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29 台灣最高的稜線 陳澄波〈阿里山遙望玉山〉

專文導賞/陳水財,藝術家
前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及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副教授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第88期(2019.10)

陳澄波|阿里山遙望玉山|油彩、畫布|53×72.5cm|1935|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Chen Cheng-po|Gazing at Jade Mountain from Ali Mountain|Oil on canvas|Collection of KMFA

〈阿里山遙望玉山〉畫於一九三五年,這一年陳澄波四十歲,距離一九二六年第一次以〈嘉義街外〉一畫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展」,已經九年;這時他已是一位極負聲名的畫家了。一九三五年陳澄波有三幅阿里山作品傳世,〈阿里山遙望玉山〉之外,另有〈阿里山之春〉與〈雲海〉兩幅,其中〈阿里山之春〉為六十M(130x80cm)的大作,曾參展一九三五年五月的「第一屆台陽美展」。根據文獻推斷,這三幅作品應是一九三五年三、四月間上阿里山所畫。


〈阿里山遙望玉山〉依據畫面所呈現的玉山群峰角度來看,作畫地點應在觀日出的景點祝山一帶。山稜中央為玉山主峰,旁邊凸起的山頭為玉山東峰,這是玉山稜線最易於辨識的特徵;檢視從祝山往玉山拍攝的照片,都可看到相同的山稜形狀。畫面中層介於玉山群峰與祝山間的深色山影應是鹿林山。

阿里山一向是賞櫻勝地,從阿里山賓館到祝山登山口是阿里山主要的賞櫻路線,步道兩旁遍植櫻花,畫面前景右邊開著粉白色花朵的應該就是吉野櫻。天色初亮,整座山林壟罩在朦朧的晨光中,濕潤的空氣透著幾分清涼;〈阿里山遙望玉山〉描繪的正是日出之前的景致。據此推測,陳澄波天色未亮即抵達祝山,並在日出之前完成畫作,筆觸即興而快速,當時創作的情景呼之欲出;作畫時間應在一小時以內,因此相較於他往常作品的厚實塗層,畫趣迥異。

一九三○年代以來,阿里山就是官方推動的重要旅遊景點。當時阿里山火車每天只有一個班次來回:早上七點五分從嘉義驛出發車,隔天早上九點三十分才從阿里山下山。一次阿里山之行,帶回三幅畫,還包括一幅六十號的大作;陳澄波顯然並非觀光心情,而是身負重擔,一種基於對創作的急迫心情。

關於此次上阿里山作畫的情況,在一篇〈以藝術手法表現阿里山的神秘〉的報導中陳澄波時受訪時談到:

「……在畫這張《阿里山之春》時,覺得有必要表現高山地帶的氣氛,於是特別選擇了塔山附近一帶作畫。這張畫的草稿剛打好時,碰巧嘉義市長川添氏與營林所長等一行人路過。他們看了我的畫,說:『雖然還只是草稿,但已能充分掌握阿里山的氣氛了』。上完色後,我便拿去請當地的造林主任,幫我鑑定畫中樹木的年齡。該主任告訴我說,有六百年以上。這時,我才鬆了一口氣,暗自歡喜:來阿里山沒有白費。」

這段談論可以看出陳澄波當時的創作態度與觀念,而這也在〈阿里山遙望玉山〉中表露無遺。他不只要畫出山林之美,也要畫出樹木的年齡、畫出阿里山的時間層次。在創作〈阿里山遙望玉山〉的同年(1935),陳澄波也曾在〈嘉義市與藝術〉一文中就寫道:

「凡事必有因果,就像山麓、河川必與自然因素結合,我們嘉義正位於太平洋西海岸大平原與新高阿里山的結合點上」………… 「新高主峰的早晨如常與太陽公公一起露出笑顏,每天在其眼下的嘉義市民,實在太幸福了!…………」

