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雄獎
作為台灣最具指標性的藝術大獎之一,《高雄獎》秉持開放、多元與進步的理念,鼓勵新世代創作者在藝術實踐上持續創新。自2018年起,《高雄獎》以五大創作類項「書寫性暨書畫藝術」、「繪畫性暨版次藝術」、「空間性藝術」、「影像暨科技媒體藝術」以及「計畫型暨跨領域藝術」進行徵選,以實際的行動回應世界潮流與資訊串流時代的期待,並提供藝術家與時俱進的創作選項。其中計畫型暨跨領域藝術是全台獎項類別中所獨有,創作者以數年的時間累積的成果,得以在《高雄獎》平台上發光發熱。
2021高雄獎總參賽人數高達626位,較前一年多增近200位,競爭激烈。亦吸引不少持有在臺居住證明的國外藝術創作者的參賽。在4月底的複審當中,25位入選者作品在四樓全新的展廳展開,角逐3位高雄獎名額,最後由魏柏任、蔡國傑、李奎壁奪得;另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則由張天健獲獎。
《高雄獎》秉持「初審分類、複審不分類」的機制,讓各類型藝術創作在此平台同時競獎,激盪多元對話,反映當代創作發展趨勢。自2007年推出的觀察員機制,彈性地針對當年藝術趨勢進行檢核與調整,更進一步賦予其多元的研究、論述與報導等重任,不僅讓高雄獎有獨特的展相,也在文字論述上能厚實累積,創造更為深入的價值。
*小提醒:點選開啟頁面後因圖檔量較大,下載時請耐心等候。畫面下方有 "〈 〉" 左右兩個箭頭,請按右箭頭,將一步步導覽內容。
*請避開使用IE瀏覽器,以免無法順利開啟瀏覽網頁。
2021高雄獎│魏柏任
渠道、膠卷與機器
本件作品向觀眾展示了一種微觀的視野,試圖將視線聚焦在個人生命中特定物件的觀察上―一台舊式錄放影機、一卷膠卷錄影帶,以及一座佔據母親大半生命的廠房空間。這之中,揉雜膠卷影像與生命經驗場景的重新觀看,聚焦在「特定物件之於個人的生命意義」上。一卷家庭錄影帶,記錄了藝術家年幼生命中的重要時刻,這卷錄影帶是由繼父所拍攝的,因此別具意義,透過繼父的雙眼紀錄家人的生活,從搖晃的影像中感受隱藏在背後的矛盾。直到北上一人生活,想起了那些令人懷念的年幼時光。原來,那卷錄影帶被擱置在當初拍攝的錄影機中。六、七年過去了,影像中的人、事件及地方又重新地被顯影出來。
此次規劃的展場空間,須經由單一的樓梯通道方能進入,如同進入一座運行中的廠房和機器,帶著某種幽閉的機器性格。與此呼應的,是投影於展場的錄像,我重返那座由鋼筋鐵皮搭建而成的巨大廠房,其中堆置各類樣式繁多的傢俱、餐飲設備和金屬製品,是母親日復一日工作與生活的場所,同時也是年幼時的我曾經生活過的家。影像中,母親在家屋般的廠房內,緩慢地將錄影機一一拆解,直至永遠無法修復,回閃的兒時影像記憶,隨之斷裂與消逝。此刻,如同回到了從前繼父的視角,透過雙眼觀看著家人的生命。物件之於人,膠卷錄影帶之於兒時生命,廠房家屋之於母親,記錄母親的生命。在某種意義上,膠卷錄影帶與廠房家屋同為一物。
魏柏任
渠道、膠卷與機器
水、金屬、泵浦、單頻道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9
魏柏任
渠道、膠卷與機器
水、金屬、泵浦、單頻道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9
魏柏任
渠道、膠卷與機器
水、金屬、泵浦、單頻道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9
魏柏任
渠道、膠卷與機器
水、金屬、泵浦、單頻道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9
魏柏任
渠道、膠卷與機器
水、金屬、泵浦、單頻道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9
魏柏任
渠道、膠卷與機器
水、金屬、泵浦、單頻道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9
評審短評
文/徐文瑞
獨立策展人
評審短評
文/賴香伶
獨立藝術工作者。前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執行長、上海外灘美術館以及台北當代藝術館前任館長
2021高雄獎│蔡國傑
家園
《家園》是作為蔡國傑《半田計劃》的一部份。《半田計劃》起源於藝術家對於土地劃分概念的思考,延展地界之間的誤差——「間性空間」,通過對這樣一種空間的所有權進行商業買賣,重新去定義土地的權限,乃至價值,逼使人們重新去想像「土地」和「權力」於每個人的合理性。
