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美術館商標

Menu

奔‧月—劉國松

「奔‧月-劉國松」展出現代水墨先鋒畫家劉國松作品64件,展覽依題材區分為狂草抽象、太空、水拓,漬墨與西藏組曲等系列;展品年代自1964年迄今,縱跨半個世紀,不僅是藝術家個人創作歷程之精微再現,亦可視為臺灣美術發展的歷史性回顧事件之一。


劉國松個人藝術風格創立起於1960年代,約有6年的時間,運用抽象藝術的概念,自傳統中國水墨繪畫中發展出簡約的表現法,同時調整畫面的焦點,以俯望及鳥瞰方式由上空掃視地景,以靈活轉換的視角、重點式大筆觸及注重細節的水墨表現,共同構成畫面的清晰風格,作品因此歸為狂草抽象系列。


1968年,執行美國太空探測計畫的阿波羅8號,在聖誕前夕從月球軌道發送一份禮物給全世界—「地球上升」的照片,劉國松深受此一影像與其早先觀賞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啟發,開始迸發式創作以日、月、地球及他們的星相變化為主題的作品。1969年阿波羅11號太空船完成首次載人登月任務,這個人類歷史里程碑事件,完全轉變了劉國松37歲之後的繪畫視野,從這裡演化出無數的幻想與變奏曲式,縱跨各年代,匯集成著名的太空系列創作。


與此同時,劉國松一直掌握著傳統繪畫的精髓,具象寫實的物理原則,或抽象寫意的想像空間,從未遭受任何冷落忽視,也能在他藝術生涯各個階段作品印證:初學階段、學院與畫會時期,甚至在抽象狂草系列、太空系列,以及後來創新技法的水拓,漬墨以及西藏組曲系列創造中,都很清楚地傳達這種特質。有些作品的寫實性更跨前一步,進入極致的微觀狀態,反卻奧妙地展現抽象表現的精神性,而總體的面目仍是具象的山水之作。


劉國松以藝術家的好奇心面對傳統文化的深厚元素,實驗創新技法注入水墨藝術的表現,從而賦予作品時代感與當代性。高美館鑑於藝術家近年對台灣斯土深切的感恩心懷,匯聚畢集各股力量,成就此別具深意的展出,做為藝術家來台70週年(1949-2019)之紀念,又借藝術家畢生精進不墜的精神,回應人類登陸月球50年所代表的珍貴勇氣與行動力。

 

 

 

 

 

 

環景虛擬實境(VR)

狂草抽象系列

「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1960年第四屆五月畫展之後,28歲的劉國松有所領悟,要把水墨畫帶入一條嶄新的途徑。經過1961-1962兩年陣痛實驗期,1963年和紙廠研發了手工製作的「國松紙」,在紙筋粗厚的紙上,以大筆觸掃過畫面,再加上花青染色,以抽筋剝皮皴的技法留下白色的線條,表現獨一無二的狂草式抽象,不但拓寬了中國文人畫的領域,並正式開啟水墨現代化之途。

劉國松 寒山雪霽


1964年,透過詩人余光中的介紹,李鑄晉認識了劉國松。李鑄晉當時一看到劉國松這張〈寒山雪霽〉就楞住了,李鑄晉說:「我的一些藝術上的想法,竟不謀而合地在劉國松的畫中表現出來,這種新的藝術結晶,指向了一個中國繪畫的新方向。」之後,此畫參加李鑄晉籌辦的「中國新山水傳統」(The New Chinese Landscape)在美國巡迴展出;也因這個展覽改變了劉國松的一生,讓西方特別是美國藝壇認識與肯定了劉國松的現代水墨。有感於李鑄晉的知遇之恩,劉國松將〈寒山雪霽〉相贈,李氏於晚年將此畫贈予哈佛藝術博物館永久典藏。〈寒山雪霽〉於60年代劉國松個展曝光後,隨即赴美展覽,此次特展是本作品在睽違50年後首度回到台灣展出。


劉國松 (1932生)
寒山雪霽, 1964
掛軸;宣紙水墨畫,有畫家之署名與印鑑
畫心尺寸85.4 × 55.8 cm
裝裱後尺寸198.5 × 75 cm
哈佛藝術博物館/薩克勒博物館藏
李鑄晉舊藏,家族捐贈以紀念李鑄晉及
Yao-wen Kwang Li與Teri Ho Li

