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沉默風景:藝術視界的人文觀想 Reading the Landscape: Stories from Artists

基本資料

  • 名稱: 沉默風景:藝術視界的人文觀想 Reading the Landscape: Stories from Artists
  • 分類: 展覽專輯
  • 年代: 2020

內容

探看沉默風景中的喧囂世界,讓藝術帶您心 旅行
 
賞書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9549
洽購專線:07-5550331轉204或212 (高美館書店)


你如果喜愛旅行、也喜歡風景,更喜歡在旅行時東想西想,那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

每當看到讓自己震懾的風景時,許多人都想拿起畫筆或相機去記錄眼前畫面,同樣的,藝術家以「風景」為主題,或許也是為了想告訴我們某一個故事,以及隱含在其中的某種我們從畫面上隱約察覺到的感受。
 

本書為高雄市立美術館2016年推出的《沉默風景:藝術視界的人文觀想》展覽紀錄專書,透過41位藝術家超過100組件的精彩作品,帶看不同世代藝術家間迥異的創作呈現。

當代藝術中對純「技術」表現畫作之揚棄,透過風景,人們探討更多內在情感與社會問題,讓作品成為人了解環境、社會,甚至自身的管道,這也是當代風景創作,不再停留在媒材討論之上,而是成為以人為中心點,延伸出無限「脈絡」的「地景」。展品跨越了水彩、水墨、油畫、壓克力顏料、攝影、錄像等不同媒材,包括了「千變萬化的水世界」、「不一樣的月光」、「抒情寄寓・心靈山水」、「靜觀萬變的大地神情」、「複眼視界—那存在與不存在的」、「意義的掏空與再製:新風景符碼」、「高雄工業風景之時空流轉」等主題。
 
台灣傑出眾多水彩畫家導師的馬白水,其近乎無塵式的水彩畫,與陳宏勉的水墨畫,均讓 人見識東、西方藝術家對「水」高度掌握能力與其渲染魅力。而畫面上總是「有聲」勝無聲的李俊賢,喜歡在風景中埋藏眾多線索,勾起觀眾對生活環境中出現的「聲音」或「溫度」等感覺。石忘塵則憑藉著他長期對「月世界」的特殊情感,透過實地觀察這個惡地形的四季、晨昏等,將這些大自然神奇幻化的美景,在他帶有深厚禪意的當代水墨中表現出來。相對於月世界的貧脊、荒涼,劉雄俊的水墨畫則來自浪漫內心戲的排演;擅長古典水墨皴法、構圖的他,逐年將畫面簡化為墨色、留白之間的對比遊戲,成為一首首的抒情詩。
 
透過一只旅行紀念物小毛驢,回味著在吉爾吉斯碎葉城眼前異國景色的陳水財,憑藉著人們對李白的傳說,構築著想像的畫面,成為一系列在風沙中飛轉的大毛驢。80後的蘇郁嵐與去年甫過世的王信豐,畫面中同時呈現了某種擺脫不掉的孤寂感,有如旅人心中最無以言喻的那方心境寫照對一位未滿30歲的女生來說,蘇郁嵐的畫有種超越年齡的老成。
 
 一向喜愛隱居於山林或雜處於工廠區中的洪天宇,則是透過極度寫實的《山顏五衰》、《後勁》(溪)組曲畫作以及半屏山神仙賣湯圓的故事,為我們重述了台灣自然、山林,被人類文明的貪婪所造成的傷害。賴易志的攝影作品「白」到讓人們幾乎快貼近畫面方能觀視到某些細微的存在,點出了都市叢林中的人們,對無處遺棄的眾多廢料所堆成的假山視而不見,對生態累積出的「病灶」有種近乎「盲」的態度。由曾玉冰策畫的「高雄工業風景之時空流轉」區中,集結了她與蘇伯欽、顏明邦、林燈河、楊順發、盧昱瑞共計六位攝影家在高雄這個城市的記錄作品。楊順發的〈向陳庭詩致敬〉,被拆解成軀體殘缺的廢船,在某種特意的角度安排下拍攝,居然出現一種近似東港燒王船的儀式畫面,撼動人心。

年輕藝術家者林書楷特別在展出現場牆面進行與借出畫作、空間裝置、光影等結合的現地繪畫創作,呈現了能隨時間逐漸成長的「進行式」風景,就像他總是站在家中陽台上俯看著雜亂無章、各式各樣的頂樓加蓋,幻畫成一組組的遊戲王國。長期生活在狹窄、擁擠的台北公寓中,與蘇郁嵐同樣是80後的藝術家蔡依潔,則擷取了週遭最常見、最簡陋、也最讓人不耐煩的現實場景,改裝成一處處自己「最想去的地方」的風景畫面,為現實人境做了一次無奈的自我解嘲。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