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最新訊息
首頁
最新訊息
share
112-03-17
高美館《盪-吳瑪悧個展》開展 深入探索藝術家吳瑪悧獨特的跨域美學
發佈單位:行銷企劃暨社會資源部
點閱率:1202
本館《盪-吳瑪悧個展》17日正式開幕,在三年研究歷程中,策展團隊回應藝術家吳瑪悧與時俱進地自我養成及美學態度,不僅深入她的創作發展軌跡,亦從她身處的時代以及所介入的機制來探討其中的影響力。展覽自即日起至2023年7月2日,於高美館104、105展覽室展出,邀請民眾一同來走入吳瑪悧的藝術世界,感受她作品所帶來的獨特藝術語彙。
本館館長李玉玲表示,吳瑪悧是帶領台灣參與式藝術創作的先鋒,同時也是研究者、教學者及策展人。本館十分榮幸邀請到吳瑪悧來到美術館展出,2006年起就在高雄深耕的她,帶領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的年輕學生們深入鹽埕、鳳山、燕巢及旗津等地,而本館2018年所策劃的《靜河流深》同樣是以愛河流域擴延而出的想像,邀請吳瑪悧以「旗津灶咖」加入展出,這是吳瑪悧實踐著藝術與社群的對話,亦延伸了美術館與城市連結的可能性。
《盪》展覽籌畫始於2019年,本館隨後在疫情期間推出了由策展統籌黃海鳴主持的「三堂策展公開課-與瑪悧的對話」,講座中也透過與專家學者、參與觀眾的共同對話,奠定了該展覽三大架構「前衛異果-知識體系的解構」、「超級瑪莉-從體制的對立批判到催化互融」以及「資本主義廢墟中永續家園-生態與環境的合作網路/菌絲系統」。黃海鳴指出,策畫吳瑪悧的展覽相當具有挑戰性,她的作品在不同的地點、場域發生,以創作介入社會、空間並提出探問,讓觀者得以從中瞭解問題,她也連結著與社會網路的關係、可用的資源,進而打開人與人、與空間的相互對話。
吳瑪悧表示,《盪》這個展覽如同一份禮物,讓她能轉換回歸到自己作為藝術家的身分,在籌備期間她就與策展團隊討論著這些事件、作品如何透過檔案以具有溫度的形式進入美術館,她也特別感謝策展團隊、高師大跨域所學生們以及多方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成就了展覽的誕生,並期望觀眾能在高美館感受到不一樣的全新體驗。
《盪》一展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的支持下得以落實呈現,國藝會董事長林淇瀁(向陽)表示,「盪」對他來說有著三重意義,首先是從事文學、藝術或文化領域工作者們不侷限在某個特定領域的「左右擺盪」,其二是透過作品推動著社會持續往前、如同海浪般的「激盪」,最後則是產生往外擴散新漣漪的「迴盪」,讓藝術創作可以落實在展覽實踐中。
《盪》一展結合吳瑪悧許多的社會參與式藝術創作,在作品〈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中探討生態環境議題,並以〈如菌絲的美術館:種子計畫〉邀請觀眾在展期最後三個周末(6/17-18, 6/24-25, 7/1-2)前來高美館拿取土壤,並將美術館園區的小苗帶回家種植,透過藝術作品讓民眾帶著種子,將本館生態園區延伸至城市不同的角落。
負責此次展覽製作的田倧源說明,吳瑪悧老師期望呈現出「看起來或許沒有特別作為,但其實所有出現在美術館場域裡的任何物品都具有意義」的展覽空間,因此例如在〈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作品中,觀眾近看能夠觀察其中土壤質地等細膩的處理、而完整的作品呈現則要走上二樓迴廊才能看見;而作品〈盪2023〉在本館的展出中,更加入一座可讓觀眾使用的鞦韆,觀眾可以在盪鞦韆的過程中感受到自然的微風吹過,在挑高的美術館場域和遊戲的身體互動中擺盪。
此外,〈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什麼叫味道—食物與遷徙的故事〉等創作,皆是以民眾為核心的藝術發展,更是實踐了創作者闡述的「後博物館時代」,而這樣的「社會交往」也同時將展覽及整個呈現過程轉化為「液態美術館」的概念,創造出一種菌絲化的社會網路。
更多《盪-吳瑪悧個展》展覽與活動相關訊息將陸續公佈,敬請留意本館臉書「高雄市立美術館」,或詳見
本館官網
展覽資訊。
5_吳瑪悧作品〈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請註明:攝影/Studio Millspace)
1_《盪-吳瑪悧個展》展策展及贊助單位合影,前排由左而右為高美館館長李玉玲、藝術家吳瑪悧、策展統籌黃海鳴、國藝會董事長向陽、展覽製作田倧源。
2_高美館《盪-吳瑪悧個展》展開幕,藝術圈出席踴躍。
4_《盪-吳瑪悧個展》展場一隅(請註明:攝影/Studio Millspace)
7_吳瑪悧作品〈盪 2023〉(請註明:攝影/Studio Millspace)
6_吳瑪悧作品〈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請註明:攝影/Studio Millspace)
3_歌手王榆鈞於展場朗讀〈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延伸閱讀:
(已開團)5/12(五)【美術館夜行】第7夜,盪漾美術館:夜訪《盪-吳瑪悧個展》
QR Code
無障礙
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