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18 說夢 饒加恩錄像作品〈REM Sleep〉

 

專文導賞/陳秀薇,前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部主任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55期(2014年04月)

 

「自一九九四年,台灣政府為了避免對中國的投資過度集中,且因新自由主義經濟體系的影響,展開了《南向政策》。除了加強對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外,也從泰國、越南、菲律賓以及印尼引進短期移工,以降低台灣製造業的生產成本,並且彌補台灣社會結構失衡的狀態。 二〇一一年十月,外籍短期移工人數突破四十二萬人。」--《REM Sleep》前言

 

一九七六年出生的年輕藝術家饒加恩,北藝大畢業後至法國巴黎國立高等藝術學校及倫敦哥德史密斯大學深造,創作作品常圍繞著身份認同、邊緣性、美學與政治體制的問題等。或許因自身異鄉求學的背景,對於跨國族、異文化的議題特別關注,長期進行脈絡式的探討。

以紀錄片說夢

《REM Sleep》為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的縮寫,指的是醫學上的「快速動眼期睡眠」,是睡眠階段中最淺的時期,眼球在此階段會快速移動,此時大腦神經元的活動與清醒的時候相同,多數能在人醒來後憶起的夢都是在此階段發生的。饒加恩以《REM Sleep》為題,挪用紀錄片的手法,拍攝台灣九〇年代南向政策後由印尼、菲律賓、泰國以及越南所引進的短期勞工及家庭看護,讓他們一一現身述說在台居留期間的夢。

饒加恩|REM Sleep|三頻道錄像|63'42"|2011|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Jao Chia-en|REM Sleep|Three-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Collection of KMFA

 

 

饒加恩將拍攝二十二位外籍移工的影片結集,總長度約一小時三分鐘,以循環播放的方式投影於並排的三個大螢幕。環繞出現的大影像段落串連式地向觀者訴說,妥善安排三頻道中每次由其中一頻道人物敘述,另二頻道人物呈休眠狀態,動靜的韻律變化,具另類的詩意。運用紀錄片的形式,是為取其如田野調查之訪談般,描寫、記錄現實社會的真實現象,同時又採「說夢」代替直陳事實,半隱諱式地呈現可能的問題所在。

為蒐集這些外勞的夢境,饒加恩訪問了二十四位移工。包括東南亞地區印、菲、泰、越等不同國籍,從事勞動階層的工作者。這些取樣的彙集,是為呈現社會中特定群體的樣貌,讓更多的觀賞者藉此發現與思考,並咀嚼這些現象的背後意涵,從看似夾雜許多荒誕不合理的夢境中,推敲回與現實相對應的真實處境。

離鄉背景的東南亞移工

饒加恩|REM Sleep|三頻道錄像|63'42"|2011|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Jao Chia-en|REM Sleep|Three-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Collection of KMFA

 

 

一九八九年後,由於政府推動十四項建設,勞力短缺,於是以「專案方式」正式引進第一批低技術外勞。一九九二年,通過《就業服務法》後,其中設有外籍勞工專章,允許民間產業引進外勞,並且逐次放寬引進的行業種類。一九九四年起政府開始施行「南向政策」,加強與東南亞的經貿關係,東南亞的短期勞工來台人數遂逐年遞增。

這群來自東南亞國度的移工,為改善家庭經濟而遠渡重洋,忍受遠離家鄉的寂寞,獨自面對語言文化、宗教、風俗習慣等的隔闔,還有工作上全然陌生的挑戰。勞工常從事的是屬於高危險、高勞力耗損的工作,看護工(尤其在加護病房者)則可能因需時刻照顧重病者,工作時間長且睡眠無法連續而安眠,若未能與照料者及雇主有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恐怕也只能獨吞許多委屈與孤寂。這群人各自在勞力透支的情況下,尚需壓抑對家鄉遙遠而深切的思念,唯一支持其度過所有難關者,也只有早日達成任務回鄉享天倫之樂的美好期待。

現實與想像交錯的異空間

影片中受訪的移工,分別置身於平日休憩的場域,從休息狀態醒來向群眾簡單自我介紹後,開始娓娓道來夢中情景,那些介於真實與虛幻想像的內容,如故事般讓觀者隨之進出各式情節。由於使用各自流利的母語,說的是屬於個人私密的夢,敘述的過程格外能牽引出自身的內心情緒,也易打動觀者身歷其境;夢雖非現實,卻某種程度反應出個人之所思所感。模擬現實的「紀錄」形式與介於真實與虛幻之間的「夢境」,兩相對應,特別值得玩味。

饒加恩|REM Sleep|三頻道錄像|63'42"|2011|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Jao Chia-en|REM Sleep|Three-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Collection of KMFA

藝術家曾提起原本只預期受訪者訴說的內容會以惡夢較多,但沒料到惡夢比例竟高達99%。而且內容有不少是雷同或近似的,已跨越國籍的差異性。這是否證明了這群離鄉背景的勞動階級人口,面臨許多相類似的處境,因而投射在夢境中共同的憂慮與恐懼。
 
夢是白天思想的延續、潛意識的表現。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的素材既來自真實生活,亦同時反應了內心深處的想法,釋放了潛藏的願望。這些夢的角色常是與他們習習相關的人物,除如家人(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婆婆)、照顧者、雇主等。惡夢的內容充滿死亡、受傷、意外、爭吵、打架、違法、被關等。對家人的想念與擔憂、對雇主面臨死亡的恐懼、對合約是否到期的關切等,在夢中幻化重組成難解的情節或難以脫逃的困境。另外,惡夢中還包括所謂的「預知夢」,夢中情境後來成為事實,這樣的巧合或許因作夢者熟知現實狀況,基於前因後果之推敲後於夢中得到預料的結果,夢與現實因而緊緊相扣。
 
近期「看見台灣」以忠實紀錄台灣各地景色的紀錄片方式,從觀看真實的不同角度,激發大眾反思的能量。為探討社會議題,作家擅以「文字」忠實記錄或長篇闡釋;藝術家則透過美學的手法組織創造,讓問題自然浮現。《REM Sleep》由藝術家饒加恩讓二十二個東南亞移工的夢串連,二十二個故事般的情節隱然交織成一充滿張力的論述,等待觀者細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