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20高雄獎得主李亦凡專訪 — 無時間的譫妄者

2021/04/01 點閱數:1551

文|陳湘汶

《important_message.mp4》展示於​《2020高雄獎》現場(攝影:經典攝影工作坊)

「對我來說網路是一個很真實的東西,很多時候透過網路與人交流,比現實中更為自在。」《important_message.mp4》是李亦凡2019年個展「混沌庇護所.zip」中的主要作品,這支影片大量使用了網路現成素材和廣泛流傳似是而非的新聞資訊,結合臉部3D動態捕捉掃描成的角色人稱所完成。李亦凡的創作一直以動畫為工具,在台灣的藝術家當中單純專注於此媒材者不多,其中也只多見與李亦凡相同世代的藝術家,想當然爾當這些創作者生長在各種資訊透過網路急速傳播、遊戲世界儼然是真實物理世界拷貝的時代,他們自然選擇以網路現象和動畫媒介來創作,不過在台灣仍然較少有機會看到此類的作品獲得關注。

李亦凡並不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家卻也嘗試了數種動畫創作在展場空間呈現的可能,2010年的《海邊散步》是一支逐格偶動畫,兩個黏土偶在小型劇幕裡百無聊賴地討論著關於性的問題,其中穿插著像是益智節目一樣的問答搭配罐頭音效,人的一生不斷在填選與作答,然而究竟存不存在正確解答也是縈繞心靈的不解之謎。2016年發表的《你不愛我了喔》是李亦凡在退伍之後的第一件創作,作品是以實物投影(光雕)的方式將投影機的畫面打向散落在地上的物件,而這些散落的物件則是一個身體支離破碎的瀕死之人,主角講述著許多不成篇章的無言亂語,段落之間穿插著軍歌,這些碎語來自李亦凡平時的雜記和日常觀察,某個層面上我認為這是他服役經驗裡反芻的關於愛、戰爭、愛國的感言。對於一個自小學習成績優異的人來說,寫出正確答案並非難事,然而困擾的是這些答案為何成為正解,而這個正確答案適用於所有情境與個案嗎?李亦凡的作品經常給人那些瑣碎不成句、看似亂無章法的拼裝,實際上是他要讓是非題成為每個人都能闡述觀點的申論題的努力。

「我很溫柔/ 我要用理解愛情的方式/ 去理解反恐戰爭」——李亦凡《你不愛我了喔》,2016

我們是否真的有可能以理解愛情的方式去理解反恐戰爭?愛與戰爭的力量都強大到足以攪亂世界的平衡,在人類史上以愛為名的戰爭,為自然、信仰、生命帶來無數次的磨難。從中世紀到今天,戰爭用不同面具深入各個社會的不同層面,尤其在網路全攬人類生活所有面向的此刻,或許可以說,我們已經麻木於這些難以數計的戰爭。保羅.維希留早在《欺矇的戰略》裡講到路上戰爭在無線電波普及之後將整個世界納入同一個總體戰略的版圖,而電視的出現則變成全景式的電訊監視,甚至是宇宙級的現象,他在批判科索沃戰爭期間美國透過電視媒體打造偽善的人道主義面具,不斷在談話節目中企圖為科索沃人民爭取人權的宣言,以極速高張的狀態透過電視節目將意識團結起來了,在鏡頭前搖旗吶喊的人道主義者取代了彌賽亞也打破宗教的藩籬。然而維希留認為這樣的媒體操作底下散播的是淺移默化的恐懼,對電視機另一側的觀眾注入科索沃人家破人亡的慘景,讓人不由自主地認為自己必須選擇「人道」的陣營才能避免踏上科索沃人的後路。

