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希望透過蔡水林作品探討其創作中的家庭元素,並連帶研究其表現中的家庭變形和自我轉化。討論其創作《佛爺與鐵金剛》系列中的家庭性真理轉換與變形,為的是梳理蔡水林創作中的家庭性真理意涵。
這系列作品的家庭形象與情感的嵌入,與表達在其創作生命中是特殊的,此特殊性在於採用多層次與多重的形象,與概念內藏於人物造型和畫面結構,並透露出其創作時之家庭現實難題。
同時,我們也可以在此系列中看到精神分析中關於父親位置和結構的焦慮,這與其一直以來的〈母子像〉的創作思維拉開距離,卻也從母親結構轉換到了父親結構的部分;然而,這個系列的表現與其過往和未來的創作為平行時空,獨立而局限於某個時空狀態,創作時段上則到父親過世為止(1994)。
家,不僅作為所有人的庇護所和生長所在,亦是所有人得以安居的實質和象徵所在。當代哲學從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語言作為存有的安宅/家」和巴修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的幸福與做夢的棲息地/家屋談起,回溯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在《法哲學原理》所指出的:家是倫理實體的展現,家是主觀意識和共同體的開始階段。
康德從沒有離開家;從普通人到哲學家,從「前批判時期」到「批判哲學」的完成,康德都在柯尼斯堡;在家裡思考和死去。蔡水林(1932-2015)的生命歷程也大多如此。創作和思考,除了在高雄梓官出生外,生命的記憶和生活的大多數時間都在屏東南州。逝世之後,他的故居還改造為藝術空間,成為他作品和精神的永久棲息地。因此,這個以家為主要的藝術創作也或多或少地成為其創作的泉源和理念性的一部分。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開頭所提的三種變形,或許正說明了人類精神發展的某種縮影,而作為哲學家或藝術家的生命,也或許可以如此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