陳澄波上阿里山寫生,其實也是對故鄉的真情凝視。玉山標高3952公尺,因為比日本富士山(3776公尺)還要高,是東亞第一高山,日治時期稱為「新高山」,也是臺灣的主要象徵之一;而阿里山自一九一四年阿里山鐵路完工後,就成為臺灣的勝景、旅遊熱點。兩者都是台灣的隱喻。

祝山和玉山主峰的直線距離約十五公里,祝山標高2451公尺,從祝山看向玉山,視線越過標高2856公尺的鹿林山,正好可以遍覽玉山群峰,是觀日出或眺望玉山的絕佳地點。這樣看來,陳澄波選擇從阿里山遙望玉山的取景,將兩個台灣隱喻收納於一畫之中,就更顯得意義非凡。陳澄波對阿里山和玉山的想望,並不止於山林之美,更是一種鄉國之戀、土地之情。

一九二九年,陳澄波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旋即赴上海新華藝專、昌明藝苑任教。滯留上海四年期間,因其具有「日本人」之身分帶來不少困擾;此事在《陳澄波密碼》一書中,曾有生動的描述。隨著時局變化,中日關係趨於緊張,陳澄波於一九三三年離中返台。「身分問題」幾乎伴隨他的一生,可能是他生命中最難以梳理的課題。返台的第二年,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和畫友成立「臺陽美術協會」,開始致力於開展臺灣的美術運動。另一方面,上海回台後,他四處寫生,步伐不曾停歇; 在一九三五年〈以藝術手法表現阿里山的神秘〉一文中,陳澄波曾說:「我的畫室與其說在室內還不如說在大自然中」。

他足跡遍及全台,其中淡水以海港、山城兼具的地理景觀與豐富的歷史容貌,成為他最喜愛的景點;而故鄉嘉義始終是他終生懸念的地方。他對故鄉的深情關切,是否是用來對映在上海時的心情?而他一直不曾釋懷的「身分問題」是否也因此稍稍獲得緩解?返台之後,風景畫幾乎是他唯一的創作主題。 「風景」是那個年代畫家的主要畫題。上海時期他也曾留下大量的風景作品,但作為「景點」的風景與作為「家鄉」的風景,顯然不同;他對台灣景物似乎投以更多的深情,相對於他「行過江南」的「祖國風光」,〈阿里山遙望玉山〉讓我們另有一番熟悉度與親切感。

這段期間,陳澄波不只以色彩揮灑,也以文字書寫,陳述他對鄉土的熱切之情。一九三五年一月,陳澄波曾在報上發表了〈將更多鄉土氣氛表現出來—不可僅熱中於大作  台灣畫壇回顧〉一文,文中提到:「作品只要技巧高妙便具有價值,同時能表現自我也很重要,又還要讓鑑賞的人也能滿足。」「我想只要儘可能琢磨我們純真的心理狀態便可以了。」同年七月,因「第一屆台陽展」發表〈製作隨感〉,提到繪畫的觀念時說道:「將實物理智性地、說明性地描繪出來的作品沒有什麼趣味。即使畫得很好也缺乏震撼人心的偉大力量。任純真的感受運筆而行,盡力作畫的結果更好。」

在〈阿里山遙望玉山〉創作的前後,陳澄波兩次提到「純真」, 可見這是他本階段藝術思維的核心,而這可以與他的「鄉國之情」相互輝映。〈阿里山遙望玉山〉所散發的對溫度與濕度的感受,似乎已超越了表面的視覺景色,而進入了更為隱微的生命經驗中。我們的身體和土地在同一個頻率中,陳澄波純真的揮灑,把肌膚的感受直接訴諸畫筆,揭顯了一種最不假思索的身體覺知。

一九四七年二月,陳澄波從嘉義市蘭井街故居遠眺玉山,畫下了〈玉山積雪〉,留下了絕筆之作;隨後於二二八事件中因當和平使者而蒙難,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五日被槍斃於嘉義火車站廣場。