在到過臺灣、香港、澳門、北京、米蘭、柏林等地,買賣過各種各樣的「土地界線」(權)以後,2019年蔡國傑在法國巴黎進行起以「難民」為對象的地界買賣項目,此前藝術家有權把身處的建築、場景或城市邊角的其中一段販售,現在他便把權力賦予給難民們,去賣出那些他們或許這輩子都不會再回去,真正遠在天邊的原居地的界線,并將之化為近在眼前的價值。
在巴黎的《家園》項目中,藝術家親身到城市找尋漂泊人口,邀請他們把原居地(家鄉)的街道圖畫出,並以紅線標出住家,及後進行簽署土地契約的儀式,意指把這段地界賣給藝術家,藝術家便向他們支付10歐元的費用。
而2020年初的《家園》項目則移師到義大利東北部的一座小城「的里雅斯特」發生,藝術家和ICS的「的里雅斯特難民辦公室」合作,在主要舉辦當代藝術活動的Tommaseo工作室與19名難民連線,通過網上即時視像通訊去進行地界契約簽署儀式,活動在義大利時間1月10日下午五時開始,而藝術家身處的澳門則為即將邁進1月11日的午夜十二時。的里雅斯特這座小城在二戰前後經歷過不同政權的控制,在1954年正式劃分進意大利,由於歷史和地理緣故,的里雅斯特是邊界城市的代表,不同人種及不同民族在這裡混雜,及至語言和文化的複雜多樣。
這次項目中參與的難民朋友有來自奧地利、哈薩克斯坦、塞內加爾、阿斯馬拉等地,其中以巴基斯坦人最多,普遍因國家戰亂及生存條件惡劣而冒死前往義大利,當中也有為尋求更好發展條件而投身義大利的人,來的方法五花八門,以步行數年的方式前往更是不在少數。在這裡他們大多和家鄉的親友長年分離,少有能帶著家眷同行,在《家園》項目中,他們也介紹了鮮有機會分享的經歷和「家」。活動開始,藝術家邀請難民朋友把他們早已離開的「家」畫下來,並標示出附近的街道或景物,而後簽署地契,通過掃描傳到地球另一端的藝術家手上,並由界線管理師(藝術家)簽署、蓋章、標注日期再掃描,實時傳回他們的手上,最後他們拿著自己的「家」去逐一介紹所出售的地界。他們有的曾居住在喧鬧的城市中,有的靠近森林和原野,出於人禍,現在這些「家」(地)都化成10歐元賣給了藝術家。
蔡國傑
家園
木屋、地契合約、難民繪圖、攝影紀錄、雙頻道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蔡國傑
家園
木屋、地契合約、難民繪圖、攝影紀錄、雙頻道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蔡國傑
家園
木屋、地契合約、難民繪圖、攝影紀錄、雙頻道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蔡國傑
家園
木屋、地契合約、難民繪圖、攝影紀錄、雙頻道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蔡國傑
家園
木屋、地契合約、難民繪圖、攝影紀錄、雙頻道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蔡國傑
家園
木屋、地契合約、難民繪圖、攝影紀錄、雙頻道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評審短評
文/謝佩霓
藝術史學者、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評審短評
文/黃建宏
關渡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副教授
2021高雄獎│李奎壁
TransBorder 邊境計畫
「TransBorder邊境計畫」源自於過去我在台灣、柬埔寨、印度三地對於偷渡客與背後透過中國製通訊軟體串聯起的地下經濟網絡的觀察。透過電子支付、通訊軟體與跨國貿易網絡,偷渡客背後的營利集團透過多角化經營的模式,穿梭在世界各地,其產業鏈函括了私人匯兌、證件偽造、商務交流、移工仲介等,穿越國境的路線從印度、北非等經濟相對弱勢的國家;美國、法國與德國等擁有完善社會福利制度的國家,到因為對外來人口管制鬆散而成為中轉站的曼谷、貝魯特(Beirut)皆有。 而偷渡客與營利集團之間的關係並非單向的交易,為了償還購買偷渡服務所形成的龐大債務,偷渡客有時選擇成為集團的合作夥伴,以擔任下一位偷渡客「假親屬」的方式,協助其偷渡並減免積欠的債務;而集團成員有時也藉由偷渡與爭取庇護來轉換身份。
台灣曾經是這類跨境旅行者的中轉站,從東南亞與南亞出發,來台工作兩三年後,隨即前往歐美,自2008年經濟危機後,來台者銳減,少數滯留台灣者以新住民的身分在台灣生活,多聚集在桃園的加工區,另有少部分聚集在建國玉市,以販售骨董維生。2016 年開始我持續與一名偷渡客交流,直到2019年他在歐洲取得政治庇護與居留權為止,我記錄下他過去在私人匯兌一行中工作的經驗與對社會的觀察,並改寫為文本。
