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動會員 訪客 您好,歡迎進入藝術書香,跟我們一起來看見更美好的世界吧
百夜藝術默讀
活動會員

036 繪花花花,繪海海海 從「室內」一作看林天瑞早期的藝術創作養成

專文導賞/蔡獻友,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教授(2019)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87期(2019年08月)

林天瑞|茄萣 ( 八 ) |水彩 簽字筆、水彩、紙| 31.2×41.4cm | 1976|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in Tien-jui|Chiehting (VIII)|Felt-tip pen and watercolor on paper|Collection of KMFA

海性.海的子民

林天瑞(1927-2003)出生於高雄縣茄萣鄉(今高雄市茄萣區)。「茄萣」地名在平埔族語:「Cattia」或「Cattea」的意思是「多魚之地」。而茄萣外海是絕佳魚場,居民大都從事近海捕魚維生,其也是淡水養殖魚塭的重鎮,所以人人幾乎是「海的子民」。

身為台灣第二代前輩藝術家,林天瑞有著跨時代的人生經歷:少年的日治時期異族統治;青年時代經驗了台灣光復初期,經濟困頓及之後的政治動亂局面。在台灣百廢待興的時代中,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藝術文化工作,當成人生努力奮鬥的目標,他這份勇氣與前膽,在當時是多麼的難能可貴,也因為藝術先輩們對藝術的堅持,台灣的人文藝術才有今天的累積。

所有與林天瑞相處的親朋摯友們,都有一致的感受─他的真性情,流露在台灣人文與藝術話題的談論中。他有著不畏艱險、沉著冷靜的舵手性格,所以無論時代如何變,追尋藝術的人生總能在茫茫的大海中持續向前航行,直至生命的彼岸;時至「從心所欲」之年,年輕後輩門與林天瑞相處,也能自在於他如此的海量而成為忘年之交,因為他是一位毫無架子的藝術家長者!

林天瑞喜歡畫海,喜歡海的遼闊、喜歡海的澎湃與激昂,以海為命題,以人文為向度,刻畫海島台灣的生命力。他在藝術的創作中體驗海的文化、詮譯人文,同時也成就自己的藝術人生。

面對「海」,他畫的不只是海,而是生命中的一場對看,在海的文化閱讀裡,相映一場人生經驗,他用生命的熱忱創作,卻常自嘲「繪花花花、繪海海海」,就如常人所說的「人生海海」,但看他畫中的世界如此真誠,海洋般的包容與氣度,在巨浪拍岸的時刻,都會讓我們記起這位時代的藝術巨人。

北漂 • 親炙名師的藝術學習歷程

平時沉默寡言的林天瑞,如同海的特質:海面上看似風平浪靜,海底下卻是奔驣流動,深不可測。他內心的世界,亦如同海洋世界的激盪豐碩,且自青少年時期就已展露如此特質。
 
林天瑞從小就資質優異且賦具藝術才華,喜愛繪畫。一九四三年,他在茄萣偏鄉以優異的成績於高等科畢業,且進入台南州立台南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前身)土木科就讀。一九四五年再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且留校擔任助教工作,在此機緣下受教於台灣第一代留學日本與法國的前輩藝術家顏水龍老師的門下,學習繪畫與日後開創性的生活設計應用。
 
一九四七年,林天瑞隨顏水龍北上,並在其引薦下,於設立在今日台北中山堂內的「台灣省工藝品推行委員會」擔任工藝設計組組員,進入美術設計的領域並成爲顏水龍的得力助手。當時的顏水龍除了在藝術創作上擁有一定高度外,也是推動台灣手工藝與生活藝術設計的重要推手,成功地從純藝術走向「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這個因緣,影響並開啓了林天瑞個人幾近一甲子的藝術生涯。
 
台北中山堂是當時最頂尖的藝術品展覽場地,大畫家們如廖繼春、李梅樹、楊三郎、李石樵等人,時常在該處聚會並談論著台灣繪畫的環境與發展,看展並品論畫作。因工作地點的關係使林天瑞有親炙畫壇核心前輩們的機緣,也在耳濡目染下讓他逐漸邁向繪畫生涯。
 
一九五一年,林天瑞毅然進入了李石樵畫室學習素描,連續了四年的時間;李石樵的教學素來嚴苛,因此奠立了他紮實的繪畫根基。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六年,林天瑞展露了藝術光芒,接連榮獲《全省美展》的「主席奬」、「教育會獎」、「特選獎」、「文協獎」等重要獎項;得獎的肯定,讓他能晉身到藝術界「主流」的位階。
 
台北的藝術學習歷程及練就一身的才華,讓林天瑞掌了人生的舵,航行於海面的寬廣遼闊,匯集四方遊歷見聞與奔流的藝術情感,這些都是他返回高雄後,最豐碩的資產。

林天瑞 |海|油彩、畫布| 130×162cm | 1995|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in Tien-jui|Sea|Oil on canvas|Collection of KMFA

