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單純而強烈,為陳幸婉多數作品予人的印象,她自早期便是以黑色及紅色為主調;〈紅色風景〉與〈戰爭與和平No. 2〉就是此二主色調的代表作之一。
一九九二年定居法國前,她就已經使用麻布拼貼,但在一九九三年之後,畫面色彩卻更顯單純,僅以紅、黑或白色布料為媒材,拼貼於畫布上。去除了畫框的束縛,拼貼的布料成為線條、成為色塊,有著東方或本質性的語彙,成為具抽象形式的風景畫。
經由高美館典藏的作品,我們可初探陳幸婉的創作歷程。一九九三年的〈紅色風景〉,畫面兩側的黑色布條,則是墨色,亦是線條的延伸。她自一九九○年就開始嘗試加入水墨畫概念,並成為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風格。
一九九五年,她受邀赴美國研習及創作,在參觀二次大戰紀念館時,有感於戰爭的殘酷,而創作了《戰爭與和平》系列。一九九五年的〈戰爭與和平No. 2〉乙作,將慣用的紅色與黑色布料,經由過漿、燒烤、扭曲等加工,或長或短,不規則地錯落並置,看似平整卻又因燒烤痕跡而有所糾結、溢出畫面之外,而產生變化,表現出戰爭及和平予人的矛盾心結。
早期陳幸婉的水墨創作是純粹的墨與紙,沒有色彩,此後多媒材的拼貼與水墨創作並行與融合,創作中的墨色布條有如水墨畫中黑色線條的運用。之後她更逐步以此為主軸,由複雜的多媒材轉向純粹的水墨創作,甚至只剩墨色線條,連基本的墨分五色都沒有,專注於單一的純粹性。
二○○○年前後,她實地走訪了德國、波蘭等地的集中營,如身歷其境的般的感受後創作了系列水墨,二○○○年的〈夢、希望、死亡〉便是其一。
在黑與白的絕對之中,白紙上的墨色,都是一筆一筆增添而來,猶如「誕生」,但墨色的「黑」,卻又是代表死亡的象徵色彩,抽象的生與死,任人閱讀,隨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