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01 心靈風景的謳歌者 探討劉清榮的創作

歡迎點閱

影片導賞/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藝評家
 

專文導賞/魏瑛慧,獨立策展人、前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組長 (2019)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85期(2019年04月)

從台灣的歷史來看,早期的美術發展,是一波波外來政治勢力下所主導的價值取向與意識型態,從地理型態來看,四面環海的島嶼型態,使得台灣命定易於輸入外來文化,因此台灣美術的發展,同時也展現了與外來文化千絲萬縷的牽繫,台灣近代美術發展風格的奠基始於日治時期,日本擁抱西方文化的同時,作為殖民地的台灣,也同步開啟台灣的學校體系中美術教育訓驗以及留學的渠道。但是任何一種文化的吸收不是全盤的,勢必經過轉折融合和改造的過程。

劉清榮生於一九○二年,為台灣第一代西畫家,從時代背景上看,其創作風格主要源流於日本受到以法國印象主義為主的風格影響,形成折衷的印象主義風格,並汲取表現主義以及野獸派的特色,奠定了一生的創作方向。

裸體寫生

劉清榮|少女情懷|油彩、畫布|53 × 45cm|年代不詳|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iu Ching-jung|A Young Woman|Oil on canvas|Collection of KMFA

日本近代繪畫之父黑田清輝曾提及研究人體的重要性,他說:「不好好研究裸體,就畫不出好畫。雖然除了人物之外也有動物、風景等其他各種題材,但如果沒有畫好裸體的能力,那麼,畫什麼也畫不好。」裸體在西方作為一種美術題材是驗證繪畫的掌握能力,及對人體美的歌頌,更是永恆的主題,大異於亞洲社會是一種禁忌。 

高雄公開場合裸體寫生據田野調查是一九六八年起,由張金發先生召集主辦,借用醫師公會的會議室;其曾提及跟劉清榮先生一同畫裸女的往事:「高雄市在公共場合請模特兒公開畫圖,大概從我辦起,從藝專請專任模特兒,請一個月,我是以人體美術研究班的名義召集會員,場地在棒球場旁邊….上面是醫師公會的會議室,平常沒用,經過施亮介紹那個場地,很寬,模特兒我去請來,聯絡這些會員、愛畫的人,劉校長也有去畫。大家畫一個月,參加畫的人一人兩百元,時為民國五十七年(1968)。過一年陳瑞福認識一個女孩,在他的畫室開班,劉校長也有去。展覽的時候有展出作品,有的是坐的有的是躺著,我當時收一個月費用兩百元,陳瑞福收三百元,後來就打趣說,『躺著比較貴,躺著三百,坐著兩百。』如果坐著的幾張是五十七年七月畫的,躺著是五十八年畫的。」此作極可能是五十七年的創作。

互補交錯的色彩表現

劉清榮生於一九○二年,從整個生命歷程而言,其人格奠基成熟期是在日本治台時期。劉清榮於一九二一年三月自北師畢業,後赴日求學,史料多記載劉先生入川端畫學校,在川端畫學校完成基礎訓練後,進入熊谷美術研究所,受教於熊岡美彥。
 
「少女情懷」一作,實踐了印象主義的原理;雖是室內空間的光源,但其對光保留知覺處理,實踐顏色並非物體所固有特性,而是物體反射出來之光線的認知形成互補色的運用。其用色的互補原理,兼具對比以及調和的作用,並且透過色彩的解析來釋放形體,直接的對比色或者互補色的運用,造成顏色交疊之間的豐富變化,畫面上很清楚能感受到。他對東方工專學生傳述的名言:「畫圖,三分三、六分六、七分七。」,是一種在畫面整體上面推敲的創作過程,而不是單一形體的完整描繪。
 
此作由整體大面積入手,除卻細節的雕琢,在互補色的加減比對當中找到協調點,經驗色彩豐富的變化;可以看出作者以「真實」客觀的角度觀察造型,但在色彩以及線條上以主觀的觀感作畫。
 
坐姿裸女,光線亮感大面積的分布在人體身上,從平視角度處理透視的關係,構圖穩定,整件作品以寒中帶暖,暖中帶寒的概念運用色彩。從牆壁的白到裸女的肌膚以及紅色的布,不同物象一概用筆交織出斑駁的筆觸;不處理物象質感間的視覺差異,以濕筆層層交疊以及筆觸的濕筆刷痕的方向性,造成不同底色層的融合,但又透出層疊的寒暖色相,以形成畫面整體色彩感以及每一局部相互呼應的節奏。

線性的抽象表現

劉清榮|有樹的小徑|油彩、畫布|23.4 × 33cm|年代不詳|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iu Ching-jung|A Path with Trees|Oil on panel|Collection of KMFA

作品〈有樹的小徑〉對實存的視覺經驗而言,顯得非常奇異,一時不知該將視覺從何處投注,或停留在畫面那一角落。整個畫面「動」的感覺非常強烈,樹木、道路、天空化為線性的表現;作者捨棄三度空間,畫面中物件的空間距離呈現隱晦不明的狀態,視覺更能順著畫家強烈的線性導引,進入變形強軔的肌理,形成抽象的韻律結構,充滿了素樸狂放的野性。