林天瑞  |西子灣|油彩、畫布| 53×45.5cm | 1997|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in Tien-jui|Hsitzu Bay|Oil on canvas|Collection of KMFA

顏水龍|藍與白|油彩、畫布| 50×60cm | 1983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典藏

Yen Shui-lung | Blue and White | Oil on canvas | Collection of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初期繪畫風格的形塑 • 〈室內〉乙作的繪畫內容與氣魄

作為林天瑞早期代表作品之一的〈室內〉,相當程度地反映了他跟隨顏水龍並受其繪畫啟蒙的影響。顏水龍(1903-1997)的繪畫風格造形簡練,多層次平塗的筆觸表現,鮮麗多變化並具裝飾性色彩。
 
筆者以為顏水龍的作品較具「象徵主義」(Symbolism)的意味。「象徵主義」是約一八八五-一九一○年間發生於歐洲文學和視覺藝術領域的運動,摒棄了客觀性,強調主觀性,背棄對現實的直接再現;目的在通過多義、強而有力的象徵來暗示各種思想,與顏水龍的藝術表現相當貼近。

顏水龍對白色有過深入的研究,以白色的花色表現純潔的象徵。以顏水龍〈藍與白〉(1982)一作為例,他畫白百合時通常先打上幾層的黃褐底色,再塗上多層的白色顏料;而林天瑞對於「白色」的表現亦是頗具心得,對白色的花也特別偏愛,因此畫面上經常出現如白色的梔子花、百合花、野薑花……等。林天瑞的〈室內〉乙作中,佔據前景右側四分之一空間的就是白色的百合花盆景;此作的創作表現雖然筆觸略顯豪放,但用色理念及層次堆疊亦可看出他受到恩師顏水龍的影響。 

另者,顏水龍的〈金針花〉(1987)乙作,畫面以暖色系為統調,金針花的紅花及綠葉與桌面鋪設的黃赭格子布,均以層層上色塗畫的技法來表現,與林天瑞〈室內〉的人物襯衫、桌子、水果靜物等環境處理方式,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室內〉乙作的筆觸更是具顯豪邁的氣魄。

值得我們好奇的是,林天瑞早期繪畫作品中的這種「豪邁氣魄筆觸」脈絡從何產生?

 

林天瑞|室內|油彩、畫布| 92×73cm | 1952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in Tien-jui|Indoor|Oil on canvas|Collection of KMFA

 

若以一九五二年時他在李石樵處學習素描的經驗來看,依李石樵的嚴謹要求,畫面肯定會更為嚴密且緊實,但從〈室內〉乙作的畫面內容到略富裝飾意味的色彩堆疊與豪邁氣魄筆觸,依筆者的觀察,反而與法國一八九○年代「那比派」(法語:Les Nabis)的畫家們,有著遙相呼應的筆調與韻味。

「那比派」「Nabis」一詞出自希伯來語,是「先知」的意思,主要的成員包含皮爾·波納爾(Pierre Bonnard1867-1947)與愛德華•維亞爾Edouard Vuillard(1868-1940)等人;多數的「那比派」畫家,運用了印象派技法,來描繪日常家庭生活或朋友聚會的室內場景。該派的根本主張,在於反映當下生活的內在、精神和夢想,是一種更強調自我的心靈觀照的觀察方法,強調創造詩意的現實,追求平面的裝飾效果和象徵意義的表達。
 
因此,我們可以從畫家在畫面中的人物表情表現觀察得到,人與人之間的眼神,幾乎沒有對視與交流,似乎每個人物都陷入一種無以名狀的沉思低吟之中;靜默的空間,連細針落地都可以聽見聲響一般。「那比派」在繪畫的手法上,兼具色面的平塗與不定向跳動的筆觸,自然的外形也予以單純化,很顯著地具有裝飾效果。為了畫面上的均衡及構成,外形的單純化與裝飾的色面相配合,且為裝飾上的需要,不拘於物體的原來形色。同樣的創作手法,在林天瑞的〈室內〉中明顯可見!

林天瑞的〈室內〉乙作之畫面情境,似乎正有著「那比派」那樣深刻的精神與心靈韻緻。「之」字形的視線引導,起於畫面右中下方綻放芳香的白百合花,以生動的姿態迎來觀賞者的眼睛關注,在簡樸的室內家居中展現溫馨的心意。中央略左的桌子與桌下,顯斑駁卻擦拭清潔的條型木地板,刻畫著時間流逝的印痕;桌上水果以飽和的黃、綠搭配橙色,鮮嫩帶香的氣味跟百合花香相融合,瀰漫整個居家。

