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啟動.創造:南部美術展覽會的開拓與成長

2021/03/18 點閱數:1097

文​|連子儀

大公路畫室的人體模特兒習作,中坐者為著衣的女性模特兒。

南部美術展覽會從無到有的推展,需要的不只是對藝術的理想與熱情,現實層面亦需要人才積極投入。實務工作的繁複分工,以及實踐上的創意,這些藝術家們,不只在創作上交出了亮眼的成績,為了推展藝術各自展現的十八般武藝,亦讓人印象深刻。

只要是人的活動,就很難脫離社會生活。畫會的組成,藝術展覽會的推展,背後繁複的行政工作,包括收件、攝影、場地布置、開記者會與邀請社會名流出席等,都需要人才集結,各司其職,以進行組織分工。因此,藝術推展與社會交遊兩者間關係密切,亦有相輔相成的效力。從無到有,在民風保守,藝術環境與資源尚未成熟的時代,南部展啟動的契機,便來自於人才與社會條件的逐步醞釀與匯聚。劉啟祥和張啟華兩位留日結識的藝壇好友,戰後重聚,由張啟華邀請劉啟祥至高雄長住的契機,為高雄與南部美術發展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兩位好友性格互補,劉啟祥有著溫暖靜詳的導師形象,留日、留法,完整的藝術訓練與創作的實力,及其於藝壇備受肯定的地位,使其以一個美術教育家的角色,為高雄藝術教育注入了新生命,其亦鼓勵了南部地區對藝術懷抱熱情的畫家,投身創作的行列。張啟華則是一位有著藝術性格、熱辣海派,鍾愛繪畫,婚後卻必須放棄創作生涯,接掌家族事業的實業家。透過其社會地位所挾帶的豐富人脈與資源,成為藝術活動推展有力的後援,凝聚了當時南部菁英階級對藝術活動的關注,藝術家劉俊禎便曾提到:「那時候推動高雄美術,啟華先生豐富的地方人脈給予了許多幫助,父親當時也是因為啟華先生的關係,才與高雄地方人士比較熟悉,當時展覽多要主動邀請地方人士來參觀,並且要自己佈置會場。」(
[1]楊三郎或是李石樵、廖繼春、顏水龍、鄭世璠等藝術家到高雄辦展或是寫生,亦曾接受張啟華的招待。

兩位好友的相識相知,以及相輔相成,逐步凝聚人了南部藝術創作人才的群聚,積累的藝術能量,最終水到渠成的引出畫會活動的舉辦與南部展的誕生。1953年以劉啟祥為主持人成立「高雄美術研究會」。次年結合「台南美術研究會」及嘉義地區歷史悠久的「春萌畫會」、「青辰畫會」,
[2]進一步成立跨縣市的「台灣南部美術展覽會」(簡稱南部展)。回顧南部藝術教育推展,從環境深耕,一步步從無到有的啟動、創造,在荒蕪中拓展,終於開枝散葉的,培育出無數的藝術家,以及藝術教育與行政領域的人才。
 

 

圖1 由左至右,雪子、劉啟祥長子劉耿一、劉啟祥與張啟華。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圖2 1980年代前後,劉啟祥(右)與張啟華(左)於小坪頂的合照(圖片提供: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圖3   第一屆南部美展參展藝術家合影,第一排左起第三人為劉啟祥,第二排自左而右分別是:李春祥、張啟華、蒲添生、陳夏雨、郭雪湖、林玉山、劉清榮、陳雪山、林有涔、鄭獲義、劉欽麟。

私人畫室與藝術教育推展

 不同於現在相對成熟的藝術環境,戰後的台灣社會,除了生活務實、民風保守,亦缺乏專業的藝術學校。即便對藝術創作有興趣,一般市民其實並不容易找到入門的管道,而相較於北部早期藝術活動的推展,南部的環境、人才和資源更是不足。私人畫室於是成為推展藝術教育,培育藝術創作人才,以及藝術家交流畫藝、凝聚情感的重要媒介。當時高雄地區,除了戰後陳雪山成立的「雪山畫室」、詹浮雲1949年設立的「浮雲畫室」、稍晚的「敬恆畫室」、1955年張啟華的「大公路畫室」、1956年劉啟祥的「啟祥美術研究所Ⅰ」、1966年「啟祥美術研究所Ⅱ」,以及陳瑞福於1960年創立關懷兒童美術教育為主的「高雄兒童美育研究會」外,亦曾聽過藝術家提及林明興以教授西畫為主的「巴蘭畫室」等。[3]