在觀念上,此作實踐了現代藝術之父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的觀念,把物象還原成為基本造型,以此來實踐所謂物象的永恆存在。
 
劉清榮的風景,相較於其他題材,有較強的流動質素,同樣在面對客觀的景物,主觀的感情在風景上最為奔放;他的風景是濃稠而厚重的,是堅實存在充滿生命力的。

直接明朗的野性氣息

在石川欽一郎先生〈台灣地區的風景鑑賞〉[1]中曾言:「…台灣是全日本中色彩最鮮豔而多變化的地方。況且,類此鮮豔和變化的趣味,從台灣北部逐漸向南移時便愈發明顯,到嘉義以南,落日餘暉,天地俱沉醉在紅色的彩霞中…看慣了這樣的美景,特別感覺日本的夕陽瘦弱,色彩貧乏。」石川欽一郎先生在此篇文章中透過與母國景色的對比,表達他對台灣風土的觀察,也陳述了南台灣景色濃烈特質。

劉清榮於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戰爭末期,因物質缺乏,全家生計無著,舉家自澎湖馬公遷往台南新化,並於光復後接任高雄市第十一國民小學(今前金國小)校長,歷任教於市女中、東方工專,直到一九八一年九月以八十歲高齡辭世;長達三十六年的時間,居住在高雄。
 
從其一系列的風景作品中,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他對於南台灣風光的客觀觀察與主觀表達。其承襲自日本美術教育系統,風景多以「色」來表現「光」,也是多數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的創作方向。
 
劉清榮運用色彩的明度、彩度來闡述光線的層次調性,作品呈現的是物體在光線作用下所產生的顏色以及形體,並加諸主觀的情緒。其題材多為南台灣景色,劉清榮理性與感性並存地發揮寫生精神,審視自己生活的土地,萃取出一種經過強化的精神性,使抽象感受躍然於畫布上。
 
此作以咖啡色系構築出畫面的統調,蒼勁樸拙的筆觸交織出一種沉厚的感覺,又以幾抹金黃色光跳躍其間;其以色彩結構畫面並解構實際景物,呈現一種自由揮灑、熾熱奔放的感情,傳達出物象活躍的生命狀態。
 
此作所表現出的直接明朗野性氣息,正是南台灣風土人文交織出來的一種全方位感受;在他的筆下,不是雲淡風清或帶有距離的唯美風格,而是活生生踩著這片土地生活的具體呈現,是充滿溫度的結實創作。


[1] 顏娟英,<台灣地區的風景鑑賞>,「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10。

現實生活的平凡心緒

劉清榮現存的頭像作品多為描寫女性,且大部分聚焦於臉部;小小頭像作品中,臉部幾乎占據整個畫面,背景多不刻意雕琢或佈局。近景聚焦於人物的神情捕捉,成為其頭像作品普遍性的重點;其呈顯的人物神情泰半是具生活感實存的典型,而不是畫室中帶著審美情趣、有心理距離觀看所創造出的人物肖像。

劉清榮所作頭像,往往是身邊人物在平凡日子的瞬間神態,所以有著一種自然的情致;此點,可以從其背景理解。
 
劉清榮嘗因家計吃緊,將作品的顏料洗掉,畫布轉給小孩縫製衣服穿。夫人呂嫌女士亦曾迫於經濟,想將孩子送人扶養,後因劉清榮的反對作罷。因此對劉清榮而言,體會最深刻的現實是生活中的課題,亦是創作的泉源。他既無法孤注一擲地選擇創作之路,但透過雙眼來觀視現實生活的平凡心緒,或者是他更能深入體會藝術的生命情態。

劉清榮|人物-3|油彩、木板|33 × 23.7cm|年代不詳|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iu Ching-jung|Figure 3|Oil on panel|Collection of KMFA

劉清榮|小女孩|油彩、木板|33 × 23.7cm|年代不詳|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iu Ching-jung|A Girl|Oil on panel|Collection of KMFA

線條勾勒出寫意風格

劉清榮是喜歡小孩的;他筆下的孩童畫像各異其趣,從現存描寫小女(男)孩的作品中,可以感受他在捕捉各年齡層特徵的敏感度。
 
不論是小女孩憨傻可愛的樣子,或是純真無邪的神情,劉清榮都能夠將人物特徵透過略為寫意的五官以及動態勾勒出來。
 
作品〈小女孩〉眼眸低垂、歛眉轉頭,看起來像在賭氣的狀態;動態造成瞬間性的時間感。此頭像可以看出其對色彩運用的細膩度,尤其濃重而有層次的白色;從白色在衣服表現之推移關係:左側偏黃色調的白,右側偏冷色調的白,相當有層次地表達了光線的質感,有著作品中一貫飽滿扎實的色彩量感。
 
小女孩那種憨直青澀的氣韻,以面部粗獷刷面的筆構成明暗,強化了立體量感,並巧妙運用底色作為畫面的統調。劉清榮的書法陶養,在筆觸中表現出毛筆運筆抑揚頓挫的特質;小女孩衣服上飄揚的線條裝飾,率性瀟灑,活潑有彈性,是一幅帶有水墨寫意風格趣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