此時視覺延伸到畫面右上方,畫中女主角以背影簡筆的之姿,在靜謐沉默中雙手專注地織著毛線衣,流曳出女性參與家庭生活的全心全意之內在心靈。視線再度往左上延展,背景中濁綠色的牆壁上,掛著一幅有著雕飾畫框的油畫,是否暗示著男主人的品味或身分?而這整個畫面的鋪陳,似乎又暗示著畫家本人正從家中的某個角度,窺看著這位朝夕相處的女主角

結語

歸鄉的太陽‧熱力四射的創作豪情與對高雄藝術環境的投注

一九五六年,林天瑞毅然回到故鄉高雄,三十而立之年的他如日正當中的太陽。台北十年的美術設計領域工作、繪畫創作之經歷與台北藝術環境的親身參與,成就了林天瑞對未來人生藝術之路投注與堅持的信念,但為就近照顧年事已高的父親,善盡為人子的孝道,他將所學回饋家鄉並獨力開創自己的藝術與美術設計事業;在當時藝術風氣尚待開墾的高雄,林天瑞義無反顧地下定了決心!
 
回到高雄後,他持續積極地進行繪畫創作,參與台灣重要的美術競賽與展覽、熱心參與高雄所有的美術活動,同時也在「私立啓祥美術短期補習班」中義務擔任助教,與劉啓祥、張啓華等人創立「高雄美術研究會」,並號召了在地的美術家和藝術愛好者組成「高雄市美術協會」……等。
 
一九六一年,他著手開創自己的設計工作事業,成立了「林天瑞設計工作室」(後立案成爲「林天瑞美術設計公司」),涉及領域含跨平面與立體、設計與工藝,開發的業務包括繪製電影看板、舞台佈景、珠寶設計、印刷等,多元面向地顯示了他在台北期間跟隨顏水龍的實戰經驗,且更加突破。

一九九二年,林天瑞在畫友的期待下接任了「高雄市美術協會」理事長乙職,帶領畫會的畫友們一起繼續耕耘高雄的藝術園地,舉辦展覽與活動;無論全台或中、南部地區,只要是他和高雄的美術團體所發起的活動,他都積極參與。
 
在此節錄一段高雄市立美術館當年舉辦《高雄市美術家聯展》的序文:「人之所以對一個地方會發生情感,不外乎是在生命記憶中有了聯繫,或是在某一個點上發生了特定之反應。以高雄人而言,站在西子灣遙望的日落與繁星,是永遠不同於淡水或其他地方的。…生長於高雄這一塊土地,在血液裡奔流的,似乎就是多了一點海水與烈日的氣息。因爲生活在此地,對於生活的感受或生命的體認抑或是生存的承載,一旦形諸文字、轉生圖畫,甚至只是眼神的流露或言語的傾吐,都是與高雄相應相合的在地情感」。
 
一九九○年代,高雄市籌設了這座公立美術館,期間林天瑞便四處奔走號召地方人士大力支持,並擔任美術館籌備處諮詢委員的義務工作,為催生高雄市立美術館的重要成員之一。
 
前任高雄市美術館館長、現任文化部政務次長的蕭宗煌次長說:「到高美館任職以後,每次展覽活動林老師總是偕夫人及林勝雄、王國禎夫婦共同出席,他們戲稱是高美館的『基本演員』,其實,只要美術界有活動他們必然『逗陣相挺』。而林老師先後捐贈高美館326件作品,包括其得奬及重要代表作,如〈芭蕾麗娜〉、〈鳥與小孩〉、〈室內〉等,更引為畫壇的嘉譽及市民的讚揚。

林天瑞 |芭蕾麗娜|油畫|油彩、畫布| 92×73cm | 1957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Lin Tien-jui|Ballerina|Oil on canvas|Collection of KMFA

 

為求藝術創作更具世界觀,一九六八年,林天瑞第一次深度訪日,行程共計八十天之久;當時他非但造訪日本藝術界、體察日本藝術的環境與發展,並在日本舉辦了個展,連個展的作品都在當地就地取材與創作。

 他的旅日日記上記述了那段過程:「此次我訪日之目的,是想見識及瞭解正在成長中的日本美術,於國際上佔有何種份量,因此我必需多訪問一些美術家、畫家,參觀著名的美術館及考察日常生活所能接觸到的美術設計方案,這對於創設美術設計公司的我是多麼的切要」……「尤其是具有觀光設備的場所更不宜遺漏,期能盡量吸取他山之石,以備回國以後,盡我所能,貢獻給國家社會……」。
 
該次的日本行,帶給林天瑞豐碩的收穫,並開展了藝術的多元視野,對日後的創作風格起了關鍵性的影響。一九八○年之後,他遠赴歐洲法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希臘、西班牙等地旅遊寫生,無論冷寒或酷熱,臨地寫生的精進都一一呈現在他畫筆下為數可觀的佳作中。

且讓我們一起為畢生投入創作,熱愛土地,領導並竭力相挺高雄美術運動,慷慨無私捐贈高美館大作的藝術家林天瑞老師,致上最誠摯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