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22 從「手」開始 林介文「我的傳統服飾不傳統」系列作品

歡迎點閱

影片導賞/李韻儀
獨立策展人、女妖在說畫藝廊負責人
 

專文導賞/應廣勤,現任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部助理編輯
攝影/陳若軒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53期(2013年12月)

我仍然相信偉大的藝術可以改變什麼
手:有想法不算什麼,用手做出來才算數。用手做很慢,做手也是。
這種用時間換作品的創作形式,是我對傳統織布迷戀的延伸。
手是渴望,渴望醜陋事物消失;手是反抗,柔弱卻堅持的反抗。-林介文

林介文|我的傳統服飾不傳統─擔心國家大事|925銀、鬆緊線、報紙|53×17.5×8.5cm|2012|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abay Eyong|My Traditional Costumes Are Not Traditional--Worrying about the Nation|925 silver, elastic, and newspaper|Collection of KMFA

Labay Eyong 林介文

一位賽德克族的開朗女孩,見到她時總是笑得開懷,在母親的呵護下成長,在她眼中,世界是美好的,就算是隻身前往西班牙讀書時,不會講西文的她,雖然心中有著忐忑不安的害怕,但她依然是如此相信。她沒有身分認同的問題,母親是台北人,但自小成長於花蓮,吸收山林間自然開闊的氣息,感受到原住民父親自信的態度與處事的能量,原住民會歌唱的天賦與豐富的肢體語言,讓她隨時都處在很「hight」的狀態。二OO八年碩士畢業後回到部落之後,參與了「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1],她開始與部落的其他原住民有較多的往來與接觸,這對於她的創作起了化學變化。


[1]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向財政部爭取公益彩券回饋基金,規劃辦理「原住民藝術家駐村促進部落在地就業3年計畫」,補助在居住地的藝術工作者,對於台灣原住民族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之提升貢獻很大。

從「手」開始

林介文|我的傳統服飾不傳統─Seediq bale? (真正的人?)|鬆緊線|100 × 55 × 10cm|2012|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abay Eyong|My Traditional Costumes Are Not Traditional - Seediq bale? (Real Person?)|Elastic|Collection of KMFA

林介文|我的傳統服飾不傳統─原住民的抗議|925銀、鬆緊線|55.5 × 37 × 12cm|2012|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abay Eyong|My Traditional Costumes Are Not Traditional- An Aboriginal Protest|925 silver and elastic|Collection of KMFA

 

 

手是萬能的,人基本上所有的創作技術都要靠手來完成;手可以是賦予也可以是乞求;它是身體外觀中最為靈活卻也是最複雜的部位;它可以被使用來創造,也可以是被呈現出多樣化造型的對象。

因此,林介文決定「用手來創作手」。他使用鬆緊線,再利用針織基本的鎖針技法,僅僅運用多針或少針的方式,表現出指間或是與身體間的微妙關係,並將作品直接穿著在身上,賦予為「身體雕塑」,並延伸為「我的傳統服飾不傳統」系列作品,發表於二〇一二年的「那路很會彎-第三屆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聯展」。

林介文一路順遂的創作學習之路,給予她美好強大的能量,畢業後回到花蓮從小成長的原生環境,開始找尋傳統的蹤跡,也因為參加駐村計畫增加了與族人和部落的互動及密切接觸,她感受到許多傳統的快速消失、族人對生活的不確定性以及他們對周遭環境變化所產生的抗拒與不滿,她不再只是單純的創作自己的世界,面對這些不同於印象中的美好,她產生了疑惑與抗拒,但這些並不動搖她心中的美好世界,她面對了這些疑問的存在並把一切表現於作品之中。

傳統與創作、排斥與接受、穩定與變化間的矛盾關係,是創作此系列作品的延伸含意,手隱喻的渴望甚至貪婪,亦或是抗拒,林介文將它們直接穿著在身上,與身體結合為一體,成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她認為這只是開端,並計畫繼續延伸成為日後創作的元素。

她說:「手的符號將越來越完整,它將從反抗變成接受,從掌控變成愛。如果沒有『我的傳統服飾不傳統』的疑問階段,我懷疑我的創作將如何成長。

創作習慣

林介文|我的傳統服飾不傳統─Seediq bale? (真正的人?)|鬆緊線|100 × 55 × 10cm|2012|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abay Eyong|My Traditional Costumes Are Not Traditional - Seediq bale? (Real Person?)|Elastic|Collection of KMFA

藝術創作久了便會養成習慣,而習慣久了就被稱作風格。然而這類綜合歸納的方法卻不能套用在林介文的創作之上,她時常邊做邊想、邊想邊做,她憑著感覺創作,而作品便是她感覺的具體呈現。她認為「習慣」限制了自由,抑制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創作不是靈光一閃,而是靈光很多閃,創作時不要有太多的習慣。她說:「如果創作是一種『習慣』,那麼連這種習慣都應該要時時被挑戰,否則就會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所以,在作品完成前,我也不知道作品會長什麼樣子。

 賽德克族的編織在台灣原住民中深具特色。林介文大學時期以金工創作為主,編織創作源自於部落Bubu的傳統,對於編織,她不想要單純保留傳達傳統的技法或織紋說明,而是想要將傳統文化以現代創作方式吸引更多人的興趣,因此她的「Bubu的衣櫃-習慣」展覽,就是將部落阿嬤的編織,用裝置的展陳效果,讓觀眾感受「傳統」與「現代」間不同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