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EN
TW
警示訊息
網站導覽
回首頁
Menu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活動資訊
徵件辦法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百夜藝術默讀│典藏閱讀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資料庫
典藏3D手上Run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2022高雄獎
2021 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
2021高雄獎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2019 奔‧月—劉國松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感動虎 高美特展
感動牛 高美特展
感動鼠 高美特展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EN
TW
最新訊息
參觀資訊
參觀須知
開館時間
參觀票價與須知
交通資訊
更多
環境介紹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導覽及服務
高美館
兒童美術館
無障礙服務專區
更多
藝術之旅
高美書屋
三秌茶屋
Pasadena
Pinkoi 電商平台
更多
展覽與活動
展覽資訊
更多
活動資訊
更多
徵件辦法
更多
典藏與研究
典藏
典藏查詢
精選典藏
典藏圖檔申請
更多
研究資源
百夜藝術默讀 / 藝術認證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
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
更多
研究出版
系列出版
更多
線上藝廊
藝術閱聽
雄雄藝見你│Podcast
時代之聲│Podcasts
典藏賞析│Podcasts
視覺影像資料庫│影音紀錄
藝術認證│高美館館刊
更多
線上展覽
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透景線:實境的疊隱與擴張
民・間
更多
AR/VR體驗
寓懷的行板:劉生容研究展
來自大地的祝福— 2019-2020典藏捐贈展
感知棲所— 關鍵典藏2019-2020
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感動兔 高美特展
更多
線上學習資源
相遇在南方 - 教/學包
美術資源教室-手作課程
藝術遊戲號
畫想想‧想畫畫
尋寶高雄 - 校園推廣教材
更多
關於我們
高美館
關於高美館/年報
組織職掌
規劃傳承
高美館大事紀
更多
兒童美術館
關於兒童美術館
更多
藝術生態園區
更多
高美之友
美術館會員
合作夥伴
更多
精選典藏
首頁
典藏與研究
典藏
精選典藏
share
莊世和/Chuang Shih-ho
詩人的憂鬱/Melancholy of Poets
油畫
油彩、木板/Oil on board
24×33cm
1942
No.
04899
作品賞析
《詩人的憂鬱》創作於1942年,據莊世和早年的自述,靈感來自留學期間,寄寓於東京早稻田大學附近的不二美莊時,見到舍友們因生活景況起落的各種變化而生的種種感觸:「血淚的、掙扎的、悲傷的、失意的、憤怒的、奮鬥的、快活的」,於是以此為「畫因」,由學校所教的「物質研究」著手創作:「先用圖畫紙把想要創作的圖形考案打草稿,則速寫式的構成畫面,之後用舊、新報紙、色紙、波浪紙、馬糞紙和其他能用的各種紙素材,撕、剪,按照草稿的樣式形態 用漿糊貼在另一張圖畫紙上。這樣,一幅美麗的圖畫產生——這叫做Collage畫。然後按照Collage的圖形用3B或4B鉛筆畫素描。後來根據素描和藍圖再用水彩 或油彩,畫出另一幅別開生面的彩色美麗的水彩畫或油畫作品」。
《詩人的憂鬱》並未以自然主義式的再現人物入畫,而是從拼貼的手法入手。莊世和先以或撕或剪的物質取材,由無意識的造形開始,將紙材上各種局部的符號、紋路、標題、線條,統一壓縮於二次元的平面上。原本物體上簡潔的符號元素,透過畫家的安排,與不規則的碎片、自由繪製的色面協調成一整體構圖。有別於法國畫家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在分析立體主義階段褐色調的限制,《詩人的憂鬱》採用的黑色塊,既連結了報紙印刷字體的概念延伸,也協調了波浪紙上暗黑的陰影構成,再搭配畫面中心與週邊強烈的赭紅塊面,成功地將詩人內心情緒的跌宕起伏,綜合在畫面上視覺節奏與色彩動態的造形性之中,堪稱莊世和早期極具代表性的傑作。
近來出土的史料顯示,莊世和晚年曾回憶在這段留學期間,因屢遭特高(思想警察)與官憲的盤查與監視,甚至被沒收日記與書籍而不斷搬遷,可見詩人的憂鬱,或許也是畫家在時局下共振的一種思想寫照。此作曾多次由畫家親選出品於戰後的重要展覽,包括:1952年「第一屆自由中國美展」、1958年在台北中山堂的首次個展等。作為台灣抽象畫的先驅者,莊世和的實驗也代表著1940年代初期,台灣畫家曾以綜合立體主義的抽象藝術,置身於戰爭期東亞周邊連帶的前衛脈絡下。
(撰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蔣伯欣)
藝術家小傳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生於台南州新豐郡安庄溪心寮七四二番地(現台南市安南區)。自幼跟隨父母親到台南三崁店、車路墘、左營、橋頭、六龜、屏東、萬丹等地台灣製糖會社各地原料所輾轉流浪,後來父親辭去外勤職務,在潮州落腳定居開墾,業農。從小喜愛美術的我,公學校三年級開始購買幼、少年、少女俱樂部、講談社之繪本等課外讀物補充,不但如此,《講談俱樂部》、《王樣(King)》等刊物也翻讀。 公學校三年時,國語課本課有一課〈國王與畫家〉的故事,老師描述畫家的專心和偉大,畫家具有的膽量使我感動。另一課,米勒的〈晚鐘〉故事,使我毅然決定學美術的志向。故向東京報名參加插畫、漫畫、鋼筆畫等課,每次作品都九十分以上。因而,父親鼓勵我日本學畫,並插班四年制夜間中學部,在校中接受小松均、岩田光壺、結城素明、川端玉雪、川端茂章、村田泥牛、玉川德太郎等老師的指導,進入了正式的繪畫訓練。一九四○年考進東京美術工藝學院純粹美術部小畫科研究二十世紀美術理論和創作。在校時,已轉向抽象主義繪畫的研究,從院長外山卯三郎學習理論、美學、美術史及二十世紀藝術學。從長谷川三郎、村井正誠、川口軌外、福澤一郎、日亮昌克、北川民次、鳥海青兒、三岸節子等教授學習抽象繪畫技法,打下穩固的基礎。 一九四六年學成歸國,受聘省立潮州高中任教美術,除一九五一年至五七年間在省立台北盲啞學校擔任訓導兼美術科主任,與何鐵華發動新藝術運動,展開現代畫一推動於一九五七年回到省立潮州中學任教,迄一九八九年退休,服務教育界四十多年,推動美育不遺餘力。 綜而言之,凡是要做一位優秀的美術工作者,必具備有創造、創作要創新的理念和繪畫精神,有了這種感覺領悟才能夠有好的作品產生,這是必然的。所以必須努力做人!要做『真人』,不要做『假人』是一件最重要的事。(作者自撰)
無障礙
加入會員