陳澄波曾自詡為「油彩的化身」,一生以油彩揮灑鄉園,最後卻以鮮血染紅土地,留下悸顫光輝。〈阿里山遙望玉山〉與〈玉山積雪〉相隔十二年前後映照,而兩者與嘉義火車站廣場似乎又有著某種難以言喻的聯繫,而陳澄波的身影則在這連繫中益顯壯碩,而他的故鄉之情、家國之戀也益為明晰。

二○一一年十月,高美館舉辦《切切故鄉情:陳澄波紀念展》,家屬將〈阿里山遙望玉山〉一作贈與高美館典藏,從此成了高美館的鎮館之寶;此後,透過各種機緣被重新閱讀,〈阿里山遙望玉山〉從「作品」變身為「文本」,散逸出更為迷眩、耀眼的光彩。

二○一四年一月《澄海波瀾: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盛大登場,主辦單位之一的「台灣文學館」邀請詩人吳德亮面對著〈阿里山遙望玉山〉寫了〈阿里山遙望玉山——題陳澄波先生油畫〉一詩與畫作同步展出:

 

同時看見兩座山
的高度,必須是
高過山的
 
同時繪出兩座山
的眼界,也必須是
大過山的
 
換個角度
樹可以超越天空
在彩霞妝點的大舞台
扭動枝椏,婆裟起舞
移動畫架
花草可以深植沃土
隨風傳遞
擁抱世界的心
 
比山更高的胸襟揮舞線條
比天空更寬廣的視野大氣揮灑
顏料疾疾如多種樂器之鏗鏗
色彩層層如音階高低之鏘鏘
以磅礡的大自然交響樂章
頌詠我的家鄉
美麗之島
義重如山

 

詩人以綿延不絕的語詞輝照出畫作的高度與格局;同年(2014)五月,高美館舉辦《典藏奇遇記:藝想天開詩與樂》展覽,再邀請詩人謝錦德為該畫寫了《看山詩――寫陳澄波畫〈阿里山遙望玉山〉》,也與畫作一起展出;畫作又以另一種輕盈身姿面世:

亭亭玉立佇眼前
妳是台灣ㄟ心頭
高高青青萬萬年
姿色形影真顯現
啊!玉山美人看麥倦
 
我化身多情阿里山
山櫻花是我ㄟ熱血
天頂雲是我ㄟ手攬
生命無法等
拿起彩筆畫妳入永遠   
 
一山一山
一樹一樹
作伙牽手守一塊台灣
妳有妳ㄟ模樣
我有我ㄟ奇幻
這片畫面定格長流傳    
 
玉山天天天高
阿里山日日日出
妳為我獻身
我為妳癡戀
這是台灣
這是台灣
這呢水ㄟ台灣    
 
台灣美人妳最高
愛妳ㄟ心我最專
愛山愛人愛土地
世間真愛攏同款
 
澄明無波ㄟ心願
山山相連不斷不斷未完未完……

透過詩人之人文高度的閱讀,畫意變得寬廣、飄忽,心思也變得更為精妙,似乎把〈阿里山遙望玉山〉推入了歷史的長河中,時空交錯、意緒紛雜。「陳澄波用生命把土地的輝煌刻進了歷史的脈絡之中,把歷史濃縮進了繪畫裡;我們無法丈量他的繪畫,但誰也無法否認陳澄波的繪畫裡的屬於土地和歷史意涵。土地、歷史與繪畫在此互為文本,給了重讀陳澄波繪畫一個重要的線索;時間似乎給那些熾熱激昂的畫作添加了隱晦游移的因素,也賦予滯塞的苦澀味。」這似乎也可以當作解讀〈阿里山遙望玉山〉的一把鑰匙。

如果上到阿里山,不要忘記尋找陳澄波的足跡到祝山,再依著陳澄波的目光看向玉山主峰,一定可以看到〈阿里山遙望玉山〉畫中相同的稜線;那是台灣最高的稜線,而陳澄波早在一九三五年就為我們畫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