石頭玄學1968


1968年創作的「石頭玄學」採用拼貼(Collage)技法,不同的肌理創造出前景後景的層次,加強「面」在視覺效果中的表現,與大幅留白形成虛實對比,呼應點題。此件作品收錄於2002年美國Wadsworth Group出版的《東方文化史》,作為大學指定用書。

 

石頭玄學
1968
水墨設色、紙本、拼貼
私人收藏

太空系列

太空畫的發想源於1968年,美國太空船阿波羅八號繞過月球拍攝的地球照片,帶給劉國松重大的啟發。中國人向來以「天圓地方」形容地球,真實照片裡看到的卻是圓形的地球和一個圓弧形的月球表面,這個奇特的景觀激發藝術家無限的想像。太空系列從1969年的〈地球何許?〉一直延續到現在。

地球何許 1969


1968年阿波羅8號太空船首次繞過月球,劉國松深受這股代表勇氣、探索、冒險的精神所鼓舞,參考太空人從月球拍攝的地球照片,開始創作一系列太空主題的作品。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劉國松創作的第二幅〈地球何許〉,抽象狂草的大筆觸與白線交織出浩瀚無垠的宇宙景象,運用拼貼手法完成。太空畫的成功不僅是技法上的突破,更超脫於古人山水畫境地,宏觀胸懷直入蒼穹。李鑄晉教授評論:「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空前的一大步。」,此後劉國松的太空畫成為他最著名的系列作品。

 

地球何許
1969
水墨設色、紙本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月球漫步 1969


1969年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劉國松將當時美國Life雜誌上刊登的太空人登月照片剪下,拼貼於自己的作品中,記錄人類歷史上偉大的一刻。劉國松大膽的突破,展現於色彩的處理,他不斷實驗新的上色技法,色塊硬邊的線條相對於水墨的流動,明與暗、冷與暖的色調對比,透過兩極的對比張力源源不竭地顯示於畫面。

 

月球漫步
1969
水墨設色、紙本
私人收藏

一個東西南北人之十八 1972


「一個東西南北人」是劉國松常用的一方印章,除了自比流轉各地的人生經歷,印文具體而微地反應了其藝術創作歷程中,他所面對關於「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議題的解構與建構。1970年德國科隆東方美術館主辦劉國松的德國巡迴展,以「一個東西南北人」方印作為海報設計,劉國松將海報設計以圓形裁下拼貼,四方融於一圓展現東方獨有的天地人相應宇宙觀。畫面構圖以天文星體直線排列,利用噴彩達到色彩單一均勻,呈現整體秩序和諧的美感。


一個東西南北人之十八
1972
複合媒材
私人收藏

 水拓系列

中國古畫技巧中以水畫最難,劉國松從洗筆的水盆中得到靈感,花了五、六年的時間研究水拓法,從水盆換到澡缸,嘗試大面積的作品。水拓法主要是利用墨汁的浮力及畫紙的吸水性特點,墨汁不同、畫紙有異,產生的效果也千變萬化。亦可加入松節油、香蕉油等揮發性的油,油會使墨產生美麗自然的花紋。水、墨、油混合,生成無數鮮活靈動的線條、紋路、色彩,畫面在亂中有序,在無意間有生機,既有動感又富詩意。

壺口:黃河系列之五 1991


此次展出作品為〈黃河系列〉十幅作品中的四幅,劉國松利用水拓技法表現壺口瀑布氣勢萬丈的奔騰水勢。經過數十年的精煉,藝術家於此展現技法的爐火純青,小品尺幅,展現龐大氣勢,用色細膩、層次變化分明引人入勝。

 

壺口:黃河系列之五
1991
水墨設色、紙本
私人收藏

永不融化的冰山 1982


劉國松於1966年獲頒洛克斐勒三世基金會環球旅行獎後開始遊歷各地,行經瑞士白朗峰與馬特洪峰之際,深受雪山的雄偉壯闊所觸動。旅行結束,劉國松一度嘗試畫下雪山,幾經嘗試都不甚滿意。繪畫歷程因進入太空畫時期因而中斷雪山的創作實驗,直到水拓技法發展成熟,劉國松才運用水拓法創作雪山題材,此件作品即為此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大面積的色塊與墨色透露出光影、表面紋理的細緻變化。