「如果分不清楚真實與虛假的病叫做思覺失調,那麼在網路訊息爆炸的年代,是否人人都換了思覺失調。」--李亦凡

1989年第一家商業網路供應商於美國上市,標誌著網路正式向大眾開放,人人皆可上網,每個個體都透過數位網路的方式被串連起來,高速媒介化的身體成為網路世代的主角。在網路上所有人共享大部分的資訊,而假訊息、文件解密、陰謀論等現象隨之萌芽。環繞著李亦凡《important_message.mp4》的主軸是網路或電視媒體上的陰謀論,他針對這件作品說到:「最早想做這支作品的動機是網路上的『腦控陰謀論』,這些腦控陰謀論者相信政府(或某個秘密組織)透過網路、無線電波影響他們的生活,讓他們腦袋中有別人的聲音,甚至自己的言行都被他人透過科技控制。西方一精神醫學的觀點來說這些人罹患『思覺失調』,分不清現實虛假。過往的思覺失調患者依據不同的文化脈絡會試圖合理化自己的病徵(中邪、著魔、天啟),但科技的發展讓他們的病徵找到了一個全球性的出口。矛盾的是他們一方面恐懼科技,一方面卻透過臉書、部落格等平台串聯,討論『腦控』的相關議題。」
在網路世界裡,人們追求透過各種技術研發,尋找最擬真的材質最寫實的比例來讓使用者順利地投射真實經驗至另一個虛擬空間,開發各項視聽穿戴裝置讓感官浸淫在由數位打造的視聽覺空間裡。然而隨之而來的是陰謀論者對這些科技控制的走向產生質疑,當我們連大腦都被控制的時候,那麼作為人的存在意義為何?而李亦凡近年來對精神疾病、用藥、陰謀論有很大的興趣,在資訊收集的過程中他對網路陰謀論的社團訊息運作相當著迷,這些訊息經過了內容農場的變造,似乎讓原本沒什麼的訊息變成巨大的怪物,而人們便繼續活在這個自己創造出來的怪物陰影之下。

《important_message.mp4》影片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不要相信早餐店的新聞/不要跟政府玩牌」--李亦凡《wall》,2019

《important_message.mp4》從幾年前網路熱烈討論的「殭屍蝸牛」開始,殭屍蝸牛指的是被雙盤吸蟲寄生,頭頂的觸角因而會因彩色的孵化囊像是毛蟲一樣蠕動,成為小鳥的獵物,而被鳥啄食之後的寄生蟲會再隨著排泄物排出,又被蝸牛吃進肚子裡孵化再度變成彩色孵化囊。蝸牛的身體因為寄生蟲入侵而失控,做出違背自身生物邏輯的舉動就像是服用毒品者所產生的失控、幻覺和暴力傾向,大腦已經失能的殭屍一般。影片從殭屍蝸牛、因吸食強力毒品而大腦失能的殭屍浴鹽連結到全球流行的殭屍/活死人題材,活死人在娛樂產業中佔有相當大的市場,從影集、電影開展出大量系列週邊,這彰顯著人們對一種將身體交付與某種未知的操控的想望,同時也是對社會壓力的遁逃。
將身體交付他人主控,是透過壓抑已達更高滿足的慾望。慾望控制和愛,介入了戰爭,在《important_message.mp4》中描述到謠傳在越戰期間美國阿兵哥曾經使用合成春藥來對付越南女戰俘,藥效期間女戰俘會情緒不穩慾望高漲,美軍則利用這點獲取他們想要的越方情報。戰爭是最大的新聞農場,因為電視廣播和網路的發展,讓我們可以親近多數的戰爭,然而這些既真實又虛擬的戰爭現場,反而有時像是戰爭電玩一樣既近又遠。
人的大腦真的能被外部控制嗎?這個問題貫穿《important_message.mp4》這件作品每個章節的編寫,在我們沉浸於這件大量聲光作品同時,大量擷取自內容農場和藝術家自己撰寫的內容有哪些屬真哪些為假?我們是否已經被它的聲光效果所洗腦?
除了腳本之外,李亦凡影像的生產方式與過往有所不同。過往大多以手繪和實物投影的方式製作,而《important_message.mp4》使用大量的現成素材和臉部動態捕捉。其中最大的差異是「時間」,不管以什麼方式製作動畫都相當耗時,數秒手繪影像需千百幀影格串連起來,偶動畫要依照動態逐一調整角色骨架、3D動畫則耗時搭建角色和模型材質等等,當選用動畫為工具同時又想呈現更加直覺性的資訊爆炸狀態,因此在這件作品以頭部動態捕捉作為主要的創作工程,輔以巨量圖像資料庫挑戰更迅速的影像製成。在這個層面上,李亦凡的影像創作與動畫背後的時間感所反映的創作者個人意識累積相當不同,他的作品確實地反映了網路世代藝術家的樣貌,當浸淫在大量的網路社群平台、新聞農場、電玩手遊等影像速食者,成為影像藝術的創作者時,網路雲端比起工作室裡物理性的材料更真實許多。



本文出自藝術認證91期《高雄獎,你變了嗎?—2020 高雄獎》,2020年4月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