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26 我們多麼需要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張湛的「自然風景」系列

歡迎點閱

語音導賞/單煒明
澳洲University of Wollongong藝術創作博士
嶺東科技大學 副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金鐘獎藝術文化最佳主持人
 

專文導賞/林麗真,前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組助理編輯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54期(2014年02月)

張湛|城市中美好的自然風景| 動態數位影像|2'20”(裝置空間260×150 cm)|2013-2014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Chang Chan|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 in the City|Animated digital image|Collection of KMFA

 

當今的藝術家已不滿足於單項類別的藝術創作。處於電腦科技發達的創作環境,年輕藝術家普遍熟悉並精練科技的運用,藝術創作的形式也不會有不夠當代或不夠前衛的問題。

頗受肯定的當代藝術作品,創作類型與潮流或許是受學校指導教授影響,也或許是藝術家自己突破創作瓶頸,讓具體大膽的創作性格突圍而出之特殊表現;不論是張狂爆發或收斂鋪陳,作品的經營過程雖然只是個創作手法,但運用科技從事藝術創作的形式,已是一種趨勢,他們的創作風格,也漸漸形塑了當代藝術發展的品味與樣貌。其中以物件(平面、立體或裝置作品)及動畫或影音作品的結合,可說是一種藝術生態的時代性產物。

張湛〈風景寫生〉乙作以媒材來看,粉彩與鉛筆素描紙本結合單頻道錄影創作,〈自然再自然〉是一組鮮明超亮麗攝影相紙作品,《城市中美好的自然風景》則是以科技技術呈現的動態數位影音作品。筆者認為這三件系列作品雖然是各可成件但有著密切的關聯性,本文將以「自然風景」系列進行探析。
 
一九八八年生於台北的張湛,二〇一五年以《城市中美好的自然風景》作品榮獲高雄獎,當年,此件作品同時獲得文化部主辦的藝術銀行典藏。得獎時,張湛仍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就讀,在題材與媒材上都有極大的創作空間。

二〇一三年他以苦行僧身體力行的方式,上街道以速寫的繪畫行動展開類似田野調查的創作計畫,因荒謬[1]的模擬行為,變電箱上荒謬的風景畫躍然紙上。接著,最精采、最獨特的是張湛創造了動態影音數位影像的繪畫語言;而最感人的是透過觀察與對照的攝影作品,放置盆栽-自我修復的過程中總結和累積,就如張湛的創作自述:「為了在城市裡享受舒適的氣氛,我們在街上放置許多盆栽,搭配變電箱上的風景畫,打造一個美好的城市自然景觀。那兩個自然彷彿有個自給自足與對話的世界,不斷地自然再自然,去提醒我們多麼需要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1]張湛﹝風景寫生﹞創作自述:變電箱上被繪製成有如大自然美好般的風景畫,透過風景寫生式的速寫,真實的親眼面對,親身體驗,以荒謬去點出荒謬,城市裡就能欣賞到豐富且美好的自然風景。

張湛|風景寫生|粉彩紙本、鉛筆素描紙本、單頻道錄像、數位相框|裝置空間290×200 cm、錄像9'25” |2013-2014|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Chang Chan|Landscape Sketches|Pastel and pencil on paper, single-channel video|Collection of KMFA

 

 

 

二〇一四年張湛完成的系列作品:〈風景寫生〉、《城市中美好的自然風景》、〈自然再自然〉,看似拙劣陳述假風景,實則精心設計了速寫、攝影與動畫等三項媒材的藝術表現。這個系列作品,視覺上一直都沒離開變電箱上的風景畫,就如聽到張湛一直在告訴你:「變電箱就在你身邊、變電箱的風景畫說有多……就有多……!」真是難為了堂堂藝術家的繪畫功力,委屈模擬複製這麼粗糙、這麼沒有美感可言的「風景畫」。

不過,作品展示出來的震撼力說明了張湛的苦心經營是成功的,站在這個張湛創造的空間,帶給我們的臨場效果就如同走了一趟街道又回到了記憶!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常見一些強迫被你看見的造型與標誌,而且是人為的設施,舉凡紅綠燈、斑馬線、電線桿、路面、變電箱……,總是在一個不成文的標準及規定下,讓人們穿梭的公眾環境空間僅剩下設施的物件,實際上,我們心中所嚮往的「自然」已經消失。

 

張湛|自然再自然|超亮麗相紙|裝置空間213×133 cm(相紙輸出46.5×30.5 cm×15件) |2013-2014|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Chang Chan|Nature, More Nature|Premium glossy photo paper and acid-free mounting|Collection of KMFA

你要看也好,不看也好,這些已成標誌性的東西,無形中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久而久之,沉澱在我們的視覺印象,已烙印成大家腦海中無法切割的記憶,從而成為一種大眾容易辨識的圖像了!

所幸,張湛利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轉譯手法,描繪出「被繪製的風景」,繼而將之重組成另一種動畫圖像,例如《城市中美好的自然風景》構築拼貼的假城市風景,讓變電箱上的山水畫出現了流動的瀑布、飛舞的彩蝶、振翅而飛的蘆雁……,以及快速行進著經過的都市汽車、摩托車,偶爾有斑馬公共汽車、一〇一忠犬巴士停靠在變電箱山水畫面前,完全遮住不會動的變電箱,這是我們在街頭常看見這遊覽車或公車靠站景象,搭配在鳥蟲鳴聲的配樂下,又虛幻又逼真。

張湛以幽默的語調,刻意讓蝴蝶飛舞…,是想像森林裡的動物相繼走出都市叢林?[1]還是擬仿出荒誕的世外桃源?張湛《城市中美好的自然風景》的創作理念寫著:「在政府的城市美化政策下,利用城市裡的剩餘物,進行一種破壞自然後的補償,注意與忽略之間的裂縫存在著城市中美好的風景,我們所欣賞或漠視的,究竟是一個人造自然,還是人心偽善。」不論是提出反美學的挑臖,還是藝術家受夠了這種環境缺乏美感品味而提出諷刺[2],最終目的在告訴我們多麼需要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自然再自然〉作品中的盆栽或許給市民先許一個美好吧!

 張湛以敏感的藝術家特質,深入涉獵公共性議題的創作,不只是因為「嗅」得公共性,更重要的是因為創作概念清楚、風格明確又辦識度高,來年藝術史研究者一看便知作品出自張湛之手。在公開作品的意義層面來看得獎,即獲得公部門的認可,也讓張湛耗時兩年的「自然風景」系列作品得以正當性的在美術館發表。因此,張湛藉此獲得鏗鏘有力地公開提出文化議題的機會,也讓我們的美感視覺神經不再麻痺。實際上,那些一直存在生活裡的所謂美化視覺圖像,也應該可以成為公民美學的養分。再繼續的失望之後,總是會出現一幅讓人感到較為滿意的風景。


[1]陳永賢,〈景觀中的風景顯影〉,《2015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頁32。
[2]黃文勇,〈一個城市可以貧窮,但不能缺乏美感與品味〉,《2015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頁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