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39 奇幻之旅 劉國松〈佛光圖〉

專文導賞/林佳禾,前高雄市立美術館研究組助理編輯(2016)

原文刊載於《藥學雜誌》第三十二卷第三期第一二八冊(2016年09月)

劉國松 |佛光圖|水墨設色、紙本| 46.8 × 185.5cm | 1973 

Liu Kuo-sung|Buddhist Nimbus|Ink and color on paper

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美國太空船阿波羅十一號,由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和巴茲‧奧爾德林駕駛,成功登陸月球,開啟人類的太空時代,透過電視轉播,振奮人心。台灣「五月畫會」健將、現代繪畫運動重要推手之一劉國松,受此壯舉啟發,創作了一系列著名的「太空畫」,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的〈佛光圖〉即為其中重要代表作之一。

劉國松出生安徽,祖藉山東青州,從小喜愛文學和繪畫。十四歲讀初二時,每天放學途中,總跑到裱畫店看牆上裱褙的水墨畫,久而久之,老闆好奇地詢問他後,給了他一些裱褙裁剩的紙與舊毛筆,並在老闆熱心的鼓勵與指導下,瘋狂地畫起傳統中國畫。
 
劉國松因父親在抗日戰爭中陣亡,而得以就讀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一九四九年隨學校撤退台北後,分發到師大附中就讀。他一心想做畫家,同時又得導師鼓勵,高中畢業考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從此正式走上了藝術的道路。
 
大四時與班上的三位同學一起參加全省美展落選,因此舉行了「四人聯合畫展」,並在廖繼春教授的鼓勵下,於一九五六年畢業後成立了「五月畫會」,發起現代繪畫運動,以求新、求變的精神為台灣畫壇注入活力,以不同媒材模擬水墨的趣味,進行水墨繪畫現代化的實驗。
 
劉國松打破既有的水墨觀念,認為畫家與科學家一樣,要不停的實驗創造。其從媒材開始實驗水墨的不同可能性,更為了達成理想效果,研究造紙材料,借助燈籠紙材,於一九六三年製造了被稱為「劉國松紙」的粗纖棉紙。
 
他也對筆法進行實驗,以部隊用來清理槍管的砲刷子製作筆墨的書寫效果,後又開創了在紙張上墨後,撕去部分的紙筋(棉紙上的粗纖維),留下如飛白效果的白線,稱之為「抽筋剝皮皴」。其於一九七六年發表〈談繪畫的技巧〉一文中 ,提出了「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等主張,反對受傳統筆墨技法的拘束,認為繪畫創作不能只限於用毛筆、中鋒線條作畫。 其云:
 
我們這一代的中國畫家,如欲將中國繪畫從這一牛角尖或臨摹的惡習中解救出來,就必須來一次經天動地的革命,革誰的命?就是革「中鋒」的筆,革「筆」的命!......中鋒不過是用「筆」技法中的一種,而「筆」又是許多表現工具中的一種,......我們作為一個藝術的創作者,不但有不用中鋒的權利,而且還有不用筆的自由。[1]
 
劉國松的「太空畫」系列作品中,即運用空氣壓縮機、噴槍、壓克力顏料等作畫,一反傳統水墨繪畫使用之工具與媒材技法,形成強烈對比。此系列的創作,除了受人類成功登陸月球的啟發,也與劉國松長期投入媒材工具使用的思惟,以及關心東西文化的聯繫有著密切的關係。
 
〈佛光圖〉顯著的結合「抽筋剝皮皴」與上述工具、媒材技法,歌頌人類登陸月球這大時代的成就,又因對佛教與禪宗的鑽研,發現此二者追求本質的特性與藝術極相似,因此,試圖將廣大遼闊的宇宙太空,與無內無外一切皆空的境界相結合,在其作品中呈現出來,像似從地球觀賞月球,又似從太空回眸地球。
 
畫面鮮豔、紅綠寒暖對比的壓克力顏料色調,及以噴槍噴塗的平滑肌理、層次,迥異於傳統水墨質性,呈顯「現代的」視覺感觀,建立鮮明的個人風格。而「抽筋剝皮皴」靈動的白色線條肌理融合律動的墨塊,又宛如大筆寫意般的水墨韻緻;其畫面構成,創作出浪漫幻想的心靈空間與宇宙空間,予人彷彿身處太空之境,在浩瀚宇宙運行的流動中日月爭輝,既奇幻又真實,光芒耀眼而深植人心。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劉國松」。https://zh.wikipedia.org/wiki/ %E5%8A%89%E5%9C%8B%E6%9D%BE。瀏覽日期:2016.9.4。
2.林伯欣〈還原劉國松,還原水墨實驗的科學精神─從問題情境的角度看劉國松的現代水墨〉,《水墨正典 劉國松作品集》,桃園: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二○○○年一月,頁9-15。
3.高雄市立美術館數位典藏查詢系統 http://collection.kmfa.gov.tw/kmfa/search.asp?kind=1&kind2=artsdetail.asp?prestype=quer@code=ALL@orderstr=no@rele=AND@tagB=劉國松@range=1,瀏覽日期:2016.9.2。


[1] 《星島日報》,197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