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美術館商標

大美術館社區藝術生活地圖

高雄市立美術館位於優越的地理區位,加上周邊社區適合規劃2日-3日深度慢遊,細細探索這裡的人文歷史、自然生態及景觀風貌。

園區距離壽山約1公里,北側有半屏山、蓮池潭、洲仔濕地;南側有中都濕地及愛河,連結了周邊的棲地,綠地面積廣大,各點之間形成生物可遷徙移動的生態廊道,是市中心的都市綠洲。在地理位置的軸線上,東側的凹子底公園、西側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與高美館園區連成一線,從東側至西側為景觀公園-自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三種公園類型,高美館園區介於人工公園及自然公園間,相較於一般人文公園生態資源豐富,園區內已有穩定的生態金字塔,成為市區環境中想要接近自然易於到達的起始點。

馬卡道路以西的區域,能看見早期開發的歷史軌跡,適合對於文史有興趣的你前來拜訪走踏,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陳坤毅老師摘要精粹景點:

  • 阿彌陀佛碑:位於美術館園區西側、馬卡道路旁。早期內惟聚落埤塘、圳道遍佈,時有鬧水鬼的靈異傳聞,之後一名羅漢接受供養,自願被活埋以渡亡魂,人們特立碑來紀念他。戰後曾重新立碑,碑上銘刻「南無阿彌陀佛」。
  • 鎮安宮:地方人稱內惟廟或大廟,前身神福祠於1736年間創建,後歷經日治時期改建、戰後舊廟拆除,新廟於1986年重建落成於現址,至今仍是內惟民眾的信仰中心。其建築由謝自南設計,樓上為鎮安宮,樓下為市場,「樓頂廟」之特殊景觀也是高雄地區廟宇發展的特色。
  • 龍泉寺:1923年設立的萬壽山龍泉寺屬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殿宇整修自清代的舊齋堂,雖經歷多次擴建與整修,仍大致保有1920年代的寺殿格局及建築樣貌。寺內圓通寶殿供奉有一鐘乳石觀音像,乃是1971年臺灣水泥公司高雄廠開拓壽山運石道路時所挖出之奇石。
  • 李氏祖厝:李氏祖厝為內惟庄保存最完整的合院民居,創建於清代末年,1916年由李天輝及李榮重修,兩者皆為地方重要人士,一落四護龍的形制以對場方式建造,主體為硓𥑮石,磚瓦則出自李天輝經營之磚窯。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太陽公誕辰此地都有祭祀活動,彌足珍貴。
  • 李榮洋樓:1931年由地方仕紳李榮所建立,是日治時期高雄具代表性的私人住宅。建築受閩洋折衷風格影響,採用的土黃色十三溝面磚是1930年代盛行的建築裝飾材料。早期用來曬榖的前埕有古井一座,後院庭園則提供日常休憩使用。
  • 聖母堂:1862年道明會郭德剛神父在崎腳庄開教,隔年興建小聖堂,為高雄第二座天主教堂。日治時期其因日人擴廠生產水泥而被遷至現址附近,後又於1955年重建聖堂,2003年進行外觀整修。教堂有一尖塔,側牆可見尖拱窗及八角窗,是高雄頗具特色的老教堂。
  • 林家古厝:是現今龍目井庄內保存最完整的三合院建築,昔日私奉廳內的天上聖母二聖媽,為現今公祀之龍泉宮媽祖,頗具意義。古厝前埕深長,兩側護龍屋架皆使用柴山產的龍眼木,微曲的枝幹結合穿斗式構法,十分特殊。
  • 自強新村:沿壽山山腳分佈的自強新村,原應是日本海軍軍需部彈藥庫的軍人居住之官舍,雙併形式的磚造建築群落成於1937年。戰後接受為中華民國海軍自強新村,陸續可見週邊增建,仍大致保留昔日特色。家戶庭園草木扶疏,是十分具有特色的社區,也是高雄唯一未經眷改條例變動的眷村。

 

    以上文史景點文字資料:陳坤毅   插畫繪製:rabbit44  地圖設計:YiWenWang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