 

永不融化的冰山
1982
水墨設色、紙本
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漬墨系列

漬墨法運用了墨的滲透性,掌握水墨在紙上產生的各種變化,以此應運而生的自然效果取代以筆所雕琢出的痕跡,使得整體呈現渾然天成的靈氣。這是劉國松於80年代中期開始嘗試的一種新技法。劉國松的漬墨法可以用於宣紙,以及描圖紙,紙張不同技法也不同,產生的效果也大異其趣。 1995年的〈窗外春山窗上雨〉是宣紙漬墨的作品,2001年的〈漾:九寨溝系列之十二〉是描圖紙漬墨的作品。

春山煙樹 1990


八〇年代的劉國松繼續實驗各種嶄新的創作技法,在水拓法運用十多年後已達純熟,他繼而發展出「漬墨」手法。將兩張相疊的紙張濕潤後加墨添色使之滲入紙中與水交混相融,形成濃淡變化豐富自然的肌理,猶如水面亦動亦靜的狀態,栩栩如生。藝術家運用這樣的手法,表現水與水面波光反射的畫面,將過去常被忽略的元素帶到水墨畫的表現核心,改變以「山」與「水」關係為主體的水墨傳統語境。此件作品完成於1990年,是劉國松運用漬墨法得心應手之代表作品。


春山煙樹
1990
水墨設色、紙本
私人收藏

漾:九寨溝系列之十二 2001


劉國松於2000年初次造訪九寨溝,讚嘆九寨海子之美,回到畫室的藝術家一直心繫九寨湖水風光,嘗試以創作重現水面波光掠影,遍尋各種中國畫紙運用水拓與漬墨的方法實驗都無法達到他對九寨溝的感受。經過反覆嘗試,最終以描圖紙與漬墨法成功演繹。九寨溝因特殊礦物澱積,各個海子在陽光照射下色彩紛呈,藝術家以此為啟發,不僅徹底以水墨創造出多樣的畫面效果,同時展現他取「色」之所長而加以發揮的才能。


漾:九寨溝系列之十二
2001
水墨設色、紙本
私人收藏

西藏組曲系列

西藏組曲系列的作品是在「國松紙」上兩面作畫,並以抽筋剝皮皴作出白線,創作出前所未見有肌理的雪網山痕或是山風吹動雪花飛舞的景象,在壯麗雄偉的山景中,呈現寧靜、神秘的雪山風貌。

晴空雪淨水氣升 2016


劉國松早年研發「劉國松紙」開創「抽筋剝皮皴」,2000年後運用於雪山系列作品,在紙張正面著墨,墨透紙背加以渲染,再將紙張表面粗筋剝除,墨色與白線交織形成雪山自然流暢的肌理。透過「白線」,劉國松的作品呈現出完全不同於過往水墨藝術家雪山只留大遍白紙的風格,白線的動感與氣勢決定了畫面構圖與山勢雲霧的走向。細膩遍佈的線條,或漂浮於墨色之中,略帶飄渺之感,抽象與具象交叉運用的意味造就劉國松作品的現代精神。


晴空雪淨水氣升
2016
水墨設色、紙本
私人收藏

喜馬拉雅四季 2012-2016


長卷不僅是水墨畫中特殊的形制,更代表東方天人合一的美學哲思,劉國松取材喜馬拉雅,山勢壯闊綿延,氣韻磅礡躍然紙上。隨著長卷的展開,藝術家以色彩點題,時序由初春融雪之際起始;春雷閃電,愁雲風捲帶來夏暑的清涼暢快和蓊蓊鬱鬱;越過一座山稜,秋紅的大地揭示著豐收的季節;緩緩覆上白雪的山頭引領萬物休養、天地調和。劉國松以現代的技法與色彩開創水墨畫的新視野,同時傳承「得之自然」的美學思想,為傳統美學融合現代思維奠定重要里程碑。
此件作品篇幅盛大,卷長近十七米,這是藝術家創作中歷時最久且尺幅最長的一件作品。


喜馬拉雅四季
2012-2016
水墨設色 紙本 長卷
私人收藏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