在「TransBorder邊境計畫」的創作當中,我尋找了滯留在台灣等候身分證件的偷渡客作為演員,邀請他們擔任我所虛擬的跨境旅遊公司「TransBorder」的形象大使,拍攝公司形象廣告。我希望延續過去對於偷渡客與其背後經濟網絡的觀察,並擴增其規模,在高美館展示的「TransBorder邊境計畫」當中,我將以蒐集而來的旅行箱建造出供觀眾暫時休憩的平台,並邀請觀眾在平台上觀看這些尚未取得身分證的人的生活影像。同時,我將混雜著真實偷渡經驗與偷渡路線的資訊轉換為旅遊明信片,供觀眾在現場索取、郵寄,使真實與虛構的移動路線交錯而過。
偷渡客的出現所揭示的不僅僅是社會安全網絡的問題,還有背後複雜的跨國政治與經濟角力,當這群遊走在邊界上的人們透過社會福利機制的協助取回政治身分,在融入的過程中,也持續接觸並且加入不同的族群,映照出主流社會所形塑的「我們」與他者的距離,並且影響著我們。我們終將面對「離散」經驗並非只存在於遠從異鄉而來的單一個體身上,而是隨時隨地發生並且存在的日常生活。
李奎壁
TransBorder 邊境計畫
燈箱、攝影、文件、展示台、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李奎壁
TransBorder 邊境計畫
燈箱、攝影、文件、展示台、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李奎壁
TransBorder 邊境計畫
燈箱、攝影、文件、展示台、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李奎壁
TransBorder 邊境計畫
燈箱、攝影、文件、展示台、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李奎壁
TransBorder 邊境計畫
燈箱、攝影、文件、展示台、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李奎壁
TransBorder 邊境計畫
燈箱、攝影、文件、展示台、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評審短評
文/林平
東海大學美術系所教授
評審短評
文/賴香伶
獨立藝術工作者。前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執行長、上海外灘美術館以及台北當代藝術館前任館長
2021高雄獎
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張天健
醜八怪
「如果世界漆黑,其實我很美。」一首現代的歌,唱出自古以來醜八怪的心聲,即使當時著名的八怪(楊州八怪),也少人知曉所謂的醜態掙扎。
以當代的話語,勾出語彙後的原型,並經過文本的描述,切入原型故事後的背景。看似紀錄、挖掘、探討故事的構成與人物形象,卻是主觀篩選片段,試圖抓住人性根本的共通處。書法,是文化特性的「DNA」,在於美的表現外,還能使觀者產生先入為主的判斷與情緒,若能串起幽鬱心底的情絲,攤在優雅的光下書寫,一篇篇的跋語,一方方為醜八怪的鈐印註解,讓錯置的文本與題跋的時間堆疊發酵。就像觀看古典戲曲,對於現實生活的投射與聯想,「黃粱一夢」依舊在日常生活裏驚醒,「醜八怪」仍然在現實中憋曲。
而在傳統書寫中最讓人遺忘的紙本上的「印」,就如同現代人們忘記自己的用「印」一樣,印不只是印,除了信物,還代表信物背後裡的人格,就好比給你機會選擇「印章上的文字」,誰不會想要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樣子?那不自覺得將自己投射在印章之上,信物即是個人的化身。而「醜八怪」最後在石上鑿痕,譜出調來,一系列隱晦難以言喻的形象,除了印面的表達,也轉載在四邊的款式上,刀痕的塑形,貼近了「八怪」文人的生活趣味,一個文人將牢騷寄託在文房印章之間的雅癖,同時也說明了「醜八怪」暗地自嘲的無奈低聲,向自個兒也向未來的醜八怪,講述一點慰心的故事。
張天健
醜八怪
印石、水墨、紙本、印泥、印拓、數位輸出紙本
60 x 60 cm x 5
350 x 20 cm
4 x 4 x 4 cm
2018
張天健
醜八怪
印石、水墨、紙本、印泥、印拓、數位輸出紙本
60 x 60 cm x 5
350 x 20 cm
4 x 4 x 4 cm
2018
張天健
醜八怪
印石、水墨、紙本、印泥、印拓、數位輸出紙本
60 x 60 cm x 5
350 x 20 cm
4 x 4 x 4 cm
2018
評審短評
文/潘襎
亞洲大學專任教授兼現代美術館館長
書寫性暨書畫藝術│優選獎
陳柏源
颱風書寫的類山水
(一) 書寫氣候: 關於「書寫性」議題的問題意識,對於一個本地創作者在面對「全球在地化(Globalocalization)」的觀看角度下,對於在地性一方,島嶼氣候能否透過「書寫」的方式被記錄?
