,殿堂美學與常民文化,可謂目光宏大,視野寬闊。大量以展覽為焦點的「藝題」,一方面凸顯高美館的策展能量,同時透過《藝術認證》的論述梳理,豐富了高雄的文本脈絡。
「高雄藝題」除了在「議題特賣場」被揭露,也現身在其他專欄中。由張惠蘭撰寫的「人間藝術」,書寫個人的藝術旅程,尤其因對「橋頭糖廠藝術村」的長期參與與觀察,而有充分的論述。[2]由李思賢主筆的「濕鹹打狗棒」累計十篇[3],則以超越的視點觀照「高雄藝題」,鋪陳出一個頗具高度的「高雄觀察」。「非常報導」共累積190篇,數量相當可觀;內容有藝術家評介、展覽報導、文化環境的觀察、創作論述、活動介紹……等等,文章類性極為多樣。二十年來的耕耘,高美館早已樹立標竿,成為名符其實的「藝術的殿堂、文化的廟口」,其氣息牽動高雄的風向,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非常報導」環繞著高美館而產出,「高雄藝題」也閃爍在其中,而成為「高雄論述」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人民美學檔案」及「街頭談藝錄」等以漫步在市街角落、探索常民詩意的專欄,均屬另類的「高雄觀點」。
《藝術認證》第30期(2010.02)起,出現了幾個特別的專欄:由高千惠執筆的「閱讀藝術方案」與「藝評講堂」,以及由陳宏星撰述的「藝術哲學」;這三個專欄,歷經四年共累計52篇[4],構成了雜誌的另一軸線,而其由「廣角」、「高視點」檢視所產製的藝術文本,更開闊了《藝術認證》的視野,也同樣都應納入 「高雄書寫」的文本脈絡中。
「文化」並非某種必然的本質,一個城市的文化是在連續不斷的文本產製過程中被逐漸建構起來的。《藝術認證》以敏銳的嗅覺,不斷觸動各式各樣的「高雄藝題」,檢視在地動向,梳理文本脈絡,其實肩負著建構「高雄視野」的重責大任。

 
[1] 此類議題有「南島當代藝術」、「生態藝術」、「雕塑復興運動?」、「高藝術的常民元素」、「青少年視覺文化」、「無限變化的『紙』空間」、「第三隻眼:從約翰.湯姆生看紀實影像」、「合而不流:Fluxus藝術」、「普普了沒?台灣當代藝術大眾氣息的混搭與轉譯」、「超越性別的女藝新勢力」、「從典藏出發─美術館的藝享世界」、「空間嬉遊紀」……等等。
[2] 「橋頭糖廠藝術村」的論述包括:〈此時此刻:2007藝術介入空間─橋仔頭糖廠經驗為例〉、〈橋仔頭糖廠的藝術札記〉、〈橋頭策展的社會實踐〉等。
[3] 「濕鹹打狗棒」專欄包括:〈南方還魂─《藝術認證》的前世今生〉、〈剛柔並濟、軟硬兼施─為高雄文化藝術定調的兩種思維〉、〈欲上青天攬明月─談「美術高雄」的視野與企圖〉、〈麻雀與鳳凰─從「高雄獎」幅射出的一點想像〉、〈高雄當代藝術的戰鬥力與均質化─從「Co6南方製藥廠」遠征台中談起〉、〈次文化與南方味─從《寶島曼波》展看「高雄藝術學」的成形〉〈麻雀與鳳凰─從「高雄獎」幅射出的一點想像〉、〈主流?伏流?政治不正確!!─談主流的其他,也隨想高美館書法系列展〉、〈藝術之光.光之高雄─話從替藝術史增色到為高雄點妝的「光」〉、〈島嶼之歌》所吟唱的曲調─對「畫海」的外在現象觀察與內在精神釐析〉、〈書藝到高雄!─為當代書法的「美術高雄」預先建構理論範疇〉等十篇,均屬具明確觀點的「在地觀察」。
[4] 高千惠的「閱讀藝術方案」13篇,「藝評講堂」16篇;陳宏星「藝術哲學」包含「藝術的定義」6篇,「藝術存在論」17篇。
 

