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52 出入世間‧如來如去 談洪根深〈如來如去〉

專文導賞/黃志偉,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所專任副教授(2019)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88期(2019年10月)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故名如來。」──《金剛經》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洪根深 (1946-) |如來如去|水墨|墨、壓克力顏料、畫布| 140 ×907cm | 2008

Hung Ken-shen|As if Coming and Going|Ink and acrylic on canvas

一晚

「那下午走過教堂外的牆圍下,傳來優美的鋼琴聲,想要對妳說,阮就要離開,末班車聲聲在催,阮的心情親像牽牛花,要跟黃昏死死作伙…再會啦!我所愛的人,希望妳不要擱再悲傷,我要離開的那下午,聽見妳為我彈著傷心的Piano~」[1]


[1]摘錄自新寶島康樂隊-衛生紙 (第七輯)牧師的女兒歌詞。

二○○七年某個夜晚,洪根深老師約了李朝進老師和我,一起到他當時在高雄市區某棟大樓的工作室小聚。幾杯「小威」下肚後,洪老師便要我來吟唱首歌來助興,我便隨口唱了上面這首陳昇作詞作曲的新歌〈牧師的女兒〉,歌聲伴隨著朦朧的視線下,那張名為〈如來如去〉的超大幅巨作就在我們聚會的工作室中,不斷的映入我們的目光;畫作仍是處於混沌狀態,一些結構大構造似有若無的已然顯見,黑墨團塊大小無序的分布座落於這九米長的畫布空間中……。

這是洪根深創作〈如來如去〉一作完成前的某一狀態切片,時間距今雖已約十二,但見到〈如來如去〉的畫面卻馬上召喚起這段記憶。
 
還記得洪老師要我針對畫面來直接批評不可說好話,身為後輩的我還真的很驚恐,畢竟在藝壇大老面前要直言其畫作可是需要點勇氣的,當然,在有了幾杯黃湯助興壯膽及舒坦快意的氣氛下,我也就直話直說了……;不過,在這裡我們也可了解到洪根深老師的氣度與對年輕人的重視和提攜。

洪根深 (1946-) |傷痕的代價|綜合媒材|壓克力、畫布 259 × 183cm | 1993
Hung Ken-shen|Cost of Scars|Acrylic on canvas

洪根深 (1946-) |黑色情結 -25 |綜合媒材|墨、壓克力、畫布 91 × 116cm | 1990
Hung Ken-shen|Black Sentiment No. 25|Acrylic and ink on canvas

洪根深 (1946-) |山形、人形之 9 |綜合媒材|壓克力、畫布| 91 × 116cm | 1994
Hung Ken-shen|Mountain Forms, Human Forms, No. 9 Acrylic on canvas

的符號

洪根深老師對高雄現代畫或者現當代水墨的貢獻眾所皆知,另外對於文化政策的關懷參與,還有不斷對後進的鼓勵支持更是有目共睹,筆者在此就不再多談重複其推動高雄藝術發展的種種事蹟,而將焦點直接對準到洪根深–創作者與作品自身來探討。
 
「黑」之於洪根深來說,無疑是其創作精神內涵的核心,亦是其顯著的創作符碼,也就是高雄藝術所謂的「黑畫」、「黑派」代表人物之名號的由來。
 
這裡的「黑」,來自幾種符號性所凝結出來的「黑」。第一層次乃是由材料表層的墨的黑所呈現的視覺符碼,墨色的「黑」,潛藏著創作者對水墨傳統到當代所歷經激烈且具革命性的創作思想。第二層次的「黑」,則是墨與汗的黏稠夾雜,指涉著高雄過去重工業汙染下所帶給大家的城市意象。
 
油、黑煙、黑手和酷熱氣溫所逼出的灼、悶、濕、黏汗臭相互扭絞出的視覺感官,將水墨原本應有的雅致材質性逆轉為現實實境的狂肆。「黑」就此,在洪根深處、在高雄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語彙和符碼。
 
而在洪根深的創作中不僅創造出「黑」的獨特性,在現當代水墨創作的研究革新上,更是以一種激進的激情的革命精神來面對。我們綜觀他幾十年來的創作歷程與面向,便能清楚的看見其表現手法、內容和風格不斷流變的諸多面貌。
 
從傳統水墨的基本筆墨的皴擦暈染打入畫中,再以複合媒材的材質性形式打出,幾何抽象、抽象與意象表現、拼貼與分割、文字和書法等混搭交融,甚至於直接置入現成物裝置;現當代水墨畫強烈的創新革命意志,推動著洪根深老師的創作魂,瘦弱的他以無比的氣魄與氣度豪情,不間斷地在此浩瀚墨海中翻攪征戰。

出世如來

〈如來如去〉一作,畫幅高一百四十公分、長九百零四公分,創作於二○○七至○八年間。表現手法混搭著各種形式與複合媒材,是一件長軸巨幅大作。

 大尺幅的作品,對許多創作者來說應該都是種極欲挑戰的創作欲念;大家都希冀自己能夠創造出大型史詩般的經典作品,然事實上要創作大型作品有其難度,除了需要有足夠的空間條件外,對大尺幅的作品整體結構的操控能力,在在地挑戰著創作者的專業修持。

當然作品的形式、內容與尺幅之間的妥適度關係亦是相當重要。而大尺幅的觀覽方式則與小畫幅作品有所差異,觀看不僅涉及到時間的延展,作品的尺幅、材質更易直接包覆侵擾觀者的身體及視觸覺,近看、遠觀皆有著迴異的視野感知。

〈如來如去〉中,從畫面中而上橫空伸出的圖案式手掌,在整幅作品構圖當中堪稱視覺重心 (圖為〈如來如去〉局部)

 