全球化共享的氣象觀測系統與颱風動態知識的紀錄已經成為科學觀察預測底下的一環,透過儀器、科學性預測和即時動態捕捉成為強而有力的預測走勢圖,雖然我們無法100% 預測颱風走向,但卻能藉由科學判斷來導出其一週的走向和高、中、弱等颱風威力。
二者再藉由多國颱風動態趨勢圖的共享,去判斷全球對於該颱風走向的預判。「颱風(Typhoon)」是我們身處在東亞鏈結當中,包含日本、韓國、菲律賓等,成為島民生活共享共存的經驗,每一年的季節變化都將牽動我們在地的作業進度。除了科學儀器的書寫外,「書畫藝術」和「書寫性藝術」能否成為被藝術形式書寫,在18世紀英國對於天空描繪的業餘氣象科學當中,泰納(J.M.W Turner,1775-1851)在其《暴風雪》一作中以個體實際接觸的經驗涵融在風暴中,反映之意象具有相當程度之在場性、及時性與感受性,成為某種氣候的個人「書寫」。本次透過一個內部交通工具的搭乘,企圖透過體驗式的書寫方式去試圖擷取颱風感受的面貌。
(二) 墨的轉向(The Ink Turning):「書寫」從早期中國文人畫中便有對「自然現象」或「山水」的感受性和情感性進行書寫描繪。如在楊崇和學者於《王原祈繪畫中的幾何問題》一文中分析出王原祈1701年《倣王蒙山水》中「積雨雲」和「類山水」的「自相似性」。
本次我透過夜晚搭飛機的體驗性與在場性,試圖以交通工具內部的觀看狀態去接近「颱風」,試圖以書寫性的方式第一次地轉向在繪畫上,以石墨混合油性媒材,以黑、白顏色的塗抹推開,同樣召喚出類山水的墨韻意象,以「自相似性」的幾何問題紀錄書寫颱風經驗,轉向成平面性的靜態性。再接著,透過塗抹開的墨性,以 Adobe Premiere、Adobe Animate Flash 和 Enlight Pixaloop 等動態軟件重疊圖層,形成貼近動態感的動態化書寫,書寫著超越表象層的弔詭性、主體性、自然性和在場性,成為第二次轉向。分別以「V」型的方式區別兩種狀態:(一)靠機窗外觀看底下颱風的書寫(二)靠走道不看窗的身體感受書寫,以此方式如機艙壓縮的空間內呈現。
陳柏源
颱風書寫的類山水
錄像、木板、LED、燈箱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陳柏源
颱風書寫的類山水
錄像、木板、LED、燈箱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陳柏源
颱風書寫的類山水
錄像、木板、LED、燈箱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評審短評
文/黃建宏
關渡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副教授
繪畫性暨版次藝術 │優選獎
周代焌
地貌.輿圖.穿越劇
此件作品討論的是從前的採樟事業與現今的邊坡環境工程,而當這面巨大的綠色介面壓在我們眼前時,也訴說著在這時代之下使用電腦的經驗,圖像如同資訊般一層一層堆疊在我們眼前,古今間同樣在處理著林間工作之事,不同時代有跟自然環境有著不同的相處方式,透過圖像交疊牽動著彼此間的關係。
周代焌
地貌.輿圖.穿越劇
壓克力彩、木板、畫布、檜木、玻璃膜、鋼化玻璃、不鏽鋼
150 x 7.5 x 116 cm
207 x 5 x 116 cm
140 x 7.5 x 185 cm
2020
周代焌
地貌.輿圖.穿越劇
壓克力彩、木板、畫布、檜木、玻璃膜、鋼化玻璃、不鏽鋼
150 x 7.5 x 116 cm
207 x 5 x 116 cm
140 x 7.5 x 185 cm
2020
周代焌
地貌.輿圖.穿越劇
壓克力彩、木板、畫布、檜木、玻璃膜、鋼化玻璃、不鏽鋼
150 x 7.5 x 116 cm
207 x 5 x 116 cm
140 x 7.5 x 185 cm
2020
評審短評
文/謝佩霓
