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49 雕鑿歷史的悲歌 陳正雄〈望鄉〉

歡迎點閱

語音導賞/單煒明
澳洲University of Wollongong藝術創作博士
嶺東科技大學 副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金鐘獎藝術文化最佳主持人

專文導賞/林佳禾,前高雄市立美術館研究組助理編輯(2005)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3期(2005年08月)

老兵過去的處境猶如秋天的落葉,掉入水裡隨波逐流……

老兵因緣

在木雕藝術家陳正雄的生命歷程中,與老兵有極深的因緣;從小居住在安平漁村,生活窮困,安平古堡旁即有空軍搭建之營舍,他常獲營中老兵恩惠,施予大鍋飯的鍋巴。
 
其大姊夫為山東人,十餘歲時即被捉去充當青年軍,進而隨軍來台,在安平聯勤橡膠廠服役;後來與陳正雄姊姊相戀、結婚,並對其家人極為照顧。一九八七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一年後大姐夫正準備返鄉時,卻發現罹患淋巴腺癌,不久即過世,最後是由陳正雄的姊姊,帶著兩個兒子代替其姊夫回鄉,完成他回老家的心願;這件事讓陳正雄唏噓不已、難過萬千。
 
某次,在香港啟德機場陳正雄遇見了一群等待返鄉的老榮民。有的提著行李,有的顯露無助的心緒,有的神情恍惚若有所思,有的似為無法辦妥手續而緊張。在他們臉上交織的不是純粹的喜悅,反而是更多的茫然與思緒,來自戰亂的顛沛流離,與時光的流轉,闊別四十年的悲歡離合的錯綜交織。
 
因著這些生命的因緣,陳正雄極能體會老兵返鄉的心境,這個情景也觸發了他為老兵造像的悸動,當時他便以速寫簿留下紀錄;這些紀錄,成為他生活觀察及日後創作此系列作品時,幫助回憶的重要材料。

陳正雄  |望鄉|台灣牛樟| 128 × 48 × 42cm | 1992   

Chen Cheng-hsiung|Looking for a Way to the Homeland|Taiwan camphor wood

歷史悲劇衍化撼動人心的創作

陳正雄感受到這些老兵過去的處境,猶如秋天的落葉在水中隨波逐流,實在是時代悲劇。他認為創作題材應選擇與時代背景有關者,才能感動人心,而老兵返鄉的故事在他的生命中有著切身的關係,自然容易投入感情,也容易掌握對象的精神面貌,所以選擇以此為其創作抒發的題材。
 
〈望鄉〉以寫實手法,雕鑿出三位老榮民「近鄉情怯」的心境;他們以立姿併列,彷若紀念碑的方式呈現。位於左側的榮民,眼睛微閉,目視下方,抿唇,雙手彎曲交疊,持著厚外套置於腹前,行李斜放於腳前地上,面露憂鬱的神情。
 
位於中間的榮民,頭戴鴨舌帽,雙眼下垂、瞇眼,目視前方,嘴角緊閉,雙唇微開,呈現茫然貌;雙手下垂併置,緊緊提握行李置於腿前,行李上橫置一把傘,彷彿引頸企盼。位於右側的榮民,左腳置前、膝蓋彎曲、踮腳,右腳置後,略呈三七步;右手刁煙置於嘴中,左手扶著行李的底部靠於腹部;皺額、蹙眉,眼角下垂,目視左前方,呈現憂愁、焦慮狀。
 
他們消瘦的軀體與臉龐、臉上皺痕、深垂的眼袋、光禿的髮際、駝背的身影等,顯露出歲月的刻痕;五官與肌肉變化刻劃精微,餘略具寫意而結構、紋理清晰。陳正雄精雕與寫意的對比相互烘托,突顯出主題意識,五官與肢體的形貌強化了人物心境。
 
修長的比例也突顯出如紀念碑式的莊嚴,予人淒美意象。衣紋的虛實變化及襯衫、背心、外套、領帶、長褲等多層服飾的細膩表現,豐富了物象的空間層次;厚實的衣著特徵反映寒冷的季節意象,也象徵了榮民晚年的心情寫照。這件作品真實而細膩的表現,每每吸引了觀者細細品味、讚嘆不已,猶如遇見生活中熟識的老伯伯,增添了一份親切感。

生活中的深刻體驗

陳正雄見啟德機場裡老榮民「失落」的身影,也憶起自己小時候到北港學藝三年四個月的期間,久未見家人,回到家中時反生「近鄉情怯」的情景;〈望鄉〉具體而微地呈現了人間心境,亦訴盡悲歡離合的人生情態。
 
作者平日即愛刻劃老人,除了在生活中取材外,對老兵的臉龐及神韻,從小即有深刻的觀察與感受,有時創作時會照鏡子來揣摩雕刻的人物動態,或以觸摸自身的骨骼,來增進對人體結構之瞭解。
 
在這樣的基礎下讓〈望鄉〉對人體結構、神態的掌握均極為精確。陳正雄的創作深入了生活體驗渾然天成,將這段歷史的悲歌,就此化為藝術的永恆。
 
註:此文撰述參考2005.1.4筆者於陳正雄先生工作室之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