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高美館所典藏的藝術家張新丕的兩件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這兩件作品分別為︰〈金招蕊〉(Banana Blossom, 1992)與〈望海〉(Looking at the Sea, 1994)。以這兩件作品為討論與分析核心,試圖從中進一步理解張新丕的創作主題與方式,及其美學的思考與問題意識。
張新丕的藝術生涯從很早便極為活躍,在十八歲之際便已在台南的「美國新聞處」舉辦過個展,後來於1981到1987年留學法國,接觸當時西方當代藝術的洗禮,更參與歐洲藝術團體與活動,舉辦過多次個展與聯展,並曾為奧地利藝術團體「分離派」成員。回國後,更積極參與國內藝術活動,當時剛好遇上台灣政治、經濟、街頭運動與社會變動極為激烈的90年代,天性甚為敏銳的張新丕顯然不僅切身經歷,而且轉化、蛻變為藝術上的表現,然而不變的是,他一直保有藝術的敏銳度與創造力,直到今天。
本文討論的兩件作品,儘管在藝術家長期的創作過程中,僅為極微量的選件,但是從中亦可讀出張新丕內在的創作意識與存在關懷,希冀透過本文的討論來思考一些線索,由此連結藝術家的其他作品與藝術活動,以便能夠更完整地理解一位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同時也希望藉此推展社會大眾對他的興趣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