藝術史學者、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空間性藝術 │優選獎
太認真
There is no Chinatown
紐西蘭北島最大的城市奧克蘭,擁有宜人的氣候與豐富變化的海灣特色,被喻為全球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之一,但同時居高不下的房價也讓奧克蘭擠身進入全球最住不起的城市前四名。作品由一個虛構的房地產導覽員Tina擔任語音旁白,透過非虛構敘事將不同的歷史、檔案片段構成12個語音選單,內容涵蓋歷史、傳記、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同時摻和藝術家遊歷紐西蘭的日記。
作品將觀眾設定為海外房地產投資客,讓視、聽、觸覺沉浸在眾多數位影像結合軟質家飾的擬自然場景中,隨選聆聽每則語音,並伴隨著空間中的柴火、紐西蘭鳥鳴、火山熔岩等自然田野音景,引領觀者在意識裡建構另一個遠離現場卻相對「真實」的淘金夢。曾被華人譯為「新金山」的New Zealand,是隨1860年淘金熱帶給人們對富裕生活的想像。
隨時代轉變,另一波出現在1987年經濟移民政策轉向與放寬下的移民潮,讓延續了百餘年滄桑顛沛的華人移民史有了不一樣的面貌。現今水漲船高的房地產,即是紐西蘭這座新金山從過去人們對礦物價值的淘金熱,轉向成為炒房熱最顯著的表徵。
語音內容矯揉不同的文本、檔案資料,例如現實生活中的Tina是我們在Northcote遇見的一位Kiwi(紐西蘭人),她的父母來自臺灣,而語音中她憶述著那位買了一套附有農場中古房、在後院種滿許多金針花的姑媽,帶領我們走進當地華人社群,她將在紐西蘭的生活、種種分析、理解與觀點交付到我們身上,那是用以個人生命經驗、歷史記憶所形塑出來的巨大塊體。
他們努力調整自己的生活樣貌,來更加符合紐西蘭的風土民情,嘗試在國族身份認同的道路上找到舒適的位置。
作品內容有很大一部份圍繞著我們在紐西蘭的生活,藉由鳥與鼠的物種遷移、金針花(母親花)為何在奧克蘭境內被除盡,種種因移民、遷徙所帶來的改變,暗喻海外華人移民再現的文化政治,重新界定什麼是國族與身份認同的邊際。
同時,空間裝置疊合了逛家飾家具陳設的樣品經驗,以及房地產買賣的角色設定來突顯一個由海外投資所展開的視角,作為提出「如何認識一個國家的方法」,來揭示歷史檔案如何影響著現實生活的本質,是否我們未來所走的每一步路、發生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深受過去所影響,就如同看過(經歷過)這件作品的觀眾,是否也在腦海裡對於那個從未踏上的陸地,有了一個具備豐富彩度、物質、畫面的記憶,而這個記憶也影響著未來的某日某人理解一個地方的途徑。
空間性藝術 優選獎
太認真
There is no Chinatown
語音導覽、聲音裝置、軟質雕塑、霓虹燈、鋁版印刷、服裝打版紙、石版印刷、移民物件、植栽、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9
空間性藝術 優選獎
太認真
There is no Chinatown
語音導覽、聲音裝置、軟質雕塑、霓虹燈、鋁版印刷、服裝打版紙、石版印刷、移民物件、植栽、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9
空間性藝術 優選獎
太認真
There is no Chinatown
語音導覽、聲音裝置、軟質雕塑、霓虹燈、鋁版印刷、服裝打版紙、石版印刷、移民物件、植栽、錄像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9
評審短評
文/賴香伶
獨立藝術工作者。前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執行長、上海外灘美術館以及台北當代藝術館前任館長
