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86 迸發的內在張力 張錦郎〈富裕〉

專文導賞/陳秀薇 (高美館典藏部主任)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2期(2005年06月)

 

 

張錦郎(1964-),富裕,雕塑,銅,58 × 35 × 53cm,1997,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Chang Chin-Lang, Abundance, Bronze, Collection of KMFA

 

 

非關「理想美」的造型表現

 
圓如鼓的造型,重如鐘的量體,弧狀拱起的輪廓線條如山巒般起伏,讓人一眼就清楚地分辨出,這不是一件意圖塑造人們心目中「理想美」的作品。「人體」的表現,數千年以來一直是藝術的重要題材,尤其在雕塑上,無論是肌肉結實、體態強健、生氣蓬勃的男體;或是比例完美、線條優雅、質地溫潤的女體,總能將「力」與「美」發揮到極至。
 
反觀之,肥胖臃腫的女體在藝術史上並不多見,如此爆張失控的形體,沉重的負荷感,已超乎人們觀念中的可接受的「豐腴」尺度,與「美」的視覺感受背道而馳。很顯然的,繪肥胖臃腫女體之藝術家想表現的,是另一種審美之外的意圖。
 
內在的張力
 
熟透的果實,由內部逐漸醞釀成一股向外擴張的力量,直到外皮繃裂,內餡外露。〈富裕〉這件作品,讓人聯想到上述的情景。
 
張錦郎從事教職多年,有著雕塑者對於各種體態描摩的高度興趣與敏感度。平時身邊接觸最多的便是形形色色的學生,高矮胖瘦互異,常能化身為創作的適當素材。其中有一位學生體型異常碩大,整個身材的比例因此與一般人有所不同,引發了張錦郎塑造此類人像的想法。為求真實,還常利用教學之餘特別觀察其動靜態與手腳等細節,用於完成了第一件肥胖人體的作品;數年後,當他想以肥胖的人體來諷刺當時的社會時,便依著前次的經驗,再參考一些相關圖片,試圖抓住那股由體內向外迸發的張力。

意外的特殊效果

只可惜當張錦郎依常例先作完小模型,再放大陶土泥塑後,但預期的張力並無法表現出來;這讓他非常沮喪,便將作品擱置一旁。
 
幾個月後,當他無意中又看到該件作品竟因乾燥而產生裂縫,霎時不禁內心狂喜,彷如天助般,賜予作品特殊的力量。於是他透過發泡劑來更誇張其效果,進行細節的修飾處理,之後交付翻模廠完成成品。經由這次的經驗,張錦郎日後更喜於嘗試其它方法來作出更多類似的效果,於作品乾後再加上薄薄一層濕土使它自然龜裂。
 
藝術創作的樂趣,莫過於這些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因素之存在,不下於科學家有新發現之欣喜若狂呢。
 
病態社會的嘲諷
 
肥胖原本並非罪惡,但張錦郎意圖以膨脹到四分五裂的人體,來作為一種「病態」的象徵,諷刺當時堪稱異常的社會現象。
 
「當時的我,常常驚訝於身邊聽到的一些奇怪消息,許多原本有抱負、有固定工作的人竟毫不猶豫地辭掉工作,瘋狂投入股市。我強烈地感覺到,這個社會病了!」這讓剛退伍不久,正滿懷理想、蓄勢待發之際,卻碰上股市狂飆時期的他,內心產生很大的衝擊。
 
作品雖標示為〈富裕〉,但事實上反諷了一種以金錢堆積出來的表象,有打腫臉充胖子的意味;堆積在人體內的是各種疾病的因子,將在日後一一浮現。當時的股市狂飆,投機之風高漲,瘋狂追求物質慾望的後果,恐將是一場巨大的幻影災難。
 
人們忘記生命本質,活在當下的快樂,是作者想要提醒大眾的警示之鐘;對於一貫樂觀執著的藝術家本人,很顯然地,此作也彰顯了他個人所秉持的人生觀。

下圖:張錦郎工作室中的素描以及同一主題的其它作品。(攝影:陳秀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