《藝術認證》第17期人間藝術首頁

南島議題  高雄出發                        
自第七期(2006.7)《藝術認證》首次刊登「南島專文」:〈南島文化當代初探─初探南島當代藝術〉,此後,南島相關論述便不斷產出,總共138篇,成為貫穿雜誌編輯的主要篇章。[1]而「議題特賣場」的「搖滾!蒲伏!南島當代藝術」(第28期)、「台11線上的藝術風景」(第31期)及「城市的過客-全球化下的原住民當代藝術」(第53期)等,更屬「南島論述」的「專輯」。
2007年高美館舉辦大型的南島展覽:「南島當代藝術展」,首度聚集國內外南島當代藝術家於高雄,盛況空前。針對「南島當代藝術展」的相關論述,《藝術認證》連續兩期(16、17期)在「議題特賣場」專題刊登,共刊出包括國內外學者在內的17篇專文[2],南島議題熱賣,掀起國內外的南島熱潮。此後,高美館持續舉辦大規模的「南島藝術展」有:2009年的「搖滾!蒲伏!南島當代藝術」、2010年的「台11線上的藝術風景」以及2013年的「城市的過客-全球化下的原住民當代藝術」。每次「南島藝術展」《藝術認證》仍大篇幅刊登專文,[3]。「南島論述」過去偏屬人類學的範疇,高美館開啟了一扇寬闊的窗口把「南島」納入美術館的視野之內,使得高美館成了國內外「南島藝術」的重鎮,《藝術認證》也取得了「南島論述」的發言權。
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中的確存在著「原民議題」,但「南島議題」的提出已成功轉移 「原民議題」之「陳腔爛調」的刻板觀點,翻轉為反映歷史性與時代性複雜糾葛、且遠為深刻的「文化議題」。在「南島議題」視野的關照下,《藝術認證》也開始積極從事「台灣南島藝術」的田野書寫,並且累積了相當可貴的資料。王有邦的在「南島紀事」—「影像話魯凱」中,用影像記錄了魯凱人的生活容顏,「看見強韌的生命」;而「當代原住民藝術家系列」及「人物特寫」兩個專欄總共收集台灣南島藝術家45人。[4]
站在地圖上從高雄向南望去,南島就在眼前;駕著滑鼠進入google地球,拉高視點,整個南島便盡收眼底。南島並非遙不可及的海角天邊。台灣作為南島的北界,島上先民早在五、六千年前即在這片浩瀚的海洋上來來去去,書寫屬於南島的「奧德賽」。 「南島議題」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高美館有條件成為「南島論述」的重鎮;《藝術認證》開啟的南向視野,串連出一個寬闊的場域,正以高昂的企圖書寫「南島史詩」,擴張「高雄藝題」。

 
[1]「南島議題」分別歸屬在「南島文化 當代初探」、「藝術介入南島」、「南島紀事」、「當代原住民藝術家系列」、「人物特寫」等欄標下及「議題特賣場」中。其中出現在「南島文化 當代初探」欄標中的計30篇,其中曾媚珍15篇最多。另外,「南島紀事」16篇、「藝術介入南島」6篇、「人物特寫」48篇、「搖滾!蒲伏!南島當代藝術」9篇、「台11線上的藝術風景」7篇、「南島當代藝術」47篇。
[2]第16期「南島當代藝術」專題9篇專文的作者為:彼得.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柯素翠(Susan Cochrance)、凱倫.史蒂芬生(Karen Stevenson)、撤古流.巴瓦瓦隆、盧梅芬、江冠明、曾媚珍、黃瀞瑩;第17期8篇專文作者為:陳水財、黃志偉、潘小雪、拉黑子.達立夫、盧梅芬、李韻儀、達比烏蘭古勒勒、伊命等。參閱《藝術認證》第16期,pp.24-63及17期pp.38-71。
[3] 南島專文累計24篇。「搖滾!蒲伏!南島當代藝術」專文9篇,參閱《藝術認證》第28期,pp.26-65;「台11線上的藝術風景」專文7篇參閱《藝術認證》第31期,pp.34-67;「城市的過客-全球化下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專文8篇。參閱《藝術認證》第53期,pp.18-73。
[4] 兩個專欄主要撰稿人包:洪健元、黃瀞瑩、高子衿、洪威喆……等。

 
 
 

 

《藝術認證》第46期目擊現場頁面

《藝術認證》第34期人民美學檔案頁面

「高雄論述」正在進行
「文化建構」才能醞釀出充滿企圖與前瞻的偉大的城市。「高雄論述」正在進行,「高雄崛起」不會只是口號。
經營十年,《藝術認證》除了累積豐富的論述文本,也聚集了龐大的作者群;尤其是年輕一輩的作者更叫人耳目一新,將會是未來「高雄論述」的核心能量,頗值得期待。文字書寫及形象、影像、聲音、物件與各類活動等具表意機制的符號,都可被視為具有文化意義的文化文本;長期的經營,高美館文化活動的質量與日俱增,具備十足活力與充沛的文本產製能量。高美館效應不斷外溢,《藝術認證》的文本產製是高美館文化文本的擴張與延伸,也適時補足南部媒體環境的薄弱,凸顯其在「文化建構」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藝術認證》 第28期議題特賣 搖滾!潽伏!南島當代藝術 專題

藝術認證  第54期南島紀事頁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