 

1956年,啟祥美術研究所開班典禮。

1957年,啟祥美術研究所師生合影。

劉啟祥和留日、旅法所累積的深厚藝術涵養,及其於藝壇的地位與能見度,對高雄藝術教育與活動推展,無疑是深具號召力與貢獻的。其主持位於高雄新興區「啟祥美術研究所Ⅰ」,並在孔廟設分所,教學以石膏素描為主,並時常邀請藝術家楊三郎、李石樵、廖繼春和顏水龍擔任客座指導,讓學生有機會親炙藝壇前輩,從而在創作上能有進一步的看見和提升。此外,研究所亦提供全天候開放的場所,提供學生能夠方便練習繪畫的場所。[4]1966年與長子劉耿一在高雄前金區開設的「啟祥美術研究所Ⅱ」,除了教授素描外,也教水彩與油畫。張啟華位於鹽埕區大公路畫室,則是當時高雄地區,唯一提供人體習作機會的畫室,並至少延續十多年之久。[5]當時張啟華雇用人體模特兒,由於擔心警察取締外,常需要鄰友彼此守望與通報,帶著緊張的氛圍和張力。然而,當有人體習作的機會時,無論是在大公路畫室,或是瀨南街自宅,張啟華總是不吝提供南部美術協會會友們難得的習作機會,在民風保守的氛圍下,這樣的學習資源提供,無疑是彌足珍貴且具有貢獻的。 

 

裸體模特兒素描研究,此習作空間應是位於瀨南街。

學習資源稀缺加上民風保守,人體習作乃至於裸體畫的創作,早期時常引起社會的爭議並受到干預。1966年聯合報便曾登載「今後發現女人裸體供人攝影或繪畫者,一率取締」[6]的新聞。社會上藝術與色情的爭論,更是未曾停歇。在臺灣首位因為以裸體為題材的創作,遭到體制干預的藝術家是日籍藝術家鹽月桃甫,作品是〈夏〉,發生於1927年的官方沙龍展,也就是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此外台灣藝術家任瑞堯,1930年底在台展發表的〈水邊〉。藝術家李石樵,則分別在1936和1978年引發兩次事件爭議。當時,台灣第一位女性裸體模特兒林絲緞所引起的爭議,甚至被抬到議會殿堂──台灣省議會討論。[7]今日學院藝術教育,對於模特兒習作,早已習以為常,早期藝術家們,需要躲躲藏藏的壓力,在社會氛圍開放、自由的今日,現在的創作者,大概很難想像,當時學習資源的稀缺與難得。

專業展場缺乏與布展創意的激發

藝術教育資源不足外,1960年代以前,南部地區亦沒有專業的展場。隨著人才與條件逐漸匯聚,畫會與藝術活動開始萌芽發展,對於展覽空間的需求也愈加迫切。缺乏專業的展覽空間,南部展曾於高雄華南銀行、高雄百貨公司、三信合作社、台灣合會、高雄市台灣新聞報畫廊、高雄市議會中山室,以及高雄市大統百貨公司八樓等展覽場地進行展出。[8]這類型附屬於大型機構的場地,雖不是專業的藝術展覽空間,卻往往具有廣而空曠,且免費申請使用等優點。因此,當時辦展,藝術家們除了需要費心尋找合適的空間辦展外,場地布置亦考驗著他們的創意與執行力。每逢展覽會舉辦,致力於創作好作品外,當時的藝術家們,亦常需要肩負木工、展場規劃和設計的工作,從而練就了一身空間改造的本領與創意。這些改造空間的創意和趣事,亦成為南部美術推展過程中的珍貴記憶。

劉俊禎回憶道:「當時辦美術展覽的條件與現在不同,場地方面需要自己進行佈置,不管是做木工、看板,或是舖掛麻布、掛畫等,都需要會員親自動手進行佈置。大家通常是用三個桌子疊併起來,固定上我母親親自用裁縫車縫製好的麻布,然後再把畫掛上去的。當時用麻布來布置場地,效果很好,後來則改用比較軟質的布來取代。那個時候,畫作統一在詹浮雲的畫室收件,王五謝和吳振武則時常協助搬運畫作的工作,沉默少言,做事踏實。」[9]一切克難,但辦展熱情不減,是早期藝術參與者記憶深刻的事。

 

 