影像暨科技媒體藝術 │優選獎
汪正翔
台北民宿藏畫
工作的關係,我曾經大量拍攝台北的民宿。這些民宿多位於台北的精華地段,但是相比於其他縣市的民宿,卻顯得異常破舊,感覺只是將傳統供人暫時歇息的旅社,裝扮了一個民宿的外貌,實際上穿梭其間的觀光客並不多,反而是社會的邊緣人,譬如外籍勞工、大陸新娘,以及一些我無法辨識但是看起來對於生存條件只能有很低要求的人。
這些民宿大多狀況很差,不僅沒有自然景觀,室內的佈置也很簡陋,通常屋主會在牆壁上貼一些很夢幻的貼紙,或是擺放可愛的小盆栽,但是在昏黃的燈光與被褥所構成的環境之中,這些裝飾更顯得令人煩躁,我不由得有一種感覺,那不是居家,而是居家被廢棄的狀態。你無法想像在重重鐵門與煙塵之中,有這麼多的宛如囚室一般的所在,供人居住。
所以真正讓人不舒服的點是,你無法想像這是一個給生命歇息的所在,一切的東西在此都已經失去了生命,踏進這些屋子所有的生命也是。
我曾經拍攝一間民宿,久久約不好時間,因為有人居住,有一天,他們終於要我去拍攝,我看到三四箱行李堆在旁邊,不知道是把住客趕跑了,還是她暫時把房間清空;實際上也沒有清,我看到辦公桌被擱置在房內,有綠色的桌墊,上面塞了一些紙條。有一條毛巾掛在椅子上。室內完全沒有窗,只有一個抽風扇,感覺就像是一個命案的現場。拍完之後我很難過,人原來可以這樣活著。在那整個空間唯一讓我覺得慰藉的,是那些懸掛在房間當中的世界名畫仿製品。它們大多數是印象派或是浪漫主義時期的畫作,裝裱粗糙而俗麗,但是我仍然不由自主地觀看著它們,或許是因為比起那些廉價的裝潢,這些藝術仿品更為精細而奪目。又或許是欣賞這些藝術品,讓我暫時忘記我是一個廉價的攝影勞工。但真正讓我產生同理的原因是,這些仿畫的與我的處境呼應——淪落在一個不堪的地方,成為無人知曉的存在。在此次展覽當中,透過過證物鑑定與畫作鑑賞的形式,我拍攝藝術死去的屍骸,猶如我創造。
汪正翔
台北民宿藏畫
攝影、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汪正翔
台北民宿藏畫
攝影、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汪正翔
台北民宿藏畫
攝影、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評審短評
文/林平
東海大學美術系所教授
計畫型暨跨領域藝術術 │優選獎
郭敬耘
空白地帶
《空白地帶:製圖者余寵(1878),野呂寧(1910),美軍航照》改製於清帝國使用「經緯度」概念記寫島上山川的「全台前後山輿圖」與美軍航照圖資,將航海時代得登陸資訊:溪流、港口名稱,可否泊船、有無淤積等,標註在島嶼最外圍,美軍航照圖資疊合至中央山脈處嘎然而止,留下一片空白,該空白是直到1916年,前日本帝國才得以突破的空白,在此之前,這處空白是無法被國家體制編碼、看見的「空白地帶」。付加檔案《平地人民入山聲請書》,為國家檔案局現藏的入山文件紙本。這項控管自清代起始,將山區視為前明叛黨的藏匿處,而日本殖民政府則對此處原住民施以集團移住,逐步以「山地淨空」為目的建置殖民工程。國民政府的恐山傳統將續自延安時期。在威權時期,山成為異議份子藏匿地的代名詞,設置檢查哨嚴防人員進出。入山管制在島上政權輪替間延續,直至2019年解除。
郭敬耘
空白地帶
錄像、絹印、輸出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郭敬耘
空白地帶
錄像、絹印、輸出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郭敬耘
空白地帶
錄像、絹印、輸出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0
評審短評
文/徐文瑞
獨立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