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14 絲絲入骨 吳孟璋〈信物〉


專文導賞/林佳禾,前高雄市立美術館研究組助理編輯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1期(2005年04月)

〈信物〉傳達了強烈的生命訊息與生活經驗裡情感的釋放,並呈現出強而有力的藝術形式表現。

心靈的觸動

一九九九年間,吳孟璋經常到高雄醫學院癌症病房探望、照料好友,直到隔年離開人間為止。這期間,他深深感受到好友對抗病魔的勇氣和希望,及家人細心照料所付出的愛,也看到鄰近病床因死神召喚而不時更換的主人,及他們悲傷、絕望的情緒。
  
病房成為人性希望、悲傷、勇氣、絕望…的競技場。受此衝擊,除了刻苦銘心的傷痛,「生命」、「無常」、「死亡」、「死後未知的世界」等,也常縈繞在吳孟璋的思緒裡,成為觸動這幾年一系列探討「死亡」、「身體」等課題的創作。
 
這些作品也成為他和造物者通訊的媒介物,〈信物〉即其中一件。

生命的符碼

為了便於觀察和深化對骨頭本質的認識,吳孟璋收集了雞、鴨、鳥、羊、狗等之部分骨骸放置於工作室,並以石膏、大理石不斷的揣摩、製作骨頭模型,藉此功課,逐漸的深化對骨頭質地、造型、線條之表現。隨著情緒之轉變,也常以平面速寫的方式,探索雕塑的空間思維與層次表現,並藉此來刺激自己對造型的想像力與掌握力。
  
他認為石材本身的特質有一種強烈的語彙,不單純只是造型,這種特質,是一種跟人有關係的某種特質。所以在雕鑿之前,他總會先端詳石材,並以經驗累積的直覺把石材擬人化,覺得它像人的皮、骨頭、或身體的一部分,再貫注心力,雕鑿出具體的形象,及所欲賦予的精神意涵。

吳孟璋工作室一隅所擺置隻動物骨骸。(攝影:林佳禾)

 

吳孟璋體悟人類死亡後,有形的軀體終將只剩骨骸,因此,「骨頭」便成為他創作時重要的符號、代碼。一般人雖視骨頭為驚悚之物,但在他眼裡,它卻蘊涵著質樸、潔淨、柔和,及多層次空間變化的線條與三度空間美感。它雖是死亡的象徵,卻也代表著生命的存在、延續,且隨著時光流轉,逐漸產生微妙的質地變化。

為了便於觀察和深化對骨頭本質的認識,吳孟璋收集了雞、鴨、鳥、羊、狗等之部分骨骸放置於工作室,並以石膏、大理石不斷的揣摩、製作骨頭模型,藉此功課,逐漸的深化對骨頭質地、造型、線條之表現。

隨著情緒之轉變,也常以平面速寫的方式,探索雕塑的空間思維與層次表現,並藉此來刺激自己對造型的想像力與掌握力。

他認為石材本身的特質有一種強烈的語彙,不單純只是造型,這種特質,是一種跟人有關係的某種特質。所以在雕鑿之前,他總會先端詳石材,並以經驗累積的直覺把石材擬人化,覺得它像人的皮、骨頭、或身體的一部分,再貫注心力,雕鑿出具體的形象,及所欲賦予的精神意涵。

 

 

吳孟璋|信物|大理石|160 × 125 × 30cm|1999|高雄市立美術館典

Wu Meng-chang|A Token of Promise|Marble|Collection of KMFA

 

 

 

 

形式與內容兼具的表現

〈信物〉以大理石為材,雕出三支寫實、細緻的骨頭,放置於一片象徵崩解、殘破的肉塊上,結構出震懾人心又具優雅美感的畫面與情境,而此肉塊的形式表現靈感來自於無意間觀察到燃燒中的冥紙金箔,這似乎闡述、剖析出作者體悟到的「死亡」現象及精神面貌。

此件骨頭雕鑿得維妙維肖,表面光滑潔淨,斷裂面之粗糙質地尤如骨髓;線條柔暢,轉折分明,鋪陳出輕鬆愉快的節奏;當手輕撫骨面,順其型態游移時,可真實的感受骨質沁入心窩。

肉塊側邊自然崩裂的斷面所形成的粗糙質地,和光滑的正面構成烈對比;承負骨頭的三道凹陷連結成起伏波線,增進律動節奏,也意味肉質與骨頭的緊密結合;它的厚度與光滑面更使肉塊的抽象意念具體實踐,其不僅為具實物件的象徵,亦可視為雕塑另一形式的臺座或承載體。而塊狀展現的視覺力量,更與骨頭譜出剛柔並濟的樂章,刻苦而銘心。
  
材質的色澤,烘托出潔淨的生命意涵。其表現手法融合了具象與抽象、寫實與寫意,呈現細膩、深沉的美感,且兼具形式與內容,備受讚賞,而獲第十七屆高雄市美術展覽會高雄獎之最高殊榮。

生命的出口與情感的釋放

吳孟璋在其周圍有情生命的死亡裡(例如與他為伴、為他看家的狗;相知相惜的好友),領悟到生命的無情和無常,雖曾因此產生對死亡的恐懼,但卻也從此獲致創作的泉源,並從創作中不斷的與自己和造物者對話,逐漸的釋放情感,揮別恐懼的陰霾,呈現深沉美感的有情生命。〈信物〉也成為其探尋生命精神面貌的系列創作中精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