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俊銘[1] 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前言 李朝進先生(1940-)為二戰之後,在臺灣出生與成長的藝術家,以多樣的創作嶄露頭角,早年積極投入高雄藝術的本土化發展,成立畫會、高雄首家私人畫廊、創辦雜誌等,被尊為「高雄現代繪畫的先驅者」;1960年代創立銅焊畫,1980年代多用水彩畫描繪青山、古厝、太陽等主題的作品,1990年代頻頻以「軀體」作為畫作的主體(表顯出自己做為軀體,在現世之中尋覓安穩的住處,呼籲出對於生活的焦慮、存在的徬徨等藝術之觀感)。[2] 本文以李朝進先生的〈遲落的太陽〉為切入點,觀察作者如何於銅焊畫近乎抽象的想像空間中,回應當時代戒嚴體制的愴然,並建構出心中樂園─鄉土的藝術美學;並透過「鄉土藝術」概念的提出,思考以在地的自然、文物、土地、山水等作為主題的藝術創作:一方面是闡述鄉土之於藝術創作的應用,創作者以藝術創作轉化對家鄉的情感;另一方面,創作者也藉此而抒發出對於鄉土的認同,希冀建構在地的語彙,傳揚其內心對於家鄉的詮釋,刻劃對現世的批判。
李朝進|遲降的太陽|1965|60×40cm|銅焊、複合媒材/Mixed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