早期南部展由於缺乏專業展覽空間,藝術家需要親自動手進行場地布置。

設於「浮雲畫室」的南部展收件處。

一直到1961年6月20日,為了紀念南台灣第一大報《台灣新聞報》改制一週年,由新聞報記者林今開與劉啟祥一起籌設「新聞報文化服務中心」,南部地區才有了一個比較正式的展覽場地。第七屆和第十屆的南部展,都曾在此舉辦。詹浮雲坐落前金區中正路的「浮雲畫室」,由於鄰近《台灣新聞報》舊址,曾做為「南部美術協會」收件處。倪再沁記述道:

這個文化中心的服務項目包含了展覽(美術、攝影、書法、文化經濟展...)、集會(學術座談、音樂欣賞…)、觀光(協助國內外導遊及提供有關觀光的一切智識)等三大項,陸續推出的各項活動不僅範圍廣闊,也舉辦的有聲有色,當時南部藝術圈的要角幾乎都曾在此辦過展覽,除了因為場地理想之外(寬敞、有空調、採壓克力玻璃罩之照明設備等),畫家在此舉行展覽,還能享有新聞報義務性的宣傳,不僅讓畫家省下不少時間,更提高不少知名度。[10]

1981年前後,「文化服務中心」因為《台灣新聞報》欲擴充業務,而停止運作。過去此處除了提供專業展覽場地,促成畫展與藝文活動的舉辦,也成為當時藝壇好友們相互認識、交流的所在。

第七屆南部展於「新聞報服務中心」合影。

第十屆南部展亦是於「新聞報服務中心」展出,成員於新聞報前留影。

回首南部展的開拓與傳承

今日,除了台北藝術大學、台灣藝術大學,以及台南藝術大學三所藝術大學校外,由北到南的大專院校,亦多設有美術相關科系。此外,要在高雄要找到專業的藝術展覽空間,也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除了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外,還有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新思惟人文空間等,無論公立、私立,或是公私協力,對象是年輕的藝術新秀,或已屆成熟的藝術家,都能找到合適自身需求的展覽空間。藝術團體與組織紛起,為數眾多之外,也日益多元。
  回顧1953年成立的「南部展」,在當時社會與藝術條件都不成熟的環境下,憑藉眾人的理想與熱情,從無到有的開創,至今持續的運作已超過一甲子,從成立之初至1957年由高雄、台南、嘉義每年輪流舉辦,停辦三年後於1961年正式成立「台灣南部美術協會」(後簡稱南部美協),從公募制改為會員制,並辦理南部展,後又於第十四屆恢復公募徵件;1971年面臨會員出走,另外成立「高雄市美術協會」的分裂與挑戰;1997年正式向內政部立案,全名為「中華民國台灣南部美術協會」,「南部展」不只見證了高雄與南部美術發展的歷史,也是培育南部美術人才,貢獻不可抹滅,且歷史久遠的搖籃。

第1屆高美會會員展目錄

第4屆南部美術展目錄

第6屆南部美術館目錄

連子儀,南台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本文出自藝術認證88期《多元史觀特藏室的聯想》,2019年10月出版。

 




[1] 連子儀(2006.8.21)訪談藝術家劉俊禎。
[2] 過去,一般文獻資料看到的是「春萌畫會」、「春辰畫會」,黃冬富教授提出「春辰畫會」應是「青辰畫會」的誤植,在本文中採取黃冬富的看法。黃冬富,《五○年代高雄的南天一柱》(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8),頁81。
[3] 連子儀,〈高雄畫室風雲錄:戰後(1945〜1969)的發展〉,《藝術認證》(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頁42。
[4] 曾媚珍,〈劉啟祥與五○年代之後的高雄美術活動〉,《劉啟祥:空谷中的清音》(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4),頁31。
[5] 黃冬富,《五○年代高雄的南天一柱》(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8),頁62。
[6] 游淑婷,《裸體、藝術與社會》(台北:台北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2003),頁7。
[7] 有關藝術與色情的爭論,可參考廖新田,〈你所不知道的台灣美術史──台灣社會的藝術與色情論爭及其評析(1930~1990)〉,《台灣美術》,12(1),(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1999),頁35。
[8] 連子儀,〈空間與展覽:從分類談早期高雄美術展覽空間〉,《藝術認證》(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9),頁83。
[9] 連子儀(2008.12.3、12.16)訪談藝術家劉俊禎。

[10]倪再沁,《高雄現代美術誌》(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頁61。

本文所用照片出自《南部展:五零年代高雄的南天一柱》,感謝劉啟祥家屬、張啟華文化基金會與張金發家屬提供高美館之資料與照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