〈如來如去〉在構圖上,以一拉寬的大V字型從畫面中間往兩邊斜切而出;這一架構便馬上穩固且集中了作品的視覺中心與視覺焦點,又從畫面右中方起往左邊逐漸、有等差的帶進幾條傾斜切分割線,藉以拉出畫面的平遠空間感,在此同時也將內容表現的布局給安排進場。

在我個人看來,洪根深老師對此作的構圖結構可謂精心安排,若我們細心觀察會發現,畫面視覺的重心在那隻圖案式的手掌上,由中而上橫空而出,跟著手掌的動態引領我們的視線進入畫面的具象人物、山水中,由右至左、從近到遠,形構了一個隱藏斜傾的S型,也暗藏了一個太極循環輪迴的內涵構造在畫裡,似乎有種神秘而深遠的寓意在敘述著。

墨與壓克力交疊出的材料特質,宛如現當代水墨的新皴法肌理,同時亦可見到藝術家以粗框白線對畫面刻意進行的切割。(圖為〈如來如去〉 局部)

 

 

〈如來如去〉一作以墨、水、壓克力顏料等複合性媒材來表現;雖是複合媒材,墨黑色群仍主導了畫面的內容。黯黑濃郁的深灰階層,依著造形區塊面積大、中、小,錯落有序的鋪陳於畫中;整體畫面用色仍偏灰沉樸拙,唯在手掌主體周圍以艷麗的紅、橘、黃、藍抽象造形色彩圍繞,與深黑的手掌區塊形成強烈的對比關係,讓整體畫面的視覺與空間的張力更為強大、更具神采!

而墨與壓克力顏料所交疊出的材料特質,創造出現當代水墨的新皴法肌理,更營造出既通透又厚實的筆調;且輕且重的虛實來去,呼應著〈如來如去〉的主題哲思。

最特別的是,洪根深老師在畫面中刻意理性的用粗框白線,於前景中左邊輪廓出個幾何長方形,又在右邊框線出幾個自由造形區塊,對比著畫面中心切割出的黑白,形成一種畫面造形上的和諧關係;再者,也和遠景的防波堤及更遠左後方的灰色梯形,形成相互的對應平衡關係。這樣的表現手法有其獨特的藝術性質,除了畫面造形上的需求外,更是對創作內容敘述性的揚顯。

入世如去

剖析〈如來如去〉一作的表層,我們再往畫的內部深入認識探問,事實上,我並不知洪根深老師此作想表達甚麼內容或說甚麼故事,就憑畫中形、色、物、質所給我們的感受來作認識和解讀,是相當個人性主觀而執意的一種詮釋。
 
〈如來如去〉是一幅充滿移民社會生活的心境抒發,在那樣遠的昔日與在這般近的當下,不安依舊。不安一直抑鬱、盤旋在靈魂底層裡,是移民者遭受歷史、政治、社會上長久壓制的異化,是移民者心理的某種鄉愁的變態。
 
洪根深自澎湖來台定居發展,其本身就具備著這種移民性格的雙重性(移民的再移民),在此,我們回到本文的開頭那首歌詞曲調,離情、末班車聲、牽牛花要跟黃昏死一起、會傷心的鋼琴聲,這種悲傷的曲調情境剛好跟畫中的人、事、物搭襯的很貼切。音聲的悲與離情是相連的,音聲的悲與不安的心更是,在悲與不安的背後有著移民者隱匿不說的東西,那就是統治者一手遮天的政治壓迫,這其實是悲離與不安發生的源頭。
 
那隻橫空而出的「黑手」,以木刻版畫圖案式的手法表現,有著相似於過去台灣美術史中控訴二二八屠殺事件木刻版畫作品的暗喻;這隻「黑手」的畫法與畫中的其他事物差異極大,過於突出而特立獨行,壓迫著下方籠罩著白色霧霾下的扭曲殘屍。

畫中人群或孤單、或三三兩兩、或群聚成族,行住坐臥於黑山黑水的島嶼上,這些人群相互依偎,沒有甚麼表情與肢體的動作,僅流露出佈滿灰黑筆觸的肌理傷痕,被框限於土壤的灰褐陰霾中,或許唯一的希望寄託是那空中若隱若現白描的佛手和腳,等待救贖。雲霧水流變化萬千於蒼茫,像極了先民橫渡黑水溝所遭受宿命般的苦難,遠方的白色雲朵在空中畫出一朵朵的野百合,在虛空中飄盪流浪,這一族群的人的夢與想望依稀可見卻也依然遙遠。

如來如去

洪根深以〈如來如去〉一詞為此畫命題,此句來自金剛經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故名如來。」其真意真性能懂、能意會卻不好言說,借助其他比喻或者能入其境,如「水清見月,月本非來。雲遮月隱,月亦非去。如心淨見佛,非是佛來,心垢不見,非是佛去。」[2]又如廣欽老和尚往生前云:「沒來沒去,沒什麼代誌(事情)!」[3]。出入來去,一切自在而毫無罣礙,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境界啊!
 
金剛經威儀寂靜分之要旨,主要在表示「法身無相」的如來真義,而以「應身」表法,說明著該超脫感應變化不定之虛妄的道理。出世如來,我試著分析畫的表面與構成,入世如去,則深入畫的內容與精神性來詮釋,出入世間,如來如去,兩者實為一體;〈如來如去〉一作的形式與內容即是表法的「應身」。
 
我想這是洪根深對這塊土地島民所面對土地、歷史、政治、社會的生命生活處境的所感所應,亦是其自身的體悟和抒發,以此〈如來如去〉大氣之作予以表法,並許以一種超脫的精神和慈悲的宏願。


[3]摘錄自聖嚴法師開示精選https://bit.ly/2Wg1Q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